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一寸虫》大班教案 篇一
在大班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教案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大班的教案活动,名为《一寸虫》,旨在帮助孩子们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和培养观察力。
活动准备:
1. 准备一本关于昆虫的绘本,如《一寸虫》,以及相关的图片和实物模型。
2. 准备一些昆虫的名字卡片,每个卡片上写一个昆虫的名字。
3. 准备一些有关昆虫的问题卡片,每个卡片上写一个问题。
活动步骤:
1. 导入活动:教师向孩子们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引发孩子们对昆虫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绘本封面或相关图片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2. 阅读绘本:教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一寸虫》,并引导他们观察绘本中的昆虫形态和特征,让他们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3. 观察实物模型:教师展示一些昆虫的实物模型,如蝴蝶、蜜蜂等,让孩子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观和特点。教师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和幽默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和表达。
4. 猜猜我是谁:教师将准备好的昆虫名字卡片分发给孩子们,每个孩子拿到一个卡片后,不告诉其他人自己拿到的是什么昆虫,然后通过提问和描述来让其他孩子猜出自己拿到的昆虫是什么。
5. 回答问题:教师将准备好的问题卡片发给孩子们,让他们一起回答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们思考和解答问题。
6. 总结活动: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和收获,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并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表现。
通过这个《一寸虫》大班教案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来认识昆虫,还能够通过游戏和互动来巩固和扩展他们的知识。这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活动:《一寸虫》大班教案 篇二
大班教育是一个关注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们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大班的教案活动,名为《一寸虫》,旨在通过观察昆虫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 准备一些昆虫的实物模型或图片,如蜜蜂、蝴蝶、蚂蚁等。
2. 准备一些有关昆虫的问题卡片,每个卡片上写一个问题。
3. 准备一些观察表格,让孩子们记录他们观察到的昆虫特征。
活动步骤:
1. 导入活动:教师向孩子们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引发孩子们对昆虫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昆虫的实物模型或图片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2. 观察昆虫:教师向孩子们展示一种昆虫,如蜜蜂,让他们仔细观察,并在观察表格上记录他们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3. 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孩子们逐个分享他们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并与他们一起进行讨论和比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蜜蜂的颜色是什么?它有几对翅膀?”,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语言回答问题。
4. 回答问题:教师将准备好的问题卡片发给孩子们,让他们一起回答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们思考和解答问题。
5. 扩展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更多种类的昆虫来拓展活动。让孩子们观察不同的昆虫,并记录他们观察到的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分类和比较,培养他们的归纳和分析能力。
6. 总结活动: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和收获,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并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表现。
通过这个《一寸虫》大班教案活动,孩子们能够通过观察昆虫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不仅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来认识昆虫,还能够通过问题回答和讨论来扩展他们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这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活动:《一寸虫》大班教案 篇三
一、设计思路:
最近,我们班的幼儿进行了身高体重的测量。孩子们都对自己的身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也对测量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针对孩子们的这一个兴趣,我利用《一寸虫》这一个绘本设计了这个活动。
二、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初步学习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感受一寸虫的机智和勇敢。
三、活动准备:
故事《一寸虫》ppt,幼儿三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四、活动过程:
(一)、介绍“一寸虫”,引起兴趣
——今天啊,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ppt),找找看它在哪里?它长什么样子?
——它呀叫做“一寸虫”,知道它为什么叫“一寸虫”吗?
——因为它的身体啊只有一寸长。一寸是多长呢,就是这把尺子上的一格那么长。
小结:一寸是一个长度,这条虫的长度正好是一寸长,所以,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一寸虫”。
(二)、讲述故事第一段,初步感知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有一天,“一寸虫”去森林里玩,(播放ppt)看看“一寸虫”碰到了谁?(这是一只知更鸟)它们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吧。(ppt)
——原来知更鸟啊要吃掉“一寸虫”。“一寸虫”遇到这么大的危险,它想了什么好办法?
——一寸虫真聪明,那我们也来试试用“一寸虫”来量知更鸟的尾巴。等会儿请你来说一说知更鸟的尾巴到底是几寸?你是怎么用“一寸虫”来量的?(幼儿操作)
——你们量出来知更鸟的尾巴是几寸呢?你是怎么量的?(请幼儿介绍)
——他用了3条一寸虫,让“一寸虫”排排队,一条、两条、三条,一共3条一寸虫是几寸啊?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吗?
