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实用6篇)

时间:2016-05-02 07:48: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科学教案 篇一:探究动植物的生长需要

引言: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需要,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会了解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对于生长的重要性,并能够理解到生物的生长与生存的关系。

一、实验目标:

1.了解动植物的生长需要;

2.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于生物生长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

1.小型植物(如小麦苗、豆芽等);

2.玻璃瓶;

3.水;

4.灯泡或阳光;

5.放大镜;

6.透明胶带。

三、实验步骤:

1.准备一株小型植物,并将其种在玻璃瓶中;

2.用透明胶带将瓶口封住,以防止水分流失;

3.将玻璃瓶放置在有阳光或灯光照射的地方,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4.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根部、茎和叶子的变化;

5.观察植物叶子的颜色和形态,判断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

6.观察植物的呼吸情况,可以用放大镜观察叶子上的气孔。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程度;

2.通过观察叶子的颜色和形态,判断植物是否正常进行了光合作用;

3.通过观察气孔,判断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

4.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植物的生长需要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关系。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了解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需要,还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培养了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同时,学生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生物的生长与生存的关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教案 篇二:探索物质的状态变化

引言: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及其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会了解到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换条件,并能够理解到温度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一、实验目标:

1.了解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换条件;

2.理解温度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

1.冰块;

2.水;

3.玻璃杯;

4.热水;

5.温度计;

6.锅和火源。

三、实验步骤:

1.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观察其状态;

2.将热水倒入另一个玻璃杯中,观察其状态;

3.用温度计测量冰块和热水的温度;

4.将锅放在火源上,加热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5.用温度计测量加热水的温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观察冰块的状态,分析其转化为液态的条件;

2.观察热水的状态,分析其转化为气态的条件;

3.通过温度计测量,观察不同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

4.总结物质的状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了解了物质的不同状态及其转化条件,还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培养了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同时,学生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温度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科学教案 篇四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能通过比较检验材料的硬度,金属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金属的特性

  四、教学准备:

  黑色不透明塑料袋,毛巾,水泥砖,木头、卡纸、铁尺,塑料尺,空饮料罐,记录表,信封等。

  核心思想:

  1.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应硬强调实验的公平性。从游戏,和实验过程共同体现。

  2. 相对性,材料比较时的软和硬,是相对的。

  3. 硬度是材料的重要特性(重要物理性质)。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硬度,即使是同一种材料,硬度也不一定相同。

  材料准备:

  绳子。Ppt,涂色的跆拳道表演板。青砖碎片、表演板碎片。记录纸、木块、卡纸、铁尺、塑料尺、榔头、金属爱心两个、金属垫板、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个黑色袋子

  师:上课之前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谁还记得上一节的科学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周围的材料

  师:谁能来说一说那我们周围有哪些材料啊

  生:金属,木头。。。。。。。(叫两个学生)

  师:恩,还有很多同学举手,这说明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材料,是不是啊现在呢老师这里有两样材料,出示木头和毛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生回答:木头硬,毛巾软等(师一边让学生说用什么方法判断出的)

  师:那么这两种材料同学们一摸就知道毛巾很软,木头很硬,这两者之间的软硬很明显。不过,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材料哦,举起水泥砖提问:请看这是水泥砖(下去让学生摸一摸)提问,怎么样,生回答,很硬。

  师:举起木头,那和木头比这两者又是谁硬呢

  生:水泥砖或者木头(不能重复回答,所以提问时要问谁有不同的看法)

  三、比较硬度

  1.师:看来大家对砖和木头有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砖和木头哪种材料硬。

  你认为谁硬?为什么?(用生活经验来解释方法)

  2.师: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猜测认为,砖比木头硬。1.猜测:砖>木头(可追问:大于符号是什么意思?——砖的硬度可能大于木头的硬度)我们在科学课上,就要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哪种材料硬。

  3.师:在课堂上,你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砖和木头谁硬呢?

  生:用手指在上面刻划、掰、摔、撞、劈。(让学生说说他的判断标准:说说看,用这种方法来测试,怎么样算软的,怎么样是硬的?)

  (先让学生说完,再逐一分析)

  4. 师:学生分析几种方法的优劣:

  撞、劈、摔:海绵是软的,但用这些方法都不能辨别出来。

  捏:看材料有没有变形?排除

  掰:掰的过程中,我们对材料用力,材料会变形,这个叫做材料的柔韧性。

  Ppt:划:划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因为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

  6.师:ppt!图上就是铁尺在刻泡沫,你看到了什么?

  在刻的过程中,你看到的泡沫表面留下了凹进去的痕迹就是划痕,这种判断物体软硬的方法叫做刻画法。

  7.师:你觉得用刻画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吗?

  (用尖角刻、力气不能太大、相互刻。)引导,生:应该刻两次,互相刻画,互相证明,这样才能得到公平的结果。

  8.下面我们就用刻画法来比较一下砖和木头的软硬。

  9.学生实验并交流:(拿出一号信封)

  10.你觉得谁硬?为什么?

  砖刻画木头有划痕。而木头刻画砖没有划痕,所以,砖比木头硬。(材料装信封放回桌子)

  11.思考:砖上的痕迹是划痕吗?

  四、更多材料的硬度比较

  1.老师这里还有四种材料请大家来比较。Ppt:分别是铁尺,塑料尺,木头、卡纸。

  2.猜测一下,硬度从大到小排队?学生猜测

  实验的时候,老师提供了记录用的表格,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用铁尺分别去刻画、铁尺和铁尺是同一种物质,没有划痕)

  3.这个表格完整吗?(用铁尺刻别的材料的同时,也要用其他材料来相互刻)

  4.实验开始前,再次强调几个实验要求。

  用一种材料依次去刻画其它材料,并把实验结果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有划痕的打钩,没划痕的打叉。

  划的时候,用力大小要一致,这是为什么?

