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探索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方式;
2.培养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
2.教学课件;
3.相关中国美术作品图片。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情感表达的思考。
2.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图片,介绍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情感表现的特点和技巧,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色彩运用等方面。
3.实例分析(20分钟)
选择几幅经典的中国美术作品,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作品中人物情感的细微表达,如眼神、手势等。
4.小组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幅中国美术作品进行情感表达的分析和解读,并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给全班。
5.总结归纳(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情感表达的特点和技巧,并与他们自身的情感表达进行对比和思考。
6.拓展创作(3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情感表达的技巧,进行创作,可以选择绘画、摄影、书法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7.展示与评价(1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情感表达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创作成果可能有限,下节课可以增加更多的创作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情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情感表现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于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
2.教学课件;
3.相关中国美术作品图片。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情感表现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情感表达的思考。
2.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图片,介绍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情感表现的常见方式,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色彩运用等。
3.实例分析(20分钟)
选择几幅经典的中国美术作品,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作品中人物情感的微妙表达,如眼神、手势等。
4.小组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幅中国美术作品进行情感表达的分析和解读,并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给全班。
5.创作实践(3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情感表达的技巧,选择绘画、摄影、书法等形式,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6.展示与评价(1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7.总结归纳(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情感表达的特点和技巧,并与他们自身的情感表达进行对比和思考。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情感表达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艺术鉴赏和表达能力。下节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创作实践,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水平。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知中国美术作品种人物的面部情感及动态表现;
2. 了解中国美术作品的相关历史知识及艺术表现的形式美
重点、难点:
1.从作品的人物造型、动态、表情,理解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如何解决作品的丰富内涵与学生的生活阅历及审美经验的差距。
课前准备:
准备人物情感的图片、美术作品
教学活动:
一、 导入
千百年来,艺术家们通过无数优秀的作品表达了人类的丰富情感,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先看看中国的艺术家是怎样通过美术语言来表达人物情感的。
二、 欣赏活动
1. 活动一:观察与思考——《流民图》
a. 谈谈对《流民图》的第一印象或总体印象。
b .中国画独特的长卷形式与人物画技法的简要介绍。
c.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场景气氛。
d.画家和画家的创作动机介绍。
e.对作品中人物身份、年龄、性别、衣着、道具等方面的分析。
f.作品中人物造型、肢体动作、五官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g.作品如何通过人物情感的表达来解释作品的主题。
2. 活动二:观察与思考——《说唱俑》赏析
a.作品第艺术形式与诞生年代。
b.人物身份、动态分析。
c.作品人物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是通过那些造型要素来表现情感的?
d.用对比手法谈谈对《说唱俑》与《流民图》的不同观感。
3. 活动三:体验与评价
a.举例说明美术作品通过那些方面来表现情感?
b.用恰当词汇表达欣赏某幅人物作品的感受,如欢乐、悲伤、轻松……
c.画出生活中人物某种情感的头像,或临摹他人作品。
三、 板书设计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
《流民图》
《说唱俑》
课后反思: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够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能用恰当的词语表达作品的感受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 篇四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是否到齐,教材准备是否齐全。(1分钟)
二、引入新课:
问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了解有多少?请同学来列举一些他们所了解的古代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名称。(4分钟)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一)幻灯片欣赏,
1、出示幻灯片《人面网纹彩陶盆》、《舞蹈纹盆》、《旋纹尖底瓶》。
2、提出问题
①这是我国古代什么时期的作品?
②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欣赏瓷器部分并提出问题。复习旧知识(美术与工艺美术)
(三)欣赏青铜器、欣赏故宫并加以介绍。
(四)中国的园林艺术,介绍园林的发展过程。
四、课堂总结:
(1)结合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
(2)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鼓励学生自觉地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3)让学生把教材中第18页至21页的内容,熟读一遍,加深对本课的理解。(5分钟)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例。
用剪贴的方法表现器皿陶瓷瓶的比例变化了解形成比例美感的规律。运用欣赏资料分析比较解决。
2.通过学习学生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并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学习比例关系,设计一个花瓶,提高设计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形式美感;了解比例在美术作品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会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知识分析作品,从比例的角度考虑设计一个有比例美感的花瓶。
学情分析:
这节课知识性比较强,在生活中的运用要靠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学生在制作时采用先对折再剪裁的方法很容易使各部分比例失去控制。课时安排:
2课时
7.美术中的比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例。
2.通过学习学生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并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形式美感;了解比例在美术作品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重
点:
通过学习学生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并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形式美感。
教学准备:
师:教学图片、花瓶、学生作品若干
生:绘图铅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比例是形式美法则之一,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
到一些美的造型,美的建筑,我们感觉它美,一个是因为色彩美,形象美,再有就是它的比例美。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比例:最早出现在数学中,一般长度与长度、面积与面积的比率。如长的与短的、大的与小的等都形成比例。
二、讲授新课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比例是“艺术之母和女王”,于是他把人体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了人在运动和站立时的比例。站立时人是长方形的,而当人伸展四肢时,又变成了圆形,从而发现人体的比例变化。
1.中国画中是怎样运用比例的《出示溪山行旅图》:
(1)画上画的什么?
