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鸡和漏嘴巴小班教案 篇一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寓教于乐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大公鸡和漏嘴巴》这个寓言故事,就是一种非常适合小班教学的教材。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
首先,通过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这个故事,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幼儿时期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而故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大公鸡和漏嘴巴》这个故事情节简单,寓意明确,可以让幼儿轻松理解和接受。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幼儿对故事的喜爱,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培养阅读的习惯。
其次,通过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这个故事,可以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故事中的大公鸡和漏嘴巴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大公鸡勤奋努力,乐于助人,最终收获了成功和尊重;而漏嘴巴则懒散怠惰,只顾享乐,最终遭到了失败和嘲笑。通过对比这两个角色的不同,可以让幼儿认识到勤奋努力和懒散怠惰的差别,激发幼儿向大公鸡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在教学实施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可以通过幼儿绘本的形式展示故事情节,让幼儿观看绘本并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扮演大公鸡和漏嘴巴,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节。还可以通过手偶剧或音乐剧的形式,将故事搬上舞台,让幼儿参与其中,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乐趣。
综上所述,《大公鸡和漏嘴巴》这个寓言故事适合小班教学使用。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在教学实施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增加幼儿的参与感和乐趣。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公鸡和漏嘴巴小班教案 篇二
在小班幼儿园教学中,选择适合幼儿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大公鸡和漏嘴巴》这个寓言故事,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在教学实施中,可以结合绘本、游戏和手工制作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幼儿全面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首先,可以使用绘本来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这个故事。绘本作为一种视觉化的教材形式,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绘本,然后在课堂上向幼儿展示,并讲述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在讲述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思考能力。
其次,可以通过游戏来巩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故事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学习。例如,可以让幼儿扮演大公鸡和漏嘴巴,分别模仿他们的行为和表情。还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故事情节,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故事的寓意。
此外,可以通过手工制作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制作大公鸡和漏嘴巴的面具或手偶,让幼儿亲身参与制作过程,并通过制作的过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制作完成后,可以邀请幼儿们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用自己制作的面具或手偶表演故事情节,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大公鸡和漏嘴巴》这个寓言故事适合小班幼儿园教学使用。通过使用绘本、游戏和手工制作等多种活动形式,可以让幼儿全面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公鸡和漏嘴巴小班教案 篇三
【教案目的】
1、了解故事内容,知道“漏嘴巴”是一个不好的习惯。
2、教育幼儿吃饭要专心,不要浪费粮食;进餐时不随便讲话,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
【教案准备】
故事的PPT、录音。
【教案流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
(请幼儿看图)师:小朋友们,你看看图画上的是谁呀?(大公鸡、小弟弟)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大公鸡和小弟弟之间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大公鸡和漏嘴巴》。咦,漏嘴巴会是谁呢,难道小弟弟的嘴巴是漏的吗,听一听故事就知道了。
(环节一是导入。我以看图的形式引出故事的两大主人公:大公鸡和小弟弟,并且开门见山说出故事的题目,引发幼儿的猜想:小弟弟是不是就是这个“漏嘴巴”呢?请幼儿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故事的欣赏与理解。这符合幼儿的好奇心理,让幼儿有听故事的兴趣。)
二、倾听与理解故事。
1、第一遍完整欣赏(录音)
师: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第二遍分段欣赏(结合PPT)
师根据PPT引导幼儿说出图片内容,提问如下:
——“小弟弟坐在院子里干什么?小弟弟碗里的饭为什么撒得到处都是?”
——“大公鸡来了说什么?然后做了什么?大公鸡为什么说小弟弟漏嘴巴?大公鸡唱的是什么儿歌?”
——“小弟弟为什么哭了?奶奶对小弟弟说了什么?后来小弟弟还撒饭粒吗?”
