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老虎》小班语言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认识动物:两只老虎
【适用年龄】:3-4岁
【教学目标】:
1. 认识和学习动物“老虎”的名称和形象。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两只老虎的图片或卡片。
2. 一份简单的歌谣《两只老虎》的歌词。
3. 老虎面具或面部画颜料。
【教学步骤】:
1. 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老虎的图片或卡片,引发他们对老虎的兴趣。
2. 教师展示老虎面具或面部画颜料,带领学生一起制作老虎面部特征。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两只老虎》歌谣,教授歌词和动作。
4.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老虎的特征,如颜色、尾巴和爪子等。
5. 制作一张老虎的拼图,让学生合作完成。
6. 分发老虎的卡片或图片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老虎。
7. 教师和学生一起玩老虎捉小鸟的游戏,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反应能力。
8.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老虎是非常厉害的动物。
【延伸活动】:
1. 制作老虎的手工工艺品,如纸板老虎或手套老虎。
2. 带学生参观动物园,观察真实的老虎。
3. 通过故事或绘本讲述老虎的故事,扩展学生对老虎的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老虎的形象和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唱歌、制作面部特征和玩游戏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通过合作和团队合作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延伸活动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老虎的了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两只老虎》小班语言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认识动物:两只老虎的特征
【适用年龄】:4-5岁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描述,认识和学习动物“老虎”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两只老虎的图片或卡片。
2. 一份简单的歌谣《两只老虎》的歌词。
3. 老虎的模型或玩具。
【教学步骤】:
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老虎的图片或卡片,引发他们对老虎的兴趣。
2. 教师展示老虎的模型或玩具,带领学生一起观察和描述老虎的特征,如颜色、条纹和爪子等。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两只老虎》歌谣,教授歌词和动作。
4.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老虎的特征,如颜色、大小和形状等。
5. 分发老虎的卡片或图片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老虎。
6. 利用老虎的模型或玩具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仿老虎的动作和声音。
7. 进行老虎的特征游戏,教师描述老虎的某个特征,学生根据描述找出正确的卡片或图片。
8.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老虎是非常厉害的动物。
【延伸活动】:
1. 制作老虎的手工工艺品,如纸板老虎或手套老虎。
2. 带学生参观动物园,观察真实的老虎。
3. 通过故事或绘本讲述老虎的故事,扩展学生对老虎的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老虎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观察、描述和游戏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延伸活动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老虎的了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两只老虎》小班语言教案 篇三
《两只老虎》小班语言教案
活动目标:
1. 在熟悉儿歌的基础上,能创编部分内容,感受儿歌的幽默。
2. 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3. 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4. 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
能为儿歌创编部分内容。
活动难点:
能有 贴到自己身体的某部位,并把此编到儿歌中。
难点解决:
教师的示范,引导幼儿进行独立创编。
活动过程:
一、 边念儿歌边进活动室。
二、创编儿歌。
1、 教师用动作示范“一只没有 ** ,一只没有 ** ”。
教师:“刚才的儿歌真奇怪,老虎怎么会没有 ** 和 ** 呢?我们想一想,老虎还会边、变成哪些奇怪的样子?
2、 幼儿编儿歌,集体念儿歌。
三、 幼儿表演。
幼儿找一个好朋友进行表演儿歌。
活动反思:
设计开展本次活动,教师也是对幼儿日常活动的观察中突然发现的,针对本班幼儿的在语言发展方面的特点进行的。教师一开始将大家都打扮成“老虎“的'样子,是想营造一个较好的活动氛围。活动中教师设计使用 * ,将其比
小百科: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间游荡寻食。能游泳,不会爬树。由于林区开发、人口激增,过去偏远地区都已发展为村镇,虎亦常到林区居民点附近觅食。虎多黄昏活动,白天多潜伏休息,没有惊动则很少出来。虎的活动范围较大,在北方日寻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在南方西双版纳因食物较多则活动距离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