(2)山和人物的大小对比如何?
(3)这样对比有何作用?
师: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佛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气势。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的杰作。
2.出示《维鲁维斯的人》
(1)人在站立和伸张四肢时,在圆形和正方形有何比例关系?
(2)师简单介绍这幅作品。
3.师介绍黄金分割的知识
(1)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的值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使用1:0.618的比值分割称为黄金分割。这种比例
在造型上美观而得名。
(2)师用黄金分割的知识分析《巴黎圣母院》。
什么样的比例美呢?
两千多年前的希腊人就测算出1:0.618这个比例最美。这就是黄金比,大家可以算出1:0.618~0.6,你们都知道2:3;3:5;5:8都接近这个数,就都是美的比例。
小结:美术不是算术,有用精确测算,平时设计作画时,形象看起来舒服,比例接近2:3,3:5,5:8就可以了。
4.分析、欣赏
(1)黄金比就是这么神奇吗?如果变比例会怎样?
我们看杯子比例很舒服,体现黄金比,拉宽会怎样?接长会怎样?照相机的宽与长较接近2:3,加宽呢?加高呢?
电视机、背投、画框的现代比例演变
(2)欣赏
其实大自然中,许多东西天生地比例就体现黄金比,比如:这精美的贝壳,我们喜欢收集它,却不知正是它上面圈圈螺旋线吸引了我们,看看它每轮间距离比例是多少?
人体更自然美的极至了,一只普通的手,它与黄金比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如果从指端到第一节间分为两份的话,其它各节该是几分呢?我们画过人吧,知道人体的比例吗?(1:7.5),也就是身高是头长的7.5倍,这就是比例。
三、绘制黄金分割
1.要求:尝试用铅笔画有黄金分割比例的人体或建筑草图
2.学生绘制,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议
说说你的同学或自己绘制的草图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吗?如果不符合,怎样修改会更好?
五、总结
1.用剪贴的方法表现器皿陶瓷瓶的比例变化了解形成比例美感的规律。运用欣赏资料分析比较解决。
2.学习比例关系,设计一个花瓶,提高设计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形式美感;了解比例在美术作品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学生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并运用比例知识对花瓶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比例关系,设计一个花瓶,提高设计能力。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本课是奥运主题综合探索单元的第二个内容,着重向学生介绍一些体育题材的美术作品,并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学生了解人们在体育运动中追求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精神;追求健康美好生活的精神;
顽强拼搏,为民族、为国家争取荣誉的精神;使得教学更富有人文性,第十一课:体育题材美术作品与纪念品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美术创作的一般形式。
2.用语言评述一下所欣赏的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传递情感,关心身边的校园活动,关心他人。
4.从体育作品中吸取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一件小艺术品,用色彩和形象表情达意。
难点:要在作品中体现出体育精神。
教学准备:
本课对学习材料不作限定,教师和学生可随意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和形式完成作业,教案《第十一课:体育题材美术作品与纪念品教案》。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交流、总结。
教学过程:
教师:学习了《人文奥运》一课以后,同学们知道了不少奥林匹克知识,了解了奥林匹克精神,请同学们想一想、谈一谈,用美术作品能不能表现奥林匹克精神?怎样表现?
学生:看书第9、10俩课,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准备的资料,如绘画、雕塑、小工艺品、运动服饰、摄影作品等。发言。
教师:同学们谈得很好,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
学生:一位同学总结表现形式,其他学生补充自己的意见。
教师:根据学校条件,教师可选择
(1)展示学生带来的资料,
(2)赏析课本上的范例
(3)演示课件
(4)展示其他班学生作品等形式,启发学生,激发创造欲和灵感。
学生:
(1)展示和讲述自己带来的资料。
(2)学生分析课本上的作品。
(3)欣赏同学作品,畅谈自己的构思,以多种方式酝酿创作构思。
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挖掘作品中体现的体育精神和艺术魅力。
学生:讨论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美感。
教师: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
(1)为校运动会设计奖品和纪念品。
(2)为本班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设计纪念品。
学生:设计、制作。可采取一人单独创作、组合等形式。
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设计上和技术上的困难,展示一些创意好的草图,鼓励学生。
学生:逐步完善设计,实施制作。
教师: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或课件演示等手段,提示学生如何能是一件礼物或奖品更精致、更隆重。
学生:装饰装潢手段可以提高作品的品质,使作品更精致可爱。
教师:小结
学生:品价作品及参与情况。
课后小结
本课关键是要找到学生作品与体育精神、情感表达的挈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