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语文第二课时教案 篇一
教案概述:
本节课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通过阅读和探讨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2. 理解环境污染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通过阅读文章理解地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2. 掌握一些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爱护地球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
1. 课文《只有一个地球》;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只有一个地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与讨论(15分钟)
1. 学生课前阅读《只有一个地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感受。
2. 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以及环境污染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三、知识讲解(15分钟)
1. 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色和生态系统,并介绍地球上的环境问题。
2. 讲解环境污染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灭绝等。
四、环保行动(1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地球,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等。
2.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环保行动计划,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贯彻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为环保所做的努力的小作文,并思考自己还可以做哪些环保行动。
《只有一个地球》语文第二课时教案 篇二
教案概述:
本节课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通过阅读和探讨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2. 理解环境污染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通过阅读文章理解地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2. 掌握一些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爱护地球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
1. 课文《只有一个地球》;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只有一个地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与讨论(15分钟)
1. 学生课前阅读《只有一个地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感受。
2. 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以及环境污染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三、知识讲解(15分钟)
1. 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色和生态系统,并介绍地球上的环境问题。
2. 讲解环境污染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灭绝等。
四、环保行动(1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地球,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等。
2.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环保行动计划,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贯彻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为环保所做的努力的小作文,并思考自己还可以做哪些环保行动。
《只有一个地球》语文第二课时教案 篇三
《只有一个地球》语文人教版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三)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初步培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理解题目“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三、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交互式学习网络教室。
(二)课前布置同学们从图书馆,网络搜集有关资料,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研究一项环保小课题,并尝试制成电子文稿网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了解了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
(四)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的几处转折关系;
(五)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六)布置课后研究环保小课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制成电子文稿网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感受。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7课《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相信同学们都了解了不少关于地球的知识。下面请大家谈一谈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令你感受最深?你是怎么体会的?(自由汇报,适机朗读,适机点题)。
小结:难怪宇航员在太空遨游时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谁来感叹一下?(“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板书:可爱,易碎)
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儿着重研究学习课文的3、4自然段,看看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有哪些方面?导致了怎样严重的后果?从而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二)自主探究性学习3、4自然段。
1、先请同学们各自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法读一读3、4自然段,读完之后小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同时,同学们还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库来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获得更具体的感受。
表格:
自然资源举例生成特点人类的破坏后果
资料库(图片、录像、文字)
2、学生读书、自学、阅读资料库;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
(1)交流表格完成情况。“不加节制”你能换个词吗?
(2)地球如此无私,慷慨,有些资源原本是可以长期为人类做贡献的,因为人类的破坏,恰恰相反地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课文运用了哪个词把这两方面的意思联系起来的?(“但是”、齐读3、4自然段。)
4、小结:这些都是因为人类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事实,那就是——“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板书:资源有限)
5、为了使同学更具体地了解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更深入地理解这两段话,上节课老师布置了同学们从网上或书上搜集资料,独立或找人合作研究一项环保小课题,并制成电子文稿网页。这节课上咱们来交流展示一下。(先小组交流环保小课题,展示电子文稿,再全班汇报)相机点拨理解有关重点词句“滥用”“生态灾难”等。延伸学习3、4自然段。
6、感悟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小组比赛读,齐读,把深切感受到的从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学习5、6、7自然段。
1、如果地球资源枯竭了,我们怎么办?有的人提出移居别处,你怎么认为?为什么?
2、引读(注意语气)
3、小结:茫茫宇宙,灿烂星河,只有地球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地球才孕育了如此丰富的生命世界,因此,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去处。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地球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把你此刻感受到的尽情读出来,站起来用你们的声音、你们的力量呼吁全人类。(齐读)
(板书:精心保护造福后代)
(五)做为地球村的小村民,宣传环保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让我们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设计一条环保公益广告。(用电脑制作后朗读、交流、欣赏)
(六)总结课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了解到,我们的地球是如此可爱,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那么我们更应该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植树造林,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都是创建美好家园的有效途径。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也不断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太阳能、核能。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使用。总之,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精心保护,才能造福后代,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七)布置作业。(必做题,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27.只有一个地球
精心保护 造福后代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思想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社九义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它介绍了有关地球的知识,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整篇文章条分缕晰,说服力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
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上进行了实践与探索。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以基于交互式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以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等语文素养为归宿;
(5)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德育教育目标。
本课教学特点:
(1)以读为本,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培养新一代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文字以及口语交际的能力。
(3)公益广告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和创新的能力。
(4)作业设计体现活动性、开放性、体验性、创造性。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课文的3、4自然段,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了解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导致了怎样严重的后果,从而明白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根据课文这两段文字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自学”环节,准备了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丰富的资料库,包括录像、图片、资讯资料,便于同学们自由选择阅读,理解重点词句。
(2)同学们交流研究环保小课题,展示制作的电子文稿,通过交互式网络学习先在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展示汇报,这些资料大多是从网上和书上搜集来的,是第3、4自然段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重大突破。
(3)利用电脑设计制作环保公益广告,锻炼了同学们精炼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审美,思维的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