(环节二是故事的欣赏与理解。该环节是接下去第三环节的铺垫,只有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才可以引发幼儿的讨论。因为是小班幼儿,所以在第一遍完整欣赏采取录音播放的形式只是为了让幼儿有一个简单的感知,故事的理解主要以分段欣赏为主,因此在故事的第二遍欣赏时同时采用了PPT资料,并且随故事进展设立问题让幼儿在思考中一步步理解故事内容。活动中幼儿通过看图以及回答问题较好地理解了故事内容,对于故事的主旨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即小弟弟的“漏嘴巴”是一个不好的习惯。)
三、引发讨论,体会故事主旨。
1、幼儿讨论:漏嘴巴是不是一个好习惯,平常吃饭的时候怎么样才能不做漏嘴巴呢?
2、教师总结:漏嘴巴是一个坏习惯。小朋友吃饭时要专心,不要浪费粮食。同时将幼儿的讨论结果编成一首儿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调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饭,饭菜全部吃光光。
(环节三是讨论环节。由于这是一次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上一环节对于故事的欣赏和理解只是该环节的一个铺垫。幼儿通过故事感知了“漏嘴巴”是个不好的进餐习惯,那么在进餐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漏嘴巴呢,为此特引发幼儿讨论,帮助幼儿加深印
象以在日后的进餐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这是本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文学作品回归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以提问:“漏嘴巴是不是一个好习惯,平常吃饭的时候怎么样才能不做漏嘴巴呢?”为切入,并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先自己探讨出好的办法,最后我及时地将幼儿的回答小结成儿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调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饭,饭菜全部吃光光。)
【活动延伸】
在日后进餐过程中组织“不做漏嘴巴”的游戏,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大公鸡和漏嘴巴》活动反思故事教学是幼儿园在社会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这与单纯的说教相比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大公鸡和漏嘴巴》是一个形象生动、又极具社会教育价值的故事。《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能力和习惯形成是靠日积月累的,并富有重复性的特点,生活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教育。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知道“漏嘴巴”是个坏习惯,同时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附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
一只大公鸡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找不到虫子吃,急得“咕咕咕咕”叫。
小弟弟捧着饭碗,坐在院子里吃饭。他一边吃,一边瞧着花蝴蝶飞来飞去,饭粒撒了一身,撒了一地。
大公鸡看见了,可高兴啦!它连忙跑了过去,嘴里嚷道:“好运气,好运气,!今天找到一个漏嘴巴的小弟弟。”
大公鸡跑到小弟弟身边,啄起地上的饭粒来,“哆哆哆”啄得可真快呢。真好玩小弟弟越看越高兴,连吃饭也忘了。
一会儿,大公鸡把撒在地上的饭粒吃光了。它还没吃饱呢。大公鸡抬起头来看了看,好咧,小弟弟的裤子上也有饭粒,我来啄小弟弟的裤子了。
小弟弟说:“大公鸡,大公鸡,你怎么啄我呀!”
大公鸡说:“小弟弟,小弟弟,我不是啄你,我是啄饭粒呢!”
一会儿,大公鸡把撒在裤子上的饭粒吃光了,它还没吃饱呢。大公鸡抬起头看了看,好咧,小弟弟的衣服上还有饭粒,就来啄小弟弟的衣服了。
小弟弟说:“大公鸡,大公鸡,你怎么啄我呀!”
大公鸡说:“小弟弟,小弟弟,谁啄你了,我是啄饭粒呢?”
一会儿,大公鸡把撒在衣服上的饭粒吃光了,它还没吃饱呢。大公鸡抬起头开看了看。好咧,小弟弟嘴巴旁边有一饭粒,就开啄小弟弟的嘴巴。
小弟弟,害怕了,端起饭碗来就跑:“大公鸡,大公鸡,别啄我,别啄我!”
大公鸡说:“小弟弟,小弟弟,别跑,别跑,我不啄你,你嘴巴旁边有饭粒,让我吃了它!”
大公鸡张开金翅膀,一跳,跳到小弟弟的肩膀上,朝着他嘴巴上的饭粒,“哆”的啄了一下。
小弟弟哭了起来:“奶奶来呀,奶奶来呀!”
