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案 篇一
怀疑与学问是人类思维中重要的两个概念。怀疑是指对事物真实性或准确性的不确定感,是人类思考的起点。学问是指通过学习和探索,获得的知识和理解。怀疑和学问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怀疑是学问的动力和基础。
怀疑是人类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根本动力。没有怀疑,人们就不会对现有的知识和观念提出质疑,不会有新的思考和发现。怀疑能够促使人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挑战现有的认知框架。正是因为怀疑,人类才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
怀疑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批判性思维。通过怀疑,人们可以对信息进行评估和筛选,提高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怀疑是人们抵御虚假信息和谣言的重要手段。只有经过怀疑和辨证,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问是怀疑的结果和目标。通过学问,人们可以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知识。学问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逻辑的推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学问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怀疑和学问的结合能够产生更加深入和准确的认识。怀疑可以促使人们在学问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创新。通过怀疑,人们可以对学问进行质疑,发现其中的不足和局限性。怀疑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推动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在教育中,怀疑和学问应该被重视和培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怀疑的精神,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教师还应该提供丰富的学问资源,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理解。通过怀疑和学问的教育,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怀疑与学问是人类思维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怀疑是学问的动力和基础,学问是怀疑的结果和目标。怀疑和学问的结合可以推动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在教育中,怀疑和学问应该被重视和培养,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怀疑与学问教案 篇二
怀疑与学问是人类思维中重要的两个概念。怀疑是指对事物真实性或准确性的不确定感,是人类思考的起点。学问是指通过学习和探索,获得的知识和理解。怀疑和学问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怀疑是学问的动力和基础。
怀疑是人类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根本动力。没有怀疑,人们就不会对现有的知识和观念提出质疑,不会有新的思考和发现。怀疑能够促使人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挑战现有的认知框架。正是因为怀疑,人类才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
怀疑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批判性思维。通过怀疑,人们可以对信息进行评估和筛选,提高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怀疑是人们抵御虚假信息和谣言的重要手段。只有经过怀疑和辨证,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问是怀疑的结果和目标。通过学问,人们可以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知识。学问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逻辑的推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学问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怀疑和学问的结合能够产生更加深入和准确的认识。怀疑可以促使人们在学问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创新。通过怀疑,人们可以对学问进行质疑,发现其中的不足和局限性。怀疑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推动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在教育中,怀疑和学问应该被重视和培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怀疑的精神,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教师还应该提供丰富的学问资源,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理解。通过怀疑和学问的教育,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怀疑与学问是人类思维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怀疑是学问的动力和基础,学问是怀疑的结果和目标。怀疑和学问的结合可以推动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在教育中,怀疑和学问应该被重视和培养,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怀疑与学问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
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为研讨本文的教学重点论证方法做准备。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
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高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几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章结构
第3、4课时:逐段分析文章,理解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三、教师带读课文
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四、布置阅读思考题。
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五、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
六、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七、逐段讲解课文。
㈠第1、2段。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㈡第3段。
1、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㈢第4段。
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㈣第5段。
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㈤第6段。
1、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水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干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八、归纳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九、教学小结
十、布置作业
怀疑与学问教案 篇四
内容预览:
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
【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3.教师设疑: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学生学习了议论文后,就要引导学生实践写作简单的议论文,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挖掘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本质,提出新颖的见解,以培养创新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从一个角度立论,立论要新颖,有独到之处,从中心论点中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摆事实讲道理,把现象或问题的本质逐一剖析,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学生写作的结果来看,这种尝试达到了预期目的。)
怀疑与学问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2.运用递进式结构进行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一只鹅,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主人放到一个大肚长颈的瓶子中养着。鹅的身子窝在瓶子的肚子里,脖子刚好能伸到瓶口之外。每天主人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子里养尊处优很快就长大了。当鹅的身子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口从瓶子里被拿出来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子又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子分离?
请大家帮帮这只鹅,看如何把它与瓶子分离。除了思考这个分离的方法之外,有没有同学想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助读资讯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活动一:探究课文,明确结构
1.通读课文,提取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大家找找看,课文哪一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
明确: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小组合作完成,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说说这些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明确: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以上四个事实论据分别论证了: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这一论据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听说腐草为萤”。这两个论据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c.戴震善问的例子,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这一分论点。
③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儿)
④以上四个道理论据分别论证了:
a.“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两句名言是为了论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的。
b.“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一名言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这一名言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
通过以上的小组合作,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怀疑精神,为什么说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怎样做才能体现怀疑精神这三个问题。那么,就本篇课文而言,我们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理清全文结构。
4.理清全文论证结构。
明确:
①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1—2)(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的分论点(3—5)(分论点)——为什么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听说“腐草为萤”。(论据)——怎么样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a.戴震善问的例子。(论据)——怎么样
b.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5.通过梳理,我们对课文结构一目了然,这样的结构方式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的基本模式: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还是……”“……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简而言之:
“是什么”就是下定义,“为什么”就是探原因,“怎么样”就是谈做法。
四、活动二:再析例文,学以致用
1.出示并引导分析例文一:《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思想自由飞翔。沉湎幻想难以取得成绩,让梦想建立在踏实的现实基础上方有成就。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去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
阅读例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梳理结构。
明确:
第一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思想自由飞翔”解释了什么是“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第二句:“沉湎幻想难以取得成绩,让梦想建立在踏实的现实基础上方有成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第三句:“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去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明确如何做,才能“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2.出示并自主分析例文二:《节俭是一种美德》。
节俭是一种美德。
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想必每个人小时候都念过这样一首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盘中餐”凝结着农民们的辛勤汗水,我们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又有哪一样没有饱含着千万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对这些东西的浪费,就是对他人劳动果实的不尊重,也就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
赏析提示:
①什么是节俭。
②为什么说“节俭是一种美德”。
③怎样做才称得上是节俭。
根据赏析提示,请同学们自主梳理例文结构。
明确:
什么是节俭——节俭是一种美德。
为什么说“节俭是一种美德”——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怎样做才称得上是节俭——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
3.课堂练笔:请围绕“论网络游戏利弊”这个主题,写一个递进式结构的小片段。
提示:
①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②为什么这样说。
③我们应该怎样做。
五、课堂寄语
通过对本篇课文结构的剖析,了解到这是一篇有深意的议论文,运用递进式结构,层层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文中引经据典,论述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论证力。
通过本篇课文内容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手握一把“怀疑”之钥匙去打开学问的大门,在生活中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相信一定会获得巨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
怀疑与学问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表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本文谈到要有怀疑精神,而《说谦虚》一文谈到要谦虚,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分析:“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3.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分析:“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结构层次)的回答。
(四)学生朗读课文(叫两个学生朗读)。
(五)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六)逐段讲解课文。
第1、2段。
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
教师:第3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困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