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五年级数学教案-小数的认识与运算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小数的概念,将小数与分数进行转化;
2. 学生能够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小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教学重点:
1. 小数的认识和转化;
2. 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3. 小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教具,包括小数的模型、小数的图示等;
2. 学生准备好教材、练习册等学习资料;
3. 教室的布置,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通过一个小数的实际例子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买了一杯饮料,花费了2.5元,请问他还剩下多少钱?
Step 2: 概念讲解
教师通过课件和教具,向学生展示小数的模型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并与分数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将小数与分数进行转化。
Step 3: 加减法运算
教师结合具体的小数例子,向学生讲解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数加减法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4: 实际问题应用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家里有3.5千克的苹果,他卖掉了1.2千克,请问还剩下多少千克?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将小数的运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Step 5: 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的疑惑,确保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和运算方法有较好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五年级数学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性质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辨认常见的二维图形,并了解它们的性质;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图形的名称和特征进行描述;
3. 学生能够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和整理。
教学重点:
1. 常见二维图形的认识和辨认;
2. 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 图形的分类和整理。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教具,包括各种二维图形的图示、模型等;
2. 学生准备好教材、练习册等学习资料;
3. 教室的布置,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各种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Step 2: 图形的认识和辨认
教师通过课件和教具,向学生展示常见的二维图形,并讲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识别和辨认。
Step 3: 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教师向学生讲解各种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如:正方形有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等。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图形的特征。
Step 4: 图形的分类和整理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和整理,例如:将所有有直角的图形放在一起,将所有边长相等的图形放在一起等。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和认知。
Step 5: 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的疑惑,确保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性质有较好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把分母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几张用来折纸的纸张。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1、复习引题
1、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大家还记得怎么计算吗?
2、先看书上的折纸活动
师:要知道他们两个人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要怎样列式
3、新授
1、估一估他们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再算一算他们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重点教学加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先通分然后才能计算的算理。
口算。
2/7+3/7=5/6+1/6=
13/14-3/14=
1/12+5/12=
同桌的两个同学也像那两个同学一样折一折纸,并列出算式:
1/2+1/4=
通过折纸来估计
小组讨论书上两幅图的计算方法,理解通过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就是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相加减的办法。
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折纸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学习必要性。
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理解不是简单分母与分母,分子与分子的相加。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4、总结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5、自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练习
Ρ65练一练
5、全课总结
学生讨论刚才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把它们相加。
学生自己看书学习
第(2)题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根据加法的法则自己总结法则。
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是怎么想的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在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知识的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折纸
异分母减法的计算方法: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
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等知识。
2、在知识整理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反思,使学生学会条理化、系统化思考问题、整理问题。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这一单元我们对分数进行了较系统的学习,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把与分数有联系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网络。
(二)知识整理形成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在课前整理好的有关分数这一单元学到的知识都有哪些?
2、(1)各小组代表将你们归纳的知识在全班交流,要求举例进行说明,其余同学可根据情况进行补充。
[说明:学生在归纳汇报的过程中,知识点的展示可能是跳跃的、零散的、不够精炼的,但不要急于补充、纠正,按学生的讲解板书,尽量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
(2)根据同学们的努力,将本单元的知识都一一展现出来,那么你能不能发现这些知识间有哪些联系呢?你能根据这些知识间的联系将它们绘成一张知识的网络图吗?
[整理网络图如下:]
3、根据归纳整理的知识网络图,就某一部分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你可以要求全班同学或某一位同不给予解答。
4、通过知识的整理和对问题的解答,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你都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举例说明。
(三)知识运用
1、填空:
(1)出示题目: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要求先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
师:你的答案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段占全长的1/7,每段长4/7米。我是这样想的: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就是把全长4米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1份也就是全长的4/7;每段长多少米,就是把4米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4÷7=4/7(米)。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生: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求的是一个分率,而求每段长多少米是求一个具体的量。他们的含义是不同的。
师:(强调指出)同学们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区分。
(2)出示题目:一共有6个正方形、5个三角形、9个五角星,其中正方形的个数占全部图形个数和的几分之几?三角形的个数占全部图形个数的几分之几?五角星的个数占全部图形个数的几分之几?
师:说说你的答案,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学生练习后进行全班的交流)
师:你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题回答的这么棒呢?谁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共享一下?
生1:在做第一题时,首先判断这是把整数化成分数的练习,需要运用分数的性质知识,然后用已知分母乘整数的积作为分子或用已知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为分母。
生2:第二题也是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观察分子、或者分母如何变化的情况下,再对相应分母或分子进行同样的变化。
生3:第三题很简单,就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同时除已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最后把他们化成只有公因数1的最简分数。
(设计说明:练习题的设计要力求紧扣重点、难点、层次清楚,形式多样。在学生独立试作后,应订正。一旦发现错误,应让本人或其他同学纠正,把错误
消灭在萌芽之中,以有利于概念牢固掌握。)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算。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合理、灵活、迅速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挂出小黑板视算。
4.8÷81.6÷0.412.12÷120.32÷0.4
4÷0.51÷250.25×400.13×5
2.5×4÷40.1×0.8÷1004.2÷0.6÷7
0.125×1.5×88.4÷8.4+61-0.25÷0.5
二、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课本第34页的第7题,请4个学生板演后,师讲评。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把得数直接填在课本第35页的第4题上,请一个学生报得数,其他同学对得数,检查视算的情况,表扬好的,激励差的。
三、简便计算。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4页的第8题,讨论各题怎样算简便,再独立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在计算中能简便的要自觉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幻灯演示课本第36页的第7题。
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货票,指导学生根据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金额与总计金额的关系来推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内完成。
五、独立作业
第35--36页的第5、6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要求
掌握统计的步骤(数据收集与数据整理),会认识统计表、会填充统计表。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仪)
教学过程
一、边练习边复习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求平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习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习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