大公鸡可高兴呢。他说:“小弟弟是漏嘴巴,掉下饭来让我吃得乐哈哈,”
奶奶来了,小弟弟问奶奶,“奶奶,我的嘴巴漏吗?”
奶奶说:“傻孩子,哪有漏嘴巴呀,是你吃饭的时候,东看看,西瞧瞧,把饭粒撒了。”
奶奶又给小弟弟盛了半碗饭。“快吃,快吃,可别再撒了。”
小弟弟,端着饭碗吃饭。大公鸡又来了,它说“我还没吃饱呢,漏嘴巴,漏嘴巴,撒点饭粒让我吃呀!”
大公鸡等呀,等呀,怎么了,一个饭粒也没吃到。哦,小弟弟这回吃饭,可不东看看西瞧瞧了!
小弟弟把饭吃得干干净净,拿着空碗让大公鸡瞧了瞧,对它说:“我是好弟弟,不是漏嘴巴。”
大公鸡没办法,耷拉着脑袋,只好去找虫子吃了。
大公鸡和漏嘴巴小班教案 篇四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知道"漏嘴巴"是一个不好的习惯。
2、在故事中感受"吃饭时要专心,不要浪费粮食"的道理。
二、活动准备
故事的PPT、录音
三、活动过程
1.看图引出课题。
(请幼儿看图)师:小朋友们,你看看图画上的是谁呀?(大公鸡、小弟弟)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大公鸡和小弟弟之间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大公鸡和漏嘴巴》。咦,漏嘴巴会是谁呢,难道小弟弟的嘴巴是漏的吗,听一听故事就知道了。
2.倾听与理解故事(1)第一遍完整欣赏(录音)师: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第二遍分段欣赏(结合PPT)师根据PPT引导幼儿说出图片内容,提问如下:①小弟弟坐在院子里干什么?②小弟弟碗里的饭为什么撒得到处都是?③大公鸡来了说什么?然后做了什么?④大公鸡为什么说小弟弟漏嘴巴?⑤大公鸡唱的是什么儿歌?⑥小弟弟为什么哭了?⑦奶奶对小弟弟说了什么?⑧后来小弟弟还撒饭粒吗?
3.引发讨论,体会故事主旨(1)幼儿讨论:漏嘴巴是不是一个好习惯,平常吃饭的时候怎么样才能不做漏嘴巴呢?
(2)教师:漏嘴巴是一个坏习惯。小朋友吃饭时要专心,不要浪费粮食。同时将幼儿的讨论结果编成一首儿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调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饭,饭菜全部吃光光。
4.活动延伸在日后进餐过程中组织"不做漏嘴巴"的游戏,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大公鸡和漏嘴巴》活动反思故事教学是幼儿园在社会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这与单纯的说教相比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大公鸡和漏嘴巴》是一个形象生动、又极具社会教育价值的故事。《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能力和习惯形成是靠日积月累的,并富有重复性的特点,生活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教育。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知道"漏嘴巴"是个坏习惯,同时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本次活动主要有三大环节:
环节一是导入。我以看图的形式引出故事的两大主人公:大公鸡和小弟弟,并且开门见山说出故事的题目,引发幼儿的猜想:小弟弟是不是就是这个"漏嘴巴"呢?请幼儿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故事的欣赏与理解。这符合幼儿的好奇心理,让幼儿有听故事的兴趣。
环节二是故事的欣赏与理解。该环节是接下去第三环节的铺垫,只有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才可以引发幼儿的讨论。因为是小班幼儿,所以在第一遍完整欣赏采取录音播放的形式只是为了让幼儿有一个简单的感知,故事的理解主要以分段欣赏为主,因此在故事的第二遍欣赏时同时采用了PPT资料,并且随故事进展设立问题让幼儿在思考中一步步理解故事内容。活动中幼儿通过看图以及回答问题较好地理解了故事内容,对于故事的主旨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即小弟弟的"漏嘴巴"是一个不好的习惯。
环节三是讨论环节。由于这是一次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上一环节对于故事的欣赏和理解只是该环节的一个铺垫。幼儿通过故事感知了"漏嘴巴"是个不好的进餐习惯,那么在进餐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漏嘴巴呢,为此特引发幼儿讨论,帮助幼儿加深印象以在日后的进餐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这是本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文学作品回归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以提问:"漏嘴巴是不是一个好习惯,平常吃饭的时候怎么样才能不做漏嘴巴呢?"为切入,并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先自己探讨出好的办法,最后我及时地将幼儿的回答成儿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调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饭,饭菜全部吃光光。
活动的延伸活动则是在日后进餐过程中组织"不做漏嘴巴"的游戏,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大公鸡和漏嘴巴小班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倾听故事的乐趣。
2、愿意与教师交流,鼓励幼儿大胆回答问题。
3、理解词组:东瞧瞧西看看,学习复述简单句。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故事视频等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地上怎么这么脏呀?这是哪来的饭粒呢?