——你们和他的方法一样吗?有和他不一样的方法吗?(请幼儿介绍)
——原来他用了一条一寸虫来量,真聪明。
——那我们来看看“一寸虫”它是怎么量的吧。
——“一寸虫”的方法和我们一样吗?它是怎么量的?
——首先要找到起点,然后再找到终点,“一寸虫”从起点开始爬,爬一次做一个记号,连着这个记号呀再爬一次,再做一个记号。直到爬到尾巴的终点。
——“一寸虫”的方法好吗?好在哪里?
小结:我们刚才使用了2种不同的方法,一种用了3条一寸虫,还有一种和“一寸虫”一样只用了一条一寸虫。但是,都能够测量出正确的结果。
(三)、讲述故事第二段,尝试第二次测量。
“一寸虫”聪明吗?它呀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好的测量方法。量出了知更鸟尾巴的长度,顺利地躲过了一场灾难,不过,知更鸟还要“一寸虫”帮忙去量量它的朋友,它的朋友到底会是谁?
——(点击ppt,图片中出现了四种鸟)看看它们是谁?它们会让“一寸虫”帮忙量什么呢?
——火烈鸟要“一寸虫”量一量它的脖子,巨嘴鸟要“一寸虫”量一量它的嘴巴,蜂鸟要“一寸虫”量一量它的全身,苍鹭要“一寸虫”量一量它的腿。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活动:《一寸虫》大班教案 篇四
设计意图:
绘本《一寸虫》进入班级后,很快成为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一寸虫是怎么样量夜莺的歌声的,夜莺的歌声到底有多长……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这个数学活动,巧妙地将书中主人公“一寸虫”请出来,让他来测量纸盒,逐步引导幼儿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使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发现测量单位不一样其结果也不一样。
2.能够沿边测量,学会在第一次测量的终点做记号并把它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
3.与同伴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共同讨论、解决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绘本《一寸虫》的PPT(演示文稿)。
2.包装盒1个(包装盒的一面贴有磁铁),一寸虫卡片1张,放大的记录表1张,磁性黑板1块。
3.每两名幼儿共用1套学具:一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3.33厘米),两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6.66厘米),记录表1张(如图),记号笔1支,包装盒1个(包装盒长边长度是寸的偶数倍数,如4寸、6寸等)。
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同观看《一寸虫》PPT
师:我们都看过、学习过绘本《一寸虫》,现在我们一起来看PPT,说说哪里出现了一寸虫。
二、出示一寸虫卡片、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1.出示一寸虫卡片,小结故事内容。
师:瞧,这就是一寸虫。原来他就这么一点长。不过一寸虫虽然个子小,本领可大呢。他量知更鸟的尾巴、火烈鸟的颈子、巨嘴鸟的喙、苍鹭的脚、雉鸡的尾巴、蜂鸟的全身,还有夜莺的歌声呢。
2.出示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用一寸虫量东西的本领。这是一个包装盒,请你也用一寸虫量一量它的长边。两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怎么测量,量后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一格里。
3.幼儿探索测量方法,教师观察幼儿测量时出现的问题并在后面的环节中进行小结。
三、师幼共同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幼分享测量结果,发现问题。
师: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几寸?为什么同样的盒子,小朋友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幼儿分享时,教师将结果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2.请不同答案的幼儿演示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师:黑板上也有一个一样的包装盒,谁愿意上来量一量?其他小朋友请仔细观察,他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有什么问题? 应该怎样测量才正确?
3.引导幼儿沿着边测量。
师:大家看,包装盒的长边是哪一条?怎样做才能只量这条边而不量到其他地方去?(沿着包装盒的长边测量。)
4.示范测量,启发幼儿制作标记。
师:我量第二下的时候忘记要从什么地方接着量了。你们觉得应该从什么地方接着量?谁有好方法可以记录每次量到哪里了?(可以用记号笔在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就从这个记号开始,接下去也是这样。)
5.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从包装盒长边的顶端开始,一寸虫和长边顶端对齐,沿着边量;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就从这个记号开始,接下去也是这样。这样就可以准确地量出长度了。
6.引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再次测量并记录。
师:和你的好朋友再测量一次,看看包装盒的长边到底是多长。要记住请记号笔来帮忙,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二格里。
四、引导幼儿尝试用两寸虫卡片测量,并发现测量工具长短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1.出示两寸虫卡片,引导幼儿发现两寸虫与一寸虫的不同。
师:这是两寸虫,他和一寸虫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测量结果。
师:现在我们用两寸虫来测量包装盒的长边。猜一猜,测量的结果和刚才会一样吗?为什么呢?