  5. 学生实验。下面我们就用刻的方法来比较一下砖和木头的软硬,(拿出2号信封和记录表,请及时记录),(完成比较早的组,建议用刻画法比较一下身边其他材料的软硬。)

  6. 学生交流。教师在大表格上打钩。

  7.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铁尺>塑料尺>木头>卡纸

  8. 处理:纸头比木头硬。(他们为什么结果是这样?你有什么想法?)

  9. ——请这一组的同学上来演示(相互刻)。——再找其他一组的'木头来和它的木头对比。——说明:方法对,而同样是木头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硬度。

  10.师:思考,在这里,什么最硬?那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吗?这四种材料中什么最软?它是自然界中最软的吗?说明:硬和软是相对的。铁是相对比较硬的材料。

  五、认识金属。

  1. 师:铁硬,所以很多地方都用到了铁。你在生活中,看到哪里用到铁了呢?

  2.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起来看看PPT。

  3. 你看到的铁制物品,除了利用了铁的坚硬,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导热、导电、光泽)

  4. 4. 我们以铁为中心,记录了更多和它有关的内容,像这种简单的网状图,我们把它叫做气泡图。以后的科学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5. 生活中还有很多有铁类似性质的材料,它们有光泽,能导热、导电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金属。不仅这样,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特性。(延展性实验)

  6.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金属吗?(现在你知道易拉罐为什么用金属做了吗?看视频)

  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共上了三次,一次是我们科学组老师一起听,一节是请来了教研员一起听,最后一节是浙江省校长培训班的老师来我们学校参观听课。想起上这节课的最初想法是因为之前刚听了丁言君老师的这节课,随后又在宁波市基础改革展示课上听了一遍,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等各方面都上的很不错,所以想把这节课的听课内容整理一遍然后自己学校上几次,加深印象。结果正等我想按照丁老师的教学设计上课时被通知下周四省级培训班的校长要来听课,校长还请了教研员贺老师来帮我指导,一听这情况,心里就很着急,总感觉教研员要来我总不能完全按照丁老师的教案去上,因为丁老师的教学设计是贺老师一起帮他设计出来的,如果我现在完全按照这设计上,不改变一下,总觉的难为情,所以迫不及待情况下,我就试着去改变教学设计,其实我本来就觉得有些设计上丁老师的上课风格我学不来,再导入上已经有所改变,现在看来个别细节上也还得改变一下,但是改下来还是和原来的设计出入不大,毕竟

丁老师的设计已经很好了,所以最后没办法我还是这样上了。

  贺老师一听我的课就指出了很多细节,这恰恰是我平时教学所忽略的,比如上课时不能把身体的背影对着学生,这样是不尊重学生的,我们老师应该站在讲台周围,让全体学生看到你说话,而不是背着听课。还有比如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尊重学生,有时候错了应该以委婉的方式反问等等。另外在课的设计上贺老师又帮我理了一遍,思路就更加清楚了。在整个的指导过程中,贺老师一直强调“以生为本”,指出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提问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实我反思在之前的备课过程当中,我设计每一个问题都是从自己角度出发,总是考虑我提的问题学生会不会大范围回答不然我就接不上,课就上不好了,本节课在提问学生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木头和砖的软硬,为了防止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办法甚至有些方法根本是错的,我担心到时学生一乱说我就应不过来,所以索性干脆提问的时候给学生限制了方法,要求不能借助其他物体,这样一来,虽然学生的回答会在你的设计预料之中,但是仔细一想其实这是限定了学生的思维,不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认为自己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够而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去进行限定,这样就明显违反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所以通过这次的课我认为自己今后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吗,而不是从老师自己出发。

  最后总的感言上一节课很折磨人,上好一节课更折磨人,回想自己接到这个上课任务,每天总是牵挂着,但是我觉得经历每一次上课和评课的过程,自己对课的理解和理念以及上课的水平都会得到提升。设想着到哪一天我才不会对上课产生恐惧。或许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多上课,多反思。

科学教案 篇五

  第一课 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第二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科学教案 篇六

  目标:

  1、在理解5以内序数的基础上,根据门牌号码找到相应的房间。

  2、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搬新房的快乐

  准备:

  材料:分别为每层有两个房间的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的楼房及每层有三个房间的三层、四层的楼房若干,能力不同则提供给不同的材料。这样,在横的、总的两方面都拉开了距离,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使不同幼儿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基础上经验都得到一定的提升);身上写有门牌号码的小动物若干。

  过程:

  1、 情景导入

  很多小动物们都围在小猴身边,他们在说什么呀?

  ——原来小猴告诉大家:“今天我去城里玩了,发现那里的人们住的都是高高的楼房,又宽敞又亮堂,我们也来盖楼房吧!”“好呀,好呀!”小动物们都欢呼起来。

  2、巩固经验

  (1)、小动物们说干就干,不多久就盖出了一座新房子(出示有五间房子的平房)

  1)、请幼儿帮某个小动物搬进第一座房子

  2)、小兔问什么要住在这里?

  (此处要巩固的经验是:从左往右数房间,依次是:第一间,第二间——————以巩固幼儿在横的方面的序数经验)

  (2)、小兔觉得新房子虽然很宽敞,可并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于是小动物们商量了一下,又盖起了第二座房子,看,第二座房子盖起来了,好高呀!(出示高五层,美层只有一个房间的高楼)

科学教案(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