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课文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安塞腰鼓》的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了解陕北民歌的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安塞腰鼓》,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和文学艺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安塞腰鼓》的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2. 难点: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和文学艺术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陕北民歌的图片和音频,引起学生对陕北民歌的兴趣。师生共同讨论陕北民歌的特点和魅力。
2. 学习《安塞腰鼓》的歌词和曲调。教师先示范唱歌,然后让学生一起跟唱。师生共同分析歌词的意义,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3. 学习关键词汇和句型,通过图片和例句的展示,让学生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并进行词汇和句型的操练,巩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 分组讨论《安塞腰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5. 制作《安塞腰鼓》的小剧场演出。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通过演出的形式再现故事的情节。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训练。
6. 结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扬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小剧场演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通过口头和书面评价,评估学生对关键词汇和句型的掌握程度。
《安塞腰鼓》课文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安塞腰鼓》的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安塞腰鼓》,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和舞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演和创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安塞腰鼓》的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2. 难点: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和舞蹈的能力,提高表演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观看陕北腰鼓表演的视频和图片,引起学生对腰鼓艺术的兴趣。师生共同讨论腰鼓表演的特点和魅力。
2. 学习《安塞腰鼓》的歌词和曲调。教师先示范唱歌,然后让学生一起跟唱。师生共同分析歌词的意义,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3. 学习关键词汇和句型,通过图片和例句的展示,让学生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并进行词汇和句型的操练,巩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 学习腰鼓的基本动作和舞蹈动作。教师示范腰鼓的演奏和舞蹈动作,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创作,展示自己对腰鼓和舞蹈的理解和表达。
5. 欣赏其他陕北民歌和舞蹈作品。通过观看视频和听音乐,让学生了解更多陕北民歌和舞蹈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欣赏能力。
6. 结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评价学生在舞蹈和创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通过口头和书面评价,评估学生对关键词汇和句型的掌握程度。
《安塞腰鼓》课文教学设计 篇三
【学生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一旦学生的情绪和想像力被调动起来,教起来就轻松多了。另外,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可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进行感悟,受到熏陶,让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凸现。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在赏析基础上训练自己的仿写能力。
〖教法学法指导
1、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学生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在这方面不要过分要求学生,主要指导他们读出这篇文章的气势即可。
2、作者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并不是对江南和西北作一个评判。江南有江南的风格,西北有西北的特点。在这里不要作无谓的争论。
3、有条件的话,运用有关安塞腰鼓的视觉材料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加深认识。
4、有兴趣的话,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扩展学习。历史可以从周朝开始西北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来引申到现实;现实可以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各方面的比较。从这两方面指导学生探讨一下黄土高原的希望与复生。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可能听过崔健震耳欲聋的摇滚,体验过动感十足的劲舞吧?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集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今天,让我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到刘成章的精美散文《安塞腰鼓》中去感受腰鼓的风采,感受腰鼓的魅力吧!
二、解题(多媒体展示)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三、读出音乐美
1、请学生个别朗读,然后评议朗读得失。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做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读与录音带中的朗读进行比较,发现朗读的技巧。
朗读指导: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析朗读,学习把握节奏和重音。
5、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6、学生自由朗读,读出音乐美。
四、读出画面美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分组朗读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明确: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用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或场景)。的句式叙述出来。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像片断。
(看完后,请学生谈观后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4、全班齐读,力求读出画面美,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品析语言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⑴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⑵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⑶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⑵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⑶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⑴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⑵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⑶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
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⑴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⑵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⑶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六、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思想感情,赞美了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教学反馈
播放一段其他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像,让学生模仿文中的排比写一段话,描写这个表演场面。
(完成后,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取优秀的在班上展示。)
《安塞腰鼓》课文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点字词,了解安塞腰鼓。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腰鼓表演的技艺,品味文章的语言。
3、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源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知道的几种?
生:画画、雕塑、武术
师:我们身边的能列举几个吗?
生:闹元宵、踩高跷、舞狮、秧歌。
师:对,其实,还有一种威风锣鼓表演,气势宏大、场面壮观。今天我们学一篇同样为鼓的表演安塞腰鼓的文章,看看安塞人能舞出点什么?
二、理解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就文章题目提出问题,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教师把生词分为四类:注音、解释、书写、累积。启发学生体会这样分类的目的。指出整理、累积词语的方法,什么样的词语需要整理和累积(不认识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如何累积(分类、书写记忆、运用记忆)?
2、文章写了什么?