引导语:"这么好吃的饭掉在地上真可惜!"请幼儿把饭粒捡起来扔到垃圾桶,然后回到座位上来。
2、看图讲述故事。
教师:小朋友,你们平时吃饭掉不掉饭粒呀?你是怎么吃饭的?
出示小弟弟玩具,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这个小弟弟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猜猜他在做什么呢?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一个小弟弟吃饭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大公鸡和漏嘴巴》。
(1)看背景图讲述,请幼儿回答。
教师:这是哪里呀?(院子)教师:院子里都有什么?(小房子、小篱笆、牵牛花、蝴蝶、大公鸡)
(2)讲述故事一、二段后提问。
教师:大公鸡看见什么了这么高兴?你们猜猜大公鸡高兴的时候会说什么?
(3)引导幼儿复述故事中的简单句:好运气!好运气!今天碰到一个漏嘴巴的小弟弟!
教师:大公鸡抬头一看,看见什么了?
(4)引导幼儿观察小弟弟的玩具,说出小弟弟的裤子上有饭粒,衣服上有饭粒,嘴巴上有饭粒。
教师:谁是漏嘴巴呀?
教师:小弟弟是怎么吃饭的?谁能帮助小弟弟想出一个不掉饭粒的好办法?
教师:奶奶是怎么说的?(复述词组:东瞧瞧西看看)教师:小朋友猜一猜这一次小弟弟有没有撒饭粒?那他是怎么吃饭的?
教师:大公鸡找到饭粒了吗?为什么?
3、操作台完整讲述故事。
提问:小弟弟真的是漏嘴巴吗?大公鸡为什么说小弟弟是个漏嘴巴?
4、结束部分。
请幼儿说说,平常在吃饭的时候怎样才能不做漏嘴巴。
活动延伸:
在进餐过程中组织"不做漏嘴巴"的游戏,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大公鸡和漏嘴巴小班教案 篇六
【设计思路】
素材分析:
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情节简单,贴近幼儿的生活,是一个很经典的生活教育素材。主要讲了小弟弟因为吃饭喜欢东张西望而掉米粒,被大公鸡叫他漏嘴巴,还去啄他身上的米粒而被吓哭了,最后他学会了专心吃饭,大公鸡只好去找虫子吃了。为了让故事更适合本次活动的重点,我对原著稍作了修改,把奶奶的角色删除了,插入了小弟弟的录音与幼儿互动,激发了幼儿用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来帮助小弟弟,一使故事更加生动了,二使幼儿参与性更强了。
幼儿分析: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能力和习惯形成是日积月累的,并具有反复的特点,生活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小班幼儿由于手眼脑的不协调,注意力又容易分散,再加上独生子女的优越感,缺少独自吃饭锻炼的机会,挑食偏食十分严重,致使每天都有很多饭菜浪费了。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对于小班而言是一个关键期,我班幼儿吃饭时也有很多不良习惯,如掉米粒严重、还东张西望爱说话,小碗没扶住而打翻饭菜,再加上本月我们的生活关注重点是进餐环节,结合我班幼儿喜欢听故事,因此我选择了《大公鸡和漏嘴巴》这一文学作品,借助于形象生动的图片,让幼儿在听听、看看、说说中,了解吃饭不掉米粒的好方法。
