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优质3篇)

时间:2019-06-04 06:17: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 篇一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幼儿的益处。

首先,音乐能够促进幼儿的感知和认知发展。通过音乐活动,幼儿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声音、节奏和音调,从而培养他们的听觉感知能力。此外,音乐还能够帮助幼儿发展注意力和集中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和记忆能力。研究表明,参与音乐活动的幼儿在数学和语言方面的学习成绩更好,因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

其次,音乐可以促进幼儿的情感和社交发展。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幼儿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此外,音乐还可以增强幼儿的社交技能,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研究表明,参与合唱团或乐器演奏团的幼儿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更有自信心和社交技巧。

最后,音乐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音乐活动通常需要幼儿进行动作和身体协调,例如跳舞、敲打乐器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锻炼肌肉、提高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研究表明,参与音乐活动的幼儿更健康、更有活力,他们的身体素质更好。

综上所述,幼儿园音乐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音乐活动,幼儿可以培养感知和认知能力,促进情感和社交发展,以及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幼儿园应该重视音乐教育的实施,并加强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研究,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

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 篇二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施策略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施对于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施策略,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幼儿园应该提供多样化的音乐活动。音乐教育应该包括唱歌、跳舞、乐器演奏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需求。幼儿园可以邀请专业音乐教师或音乐家来指导幼儿进行音乐活动,以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幼儿园应该创造积极的音乐学习环境。音乐教室应该布置得温馨舒适,配备适合幼儿使用的乐器和音乐设备。此外,幼儿园可以定期举办音乐演出或音乐比赛,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再次,幼儿园应该注重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音乐教育可以与语言、数学、社会等学科相结合,以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可以教授幼儿一些与数字有关的歌曲,或者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最后,幼儿园应该注重音乐教育的评估和反馈。幼儿园可以定期评估幼儿的音乐能力和表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此外,幼儿园还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在家中的音乐教育情况,并提供家庭音乐教育的建议。

综上所述,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施对于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幼儿园应该提供多样化的音乐活动,创造积极的音乐学习环境,注重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及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幼儿园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音乐发展,并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 篇三

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我们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是从1985 年开始的。由于主要是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的,所以也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我们十年来的思考轨 迹,现略述如下。

  研究的最初阶段(1985~1987),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改变教师不愿进行音 乐欣赏活动和幼儿欣赏不起来的现象。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理学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学告诉 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 越深刻。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 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 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 方式。

  据此,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 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听觉经验。我们把这种 教学思路称之为“多通道参与模式”。“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 ”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 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多通道参与模式”在部分幼儿园进行了推广后,课题组又以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 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教师、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和幼儿感知、理解 音乐作品的能力。

  第二阶段(1988~1990),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如果说在这以 前,我们对目标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音乐感发展诸方面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对音乐欣赏活动目标的思 考已经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乐与非音乐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乐情感与一般的社会性情感)、个性( 包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独立性等)及社会性(包括守纪、责任感、交往合作意识及能力 、公平竞争意识及能力……)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 和“系统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 经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 行研究。但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 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 的任务。

  其次,教育目标分类学及课程目标建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具体的目标才是教师 可能把握住的,可能追求达成的和可能被检验证实的。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确立,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观。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 以保证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2.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判断儿童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 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儿童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让小班儿童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若将活动内容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 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这时活动目标中一般不应出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提法,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 种笨重的大动物或轻巧的'小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并力争使所做的动作与他 人不同”。“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初步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与对方交流表情,并体验 其中的愉快感觉。”

  第三阶段(1990~1993),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解决的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

  1990年,我们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适度性”争论的启发,开始研究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及其对儿童参与活动的影响。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它充满着 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 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师生双方共同获得人生意义的积极体验,促进精神享受、精神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功 能。

  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证明: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教师个人的情 感表露,能使学生受之熏陶,为之感动;被学生活生生地感受到、体验到,吸收消化,成为学生个体知识、信 念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情感能力与技巧,也是区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师的最重 要指标。(参见朱子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据此,对教师提出了下列要求:

  1.不只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认真完成:同时也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只有这样,才能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真情实感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实感的回报。

  2.从幼儿的情感发展目标来考虑问题。除了审美感受以外,教师还应关注和满足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产生的各种情感。如希望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表达自己的想 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害怕失败、害怕遭拒绝和受冷落等。

  3.改变“先生面孔”和“演员面孔”。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害怕“镇”不住幼儿,总是摆 出一副严肃的或平淡冷静的表情。也有一些教师,希望在教学中更显魅力,可惯于像演员那样拿腔拿调地讲解 和示范。这些过“冷”或过“热”的做法,都不利于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比较适当的做法是:经常 看着孩子们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和音乐、舞蹈示范,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 用表情

、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兴奋与抑制)。如“小老鼠”到处乱跑时,教 师可以说:“大猫来了!”并马上蹲下不动,或者说:“小老鼠累了!”并带头假装睡觉。

  4.会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各种各 样的角色,如鸭妈妈、鸭孩子;放牛娃、牛犊;观众、演员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 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5.会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红绸舞》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演奏时,应突出强 拍处向上的“甩”劲;《赶花会》的A段音乐轻快活泼,B段较为舒展柔美;《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 B段活跃欢快;《京调》A段流畅淋漓,B段高唱低吟,亮丽委婉。学会区别各种音乐、特别是性质相近音乐 的作品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经过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熏陶,幼儿的情感 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丰富。

  第四阶段(1993年至今),为了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更多地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课题组重点研究了“怎

  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经过一年 多时间的实践,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化的音乐欣赏活动方式。现简介三种:

  1.串连方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每一个游戏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当全部 游戏完成之后,幼儿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具体例子参见 《幼儿教育》1994年第3期《两个音乐活动过程及评折》)

  2.本体方式——欣赏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设计好的表演游戏。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层层深入地引导 幼儿熟悉音乐和熟悉表演的过程,直至最后能够完整地跟随音乐进行游戏表演。如后面的《过新年》、《小小 京剧迷》等活动设计,均属这一类。

  3.添加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的中部或尾部添加与欣赏要求紧密相关的游戏情节,诸如智力游戏、体 育游戏或角色游戏,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十年来,我们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探索。这一领域 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我们期望通过本文,引起幼教界同仁的响应和斧正

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