3.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并记录。
师:下面每两个小朋友为一组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沿着边量,在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用记号笔做上记号,最后把测量结果记在记录表的第三格里。
4.分享测量结果,教师小结。
师:你量出的结果是多少?和用一寸虫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小结):同样的长边,一寸虫短,量出来的数量就大;两寸虫长,量出来的数量就小。
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在数学区提供一寸虫卡片、两寸虫卡片、回形针、积木等多种量具,让幼儿测量班上的桌子、椅子、书等,并提供记录表让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2.亲子活动。家长和幼儿一起用筷子、尺子等多种量具测量家中的电视机、茶几等,并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和测量结果的函数关系,即量具越长,测量结果越小。
活动反思:
1.简单复述故事。绘本《一寸虫》给幼儿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个让幼儿浏览画面的环节中,我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自然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2.两两结伴探索测量方法。在制作一寸虫卡片时,我严格地把一寸虫做成3.33厘米,把两寸虫做成6.66厘米。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想传递给幼儿一个观念,我们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参与科学活动,并且让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索测量的方法。综上考虑,我提出了“两个人一组,用一寸虫卡片测量盒子的长边”的要求。
3.集体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测量结果五花八门。对此,我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请持有不同结论的小组在集体面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让孩子们互相观察、判断,寻求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幼儿很快发现了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他没有沿着边量”“他量第二下的时候不是从第一下结束的那个地方开始的”……结合孩子们的发现,我很自然地总结出正确测量的两个要素:(1)沿边测量。(2)测量时,第一次量的终点是第二次量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想出用记号笔来给每个终点做记号的方法。在这样的演示、讨论、总结中,孩子们明白了正确测量的方法。
4.尝试使用两寸虫卡片测量。安排这一环节的用意是,首先巩固正确测量的方法,其次打开幼儿的思路。当测量的工具改变时,随之而来的答案也会跟着改变,于是孩子们会产生新的疑问和探索欲望,继续迈出探索的步伐。
同样,在延伸活动环节,我建议幼儿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回形针、积木等测量工具去测量桌子、椅子、床等生活用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进一步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一寸虫》大班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首尾相接和做记号的方法测量不同动物身体各部位,并能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记录。
2.喜欢将自己探索的过程及结果和同伴交流分享,学会分析解决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3.在测量过程中养成做事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体验测量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绘本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
难点:用首尾相连的方法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了解了故事中知更鸟等几种鸟类的特征
物质准备:故事课件、操作材料“一寸虫”、动物图片若干、签字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草丛吗?在草丛里有许多有生命的东西,谁来说一说你在草丛中都见过谁呀?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好朋友,你们找找看它是谁呀?(一寸虫)他为什么叫一寸虫呢?一寸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一寸到底有多长呢?
(二)出示一寸虫,引发幼儿测量的愿望
1.师:出示一寸虫教具讲故事《一寸虫》
2.提问:知更鸟它要做什么呀?你觉得一寸虫能量出知更鸟的尾巴吗?
4.幼儿尝试测量知更鸟的尾巴(请幼儿俩俩合作,运用“一寸虫”当测量工具,测量尾巴的长度。)
5.幼儿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并通过PPT动画操作,验证测量结果。发现测量结果
6.教师介绍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一寸虫爬一次作记号,爬一次作记号,然后数记号有几个就是几寸长。
(三)结合故事情节,测量小动物的身体各部分的长度
师:知更鸟知道自己钟爱的尾巴有三寸长,就放走了一寸虫,这个故事就在森林里传开了。都知道一寸虫有数学家的脑子。看看谁来了呢,你认识吗?它们都钟爱自己的什么地方?(巨嘴鸟的嘴巴、斑鹭的腿、蜂鸟的身体)请一寸虫来量一量。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
师:孩子们这三只动物钟爱的地方已经在我们的桌子上了,请你自己一人拿一个一寸虫来量一量有多长。
3.幼儿验证自己测量的结果(在大屏上出示一寸虫测量的答案)
师:说一说你量的是几寸?我们来看看和一寸虫量出来的答案一样吗?