环节分析: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抛出问题的方法引出故事的主角小弟弟,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重点环节就是欣赏理解部分,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将故事制作成ppt,插入了生动的小弟弟录音,让幼儿更直观的理解故事内容。幼儿运用已有的零散经验在帮助小弟弟不做漏嘴巴,通过老师的梳理和儿歌总结帮助幼儿积累吃饭时更多不掉米粒的好方法,促进幼儿养成更好地进餐习惯。最后为了使整个活动保持连贯性再次引出大公鸡,使大公鸡走出文学作品,走进幼儿生活。延伸环节是本次生活活动后的实践验证环节,借助“大公鸡”这一角色,督促幼儿养成吃饭时不掉米粒的好习惯。
【内容与要求】
在听听、看看、说说中,了解吃饭时不掉米粒的好方法,逐步养成良好地进餐习惯。
【材料与环境准备】
ppt、录音、大公鸡头饰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价值: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引出故事主角,通过图片认识小弟弟)
出示课件,介绍名字,为什么叫它漏嘴巴呢?
二、欣赏理解
(分段欣赏,理解故事内容)
1、欣赏故事第一段(价值:知道小弟弟掉米饭是因为吃饭时东张西望,通过小弟弟的录音提问,激发幼儿要去帮助小弟弟的愿望)
1) 为什么说小弟弟是漏嘴巴?米粒都掉在哪里?
他是怎样吃饭的?(辅问:他一边吃饭一边在看什么?)
小弟弟为什么哭了?
师:原来大公鸡在告诉小弟弟,米粒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一定要爱惜粮食。
2)你们听小弟弟在说什么?(录音哭着说:你们来帮帮我,我不想做漏嘴巴,不想被大公鸡啄)
我们一起来帮帮小弟弟吧,告诉小弟弟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做漏嘴巴的好方法有哪些?(价值:重点问题,在帮助小弟弟的情境中,积累吃饭时不掉米粒的好方法。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出示相应的图片,给幼儿直观的引导,最后以简短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梳理、小结。)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师总结:扶住碗,拿起勺;看小碗,不说话;身体、下巴靠靠好;吃得干净身体棒。
过渡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的小弟
弟有没有让大公鸡找到米粒呢?
2、欣赏故事第二段(价值:将上一环节中总结的好方法编进小弟弟第二次吃饭的故事内容中,同时也是在帮助幼儿巩固和验证不掉米粒的好方法。)
1)现在的小弟弟是怎样吃饭的呢?
2)他对大公鸡说了什么?
师:现在的小弟弟听了我们的好方法后,吃饭时再也不掉米粒了,变成了好弟弟。
三、回归生活
(价值:大公鸡走出文学作品,走进幼儿生活。)
师:“喔喔喔,喔喔喔”咦,是谁来了?
大公鸡(出示大公鸡图片和声音):前几天,我去其他班级找米粒吃了,找到了好多漏嘴巴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做漏嘴巴呀?(不想)一会儿吃中饭的时候我也要来你们这里找找有没有漏嘴巴,看看谁把饭菜撒在地上了。
延伸:(价值:这是本次生活活动后的实践验证环节,借助“大公鸡”这一角色,督促幼儿积累吃饭时不掉米粒的好方法。)
1、午餐环节,“大公鸡”到班级里来寻找掉米粒的漏嘴巴。
2、活动后两天,拍摄我班幼儿午餐时的视频,和孩子们一起玩《大公鸡找漏嘴巴》的游戏,找找漏嘴巴的小朋友,讨论交流更多地进餐好习惯和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