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优质美术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篇一
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绘本故事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小蝌蚪找妈妈》是一本非常适合幼儿园大班的绘本故事,它能够帮助孩子们学习绘画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节美术课,我们将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素材,让孩子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首先,我们将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这本绘本故事,让他们了解故事的情节和角色。然后,我们将讨论故事中的情感和主题,帮助孩子们理解蝌蚪迷失妈妈的心情,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绘画来表达这种情感。
接下来,我们将为孩子们准备一些绘画工具和材料,如颜料、画笔、纸张等。我们将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可以是画一幅描绘蝌蚪和妈妈的画面,也可以是画一些表达孤独和失落的符号和图像。我们将提供一些范例供孩子们参考,但同时也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们将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自己的作品,让他们表达自己对蝌蚪找妈妈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我们会鼓励孩子们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我们也会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努力和成果。
最后,我们将为孩子们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成果和心得。我们将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我们也会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努力和成果。
通过这节美术课,我们希望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会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绘画活动,孩子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这也将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绘画的乐趣和成就感。
幼儿园大班优质美术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篇二
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孩子们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在这节美术课中,我们将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素材,通过绘画来表达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
首先,我们将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小蝌蚪找妈妈》这本绘本故事。通过阅读,我们将引导孩子们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我们会鼓励孩子们思考蝌蚪迷失妈妈的心情,并引导他们理解蝌蚪最终找到妈妈的喜悦和安心。通过故事的阅读,我们将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情感和情绪的引导,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和主题。
接下来,我们将为孩子们准备一些绘画工具和材料,如颜料、画笔、纸张等。我们将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的理解和情感。他们可以画蝌蚪和妈妈的画面,也可以画一些表达孤独和失落的符号和图像。我们将提供一些范例供孩子们参考,但同时也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们将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自己的作品,让他们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我们会鼓励孩子们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我们也会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努力和成果。
最后,我们将为孩子们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成果和心得。我们将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我们也会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努力和成果。
通过这节美术课,我们希望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会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绘画活动,孩子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这也将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绘画的乐趣和成就感。
幼儿园大班优质美术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篇三
幼儿园大班优质美术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请幼儿把故事中的一个情节画成一幅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让幼儿注意画面安排,注意远近、大小关系。
3、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4、感受色彩对比。
活动准备:
1、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对故事内容要很熟悉,语言要生动、形象,特别是讲到动物的形状、色彩、动态时,更要仔细具体)
2、每个一盒蜡笔、油画棒、彩色铅笔和一张纸。
活动过程:
1、启发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要画“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图画,怎样画呢?不是看着老师的画再画,而是听了老师讲的故事以后再画。小朋友,你们会画吗?认真听老师讲故事的小朋友,就一定会画。现在听老师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池塘边,长着许多水草,在草丛里,青蛙妈妈生了许多小宝宝。小宝宝长大了,变成了大脑袋、尖尾巴的小蝌蚪。许多小蝌蚪你追我
赶地游呀游呀。小蝌蚪要回家了,可是妈妈呢?妈妈不见了,快快找,小蝌蚪找妈妈,游到西,游到东,游到荷花旁边,看见一条金鱼,眼睛圆又大,忙叫:“妈妈!妈妈!”金鱼说:“你们认错了,我是金鱼,白肚皮的才是你们的妈妈。”小蝌蚪问问这个,这个说“不是”,问问那个,那个也说“不是”。“呱呱呱”,青蛙妈妈游过来了,说:“孩子,好孩子!我是你们的妈妈呀。”小蝌蚪看看青蛙:大眼睛,白肚皮,四条腿,样子怎么跟我们一点儿也不像呢?青蛙妈妈说:“好孩子,你们还小呢,等你们长大了,就像妈妈了。”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小朋友,故事讲完了,请小朋友把故事里的事画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看好吗?不要忘记故事里讲到的地方,是哪里?(在池塘里)那里有什么呀?(有水草、荷叶、荷花,还有各种小鱼……)更不要忘记小蝌蚪是去干什么呀?(找妈妈)……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安排好画面,注意远近、大小关系。
3、讲评:结束后,将幼儿的图画张贴起来,让幼儿观看和相互学习。
活动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
《寻人启事》: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
(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
“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