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教案《画》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画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2.培养学生对画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通过观察和模仿,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认识画的种类和特点。
2.学习简单的绘画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1.课堂布置: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画作,如油画、水彩画、素描等,用于展示给学生观看。
2.教具准备: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笔、纸张等。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画作,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觉得这些画有什么不同?它们表达了什么?
Step 2 学习(15分钟)
1.教师介绍不同种类的画,如油画、水彩画、素描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教师示范使用不同绘画工具进行简单的绘画,例如使用彩色铅笔画一个水果,使用水彩笔画一片蓝天等。
Step 3 练习(20分钟)
1.学生自由绘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绘画工具,自由绘画一个主题,可以是动物、植物或者风景等。
2.教师在旁边指导学生,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Step 4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Step 5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画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并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探索。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找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它。
教学延伸:
1.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美术展览,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绘画艺术。
2.组织学生参加绘画比赛或举办画展,展示他们的作品。
一年级上册教案《画》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画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2.学习不同种类的画的特点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1.理解画的种类和特点。
2.学习基本的绘画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堂布置: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画作,如油画、水彩画、素描等,用于展示给学生观看。
2.教具准备: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笔、纸张等。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画作,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觉得这些画有什么不同?它们表达了什么?
Step 2 学习(15分钟)
1.教师介绍不同种类的画,如油画、水彩画、素描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教师示范使用不同绘画工具进行简单的绘画,例如使用彩色铅笔画一个水果,使用水彩笔画一片蓝天等。
Step 3 练习(20分钟)
1.学生自由绘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绘画工具,自由绘画一个主题,可以是动物、植物或者风景等。
2.教师在旁边指导学生,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Step 4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Step 5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画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并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探索。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找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它。
教学延伸:
1.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美术展览,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绘画艺术。
2.组织学生参加绘画比赛或举办画展,展示他们的作品。
一年级上册教案《画》 篇三
【教学目的】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 无”“远. 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⑴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⑵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⑶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⑷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⑸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
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⑴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⑵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⑶“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⑷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⑸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⑴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⑵看手势朗读后两句。(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⑶朗读全文。
⑷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一年级上册教案《画》 篇四
教学目标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一年级上册教案《画》 篇五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3、能用自身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挂图。
四、课时布置: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俺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同学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想一想,假如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 假如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 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 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俺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同学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2、试着背诵。(以最先用红笔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第二课时
一、检查
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
2、找搭当背诗句,说诗意。(一人背一人说)
二、自同学字。
1、学习新的'偏旁。
2、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3、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1) 画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一,下面中间是田,外面是。组词:画画,图画、画笔。
(2) 色:上下结构,上面是,下面是巴。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等。
(3) 听: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斤。斤的笔顺是:
(4) 无:无一天,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天第四笔是。
(5) 春:上下结构,上部是,下面是日,组词:春天、春色、春光。
(6) 人:人可以与八比较。人撇笔长即捺笔低于起笔。
4、巩固生字。
(1) 抽读卡片。
(2) 口头组词。
5、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一年级上册教案《画》 篇六
【教学目标
】
1.认识8个汉字,能找出字与画的关系。
2.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认识图标“小话筒”。
4.练习口头组词,丰富学生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 学认8个汉字,知道字与画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卡、字卡
【教学过程
】
一、故事导入
在很早以前还没有汉字的时候。有兄妹俩,哥哥负责打柴,妹妹管洗衣做饭。有一天早晨,哥哥很早起来要到他家后面的一座山上去砍柴,可是怎样告诉还在熟睡的妹妹呢?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拿起树枝照着远处山的样子在地上画了一座山(贴图),旁边放上一根柴。哥哥走后妹妹醒来,看到地上的图知道了哥哥的去向。中午,妹妹要去河边洗衣,她也向哥哥学在地上画图,她照着小河的样子画了几道弯曲的水流(贴图),旁边放上一件衣服。哥哥回来看到图后到河边去果然找到了妹妹,兄妹俩可高兴了。从此以后,他们就用山、水图来表示字,慢慢地变成现在的字。汉字多有意思呀!古人多聪明啊!
二、比较字与图,找关系
请同学们把字与画对照起来看,说一说图中哪一部分与汉字的哪一笔相似,小组合作。
三、看图猜字练习
过渡:我国古代人民在劳动中发明了汉字,多么不简单!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请大家看图猜字。
1. 观察图画,启发学生猜字。
2.猜中后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
四、学习“日”和“土”
1. 观察图画,启发:太阳用一个字表示是什么?小幼芽从什么地方钻出来?
2.读字。
3.学生讨论对比图与字的想象之处。
五、课中休息——找朋友
8人举图片,8人拿字卡,大家一起唱找朋友。
六、学认图标,口头组词
1.出示小话筒,讲要求,教儿歌。
小话筒,嘴边放,比比谁的声音最洪亮。
2.练习口头组词。
发“一字开花”卡,学生练习组词。
请同学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哪些词语中有这些字,发现一个记住一个,增加一个花瓣,比比谁的花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