(四)结合故事结尾,引发幼儿大胆想象如何测量歌声
1.提问:孩子们一寸虫又碰见了谁呀?猜一猜夜莺会让一寸虫量什么呢?
2.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夜莺歌声的长度
师:夜莺对一寸虫说:“量我的歌声,如果你量不好,我就要吃掉你。”这歌可怎么量呢,你们会怎么量呢?
(五)结束部分,测量游戏
1.提问:树林里的动物们都有自己钟爱的地方,你钟爱自己的哪里呀?
2.请你找个朋友一起,在咱们班的教室里找一个可以测量的工具,然后测量一下朋友钟爱的地方,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总结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两次测量的机会,第一次操作是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方法并不正确,结果并不一致。但却让幼儿在操作中积累了测量的经验。在幼儿尝试操作后,教师用课件演示相应的测量方法,使幼儿理解和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使幼儿掌握了新方法,积累了新经验的目的。
活动:《一寸虫》大班教案 篇六
设计思路
绘本《一寸虫》,讲述了森林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家伙,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求生的同时为森林里的其他伙伴带来方便和快乐。与一般绘本不同的是,幼儿在阅读绘本的同时,不仅体验到文学作品带来的乐趣,也引发了他们对测量的兴趣。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两次操作(测量)的机会,第一次操作是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或许方法并不正确,结果也不一致,但却让幼儿在操作中积累
了测量的经验。在幼儿尝试操作后,教师用课件演示相应的测量方法,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正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以达到掌握新方法,积累新经验的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可进一步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不同的物品,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和同伴一起尝试使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测量,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2、理解故事内容,喜欢一寸虫的机智,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故事中角色的局部图、用纽纽绳制作而成的一寸虫、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介绍角色,引起兴趣
1、今天要讲的故事名字叫《一寸虫》。
2、你估计一寸虫大概有多长呢?
【设计思路:幼儿大胆自由猜测“一寸”有多长,既可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况,同时也让幼儿在猜测中体验乐趣,对故事充满期待。】
3、【出示图片)这就是“一寸虫”,是故事中的主角,让我们一起来听这个故事吧!
二、阅读故事,实践操作
1、欣赏故事第一段,尝试简单的测量方法。
(1)讲述故事第一段:一寸虫是森林里的小不点儿,谁也不把它当回事,它总是独自慢慢地向前爬着。一天,一只饥饿的知更鸟看见了它,想要一口吞掉它。一寸虫说:“请不要吃我,我是一寸虫,我会量东西。”“真的吗?”知更鸟说:“那你来量量我的尾巴吧!量错了我可要吃掉你。”
(2)操作:帮帮一寸虫,两个朋友一起,试着用一寸虫量量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
【设计思路: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两名幼儿一起合作是为了让幼儿彼此学习他人的测量方法,数量充足的一寸虫也为幼儿的成功测量作了准备,教师可从中观察幼儿测量的相关经验与能力,及时发现问题。】
(3)交流:你量出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是怎么量的?
(通常幼儿会用三条一寸虫连接起来进行测量,如图)
(4)你们用几条一寸虫量出结果的,7
幼儿:我用三条一寸虫量出来的。
教师:这三条一寸虫是怎么排列的?
幼儿:一条接着一条,尾巴接着头……
(5)小结:我们用三条一寸虫量出了知更鸟尾巴的长度,一寸虫从知更鸟尾巴的顶端开始量起,它们挺直了身子,一条虫的尾巴紧紧挨着另一条虫的头,三条一寸虫首尾相接连在一起,知更鸟的尾巴刚好三寸长。
(6)一寸虫量出了知更鸟尾巴的长度,顺利躲过了一场灾难。它能量尺寸的本领也被大家知道了,看!还有很多鸟都来找它帮忙。
2、理解故事第二段,尝试测量。
(1)出示巨嘴鸟、蜂鸟、苍鹭,你们认识这些鸟吗?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虽然是个过渡,但仍然可以拓展幼儿对鸟的认知。】
幼儿:我认识巨嘴鸟。
教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一个名字呢?
幼儿:因为它的嘴巴特别大。
教师:你们猜巨嘴鸟会让一寸虫量哪个部位?为什么?
幼儿:量嘴巴,因为它的嘴巴很特别。
幼儿:那个是蜂鸟。
教师:你听说过蜂鸟吗?
幼儿:它像蜜蜂一样。
幼儿:我在书上见过,它很小很小。
教师: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小小的身材是它最自豪的地方,它想让一寸虫量全身。量全身要从哪儿量到哪儿?
幼儿:要从嘴巴尖一直量到尾巴。
幼儿:还有一种鸟,叫苍鹭。
教师:(演示课件)苍鹭要求一寸虫量它的什么地方?
幼儿:腿、脚……
教师:腿和脚一样吗?哪里是腿?哪里是脚?
教师:苍鹭对自己的腿有多长很感兴趣。
【设计思路:演示课件时,可用记号明确标出需要测量的部位,帮助幼儿明确测量的路径。】
(2)操作:请幼儿为一种鸟测量它最喜欢的部位有多长,使用的一寸虫越少越好。
【设计思路:第二次操作的难度比第一次大,并且要求幼儿独立操作,桌上提供的一寸虫数量也不再充足,使幼儿有机会尝试用尽可能少的一寸虫来进行测量。这个环节中,幼儿可以尝试更多的测量方法,如移动测量工具、目测等。】
(3)交流、记录测量的结果。
教师:你测量的是哪一种鸟,测量结果如何?
幼儿:我量的是蜂鸟的全身。
教师:你用了几条一寸虫?只用一条一寸虫能量出结果吗?
教师:(用教具演示)只用一条一寸虫从蜂乌的嘴巴尖开始量,剩下的部分有几寸?
幼儿:一寸。
教师:你怎么知道?
幼儿:和前面测量的部分差不多长。
教师:有时不用一寸虫,用眼睛看,也能猜出物体的长度。这种本领叫目测。
幼儿:我量了巨嘴鸟的嘴,是三寸。
教师:用两条一寸虫可以测量吗?
幼儿:可以,就是第一条要动一下。
教师:怎么动?
幼儿:第一条虫量完后爬到第二条虫的后面。
教师:苍鹭的腿最少可用几条一寸虫来量?只用一条一寸虫,可以量出苍鹭的腿的长度吗?
【设计思路:教师通过演示课件,帮助幼儿感知、学习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4)演示课件时插问:
(图1、图2)猜猜一寸虫接下来会怎么做?它会爬去哪儿(什么位置)?
(图3)这次,一寸虫会在哪儿做个记号?为什么要做记号?
(图4~图6)一寸虫的身体移动了几次?用一条一寸虫量苍鹭的腿,结果怎样?
三、欣赏结尾,展开联想
1、一寸虫测量的本领越来越大,森林里越来越多的朋友来找它帮忙。这天,又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夜莺。
2、你们知道夜莺吗?爱唱歌的夜莺会让一寸虫量什么呢?
3、夜莺的歌声应该怎么量?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设计思路:故事的结尾是最富有戏剧性的,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歌声,该如何测量呢?刚才学到的测量方法完全不管用了,这个问题有效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也使幼儿体验到故事结尾的趣味性。】
四、讨论,拓展
1、现在你能说说,一寸虫究竟是什么样的虫子?
2、如果你有一条一寸虫,你想用它帮你测量什么呢?
【设计思路: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维度的拓展,如用小小的一寸虫,量身体的哪些部位更方便?这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测量不同的物体,选择的测量工具也可以不同;又如,猜猜你的眼睛大概有几寸?这类问题可以挑战幼儿的目测能力;再如,用一寸虫除了可以测量腿有多长,还能测量腿有多粗。这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测量同一物体,可有不同的测量路径,其结果也不相同等。】
活动反思
活动中,老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经验化、探究化、过程化、多元化”的活动环境,让幼儿随着一寸虫遇到的种种危险去感知、去思索、去寻找方法,将预设的目标融入游戏活动中,使幼儿主动依据个人的已有经验、认知水平,愉快地学习;同时,也告诉孩子,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有很多事情并不是靠强壮的身体或力气大就可以解决的,而动动脑、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往往会比那些外表看似强大的力量来得更有力!就像一寸虫一样,它脆弱得不堪一击,但它化解危机、解救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关身体大小,也无关力气大小,而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善用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