要求: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始部分,写一群后生神情沉稳而安静地站着;紧接着写他们开始捶、发狠、忘情、没命地捶;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写到了文章的什么段落?文章最后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由此可见,文章写了一次黄土高原人表演安塞腰鼓的文艺活动。由此,你认为整篇文章的层次可以如何划分?归纳一下各部分的大意。(教师预设:第一,表演前;第二,表演中;第三,表演后。)
(2)在文章中间的部分,同学们是否发现有一些句子反复出现,在整体理解课文方面能给你什么提示?根据这些提示,试着把这一部分划分一下小的文章层次,总结一下层意。(教师预设:第一,写安塞腰鼓的舞姿以及给人的联想。第二,写安塞腰鼓巨大的声响给人的感受。第三,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第四,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对你欣赏舞蹈艺术有什么启示吗?由此初步思考,作者写安塞腰鼓,要表现什么?从哪些语句、段落可以看得出来?试着读一下。
四、重点研读。
师:你认为文章哪一句话、哪一段、哪几段写得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说一说理由,读一读,体会一下;或者有什么疑问、需要讨论的问题,咱们一起讨论一下。
1、文章写表演前的情况,有什么好处?
师提示:没有一个静止的开始,后面的忘情的动,好像就没有参照系一样。这里的静,是为后面的动蓄势。
分析:人物茂腾腾的后生;背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性格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2、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用排比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然后用比喻写后生的舞姿像强震击起的石头;然后用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写鼓点像骤雨;流苏像旋风;脚步像乱蛙;瞳仁像火花;风姿像斗虎。
这样写的好处: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很好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怎么理解?
写出了陕北高原人的性格特点:粗犷、豪放、开放。表现: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要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由晦暗追求明晰、光明、富裕生活的一种信心和勇气。
4、如何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以及声势的不同凡响。
第一句写响声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声;第二句写响声撞击在心里,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第三句写响声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5、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给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
6、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觉,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人会感觉特别的寂静。这里是用静来反衬刚才的闹。
7、如何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有这些安塞人的精神,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五、小结。
1、文章写了一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作者想通过叙写,表达作者对于生命中奔腾的力量的赞美;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人特有的内在的精神品质进行赞美的思想情感。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启发?(按照时间划分来写活动的方法;语言大多使用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善于抓住生活中美的东西;写表演活动可以从舞姿、声响、给人的想象、给人心灵的冲击等方面着手。)
3、安塞人内在的东西给你什么启示?(人应该有追求,应该这样痛快地生活和追求着。)
4、阅读这样的文章应该注意的问题:学会调动自己的感觉经验,体会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选其一)。
1、观看千手观音,写一段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注意运用刘成章写安塞腰鼓的手法,学习他的语言。(教师提供网址)
2、你知道我们家乡独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吗?试着搜集、整理、交流一下,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写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秧歌队伍表演的情形。
第二部分网络议课实录
问题一: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加法还是减法
陈大伟(以下简称陈):读完你的教学后记,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你对教学的理性追求。做事之前要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这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常迷惑和忘记。你对学生的理解基础、达成理解可能的方式、理解什么、学会描写的方法,学会欣赏舞蹈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给人很多启发。这种启发是对认识教材和分析教材的思路的启发,对我的帮助很大。你在反思中提到这节课,自己设计的内容过于繁重。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和观点。课堂教学不能贪大求全,什么东西都想做,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
任念国(以下简称任):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追求大而全向来是教师经常犯的一种错误。但是自己感觉:老师备课时还必须要大而全,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选择最佳的、适时的切入点,以点代面,重点突破,从而更加深入地全面把握。
陈:我同意备课要深、透、全,但关键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学会舍得,并充分认识到一节课不可能吃成胖子,教学中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对教材理解多么深刻!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或许,现在教师要做的,不是怎么去扩充,而是应该想想怎么做减法。
陈: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带着沉重的包袱,想着得奖,想着听课者的好评,却失去了自我和真实。实际上,一节课就是一节课,三维目标需要在经常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评课时,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要求一节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必须出现。
任: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如果不能把压力很好地转化为动力,战时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整的话,这确实是一个授课教师一个用粉笔作战的战士要打败仗的很重要的原因。
陈:这是很难避免的压力。我认为,有更高层次和境界的教师在此时是心中只有学生,只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现状进行教学。
问题二:单篇教学与主题单元如何有机联系
陈:我把你的《安塞腰鼓》教学简记读了两遍,我认为你的把握是对的:以时间为线索,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进行,而在表演中,又从声响、动作、想象等方面展开。
以时间为线索是一方面,同时考虑到这是一个艺术欣赏的单元,还可以从舞台艺术的角度具体展开,比如:
表演前:
(人物)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场景)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动作神态)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
我觉得这是一个电影场景的写法,也是戏剧开幕前的场景,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在想象中期待那惊心动魄的一捶。
表演中:
鼓点像骤雨(声);流苏像旋风(物);脚步像乱蛙(人);瞳仁像火花(眼);风姿像斗虎(人的整体感觉)。
任:你的建议让我很受启发。从主题单元的角度来考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策略。因为自己对舞台艺术了解不多,所以没有去涉猎。陈老师所建议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文化艺术舞台艺术的涉猎和储备,可能对他一生都有好处。这个思路我会汲取的,谢谢!
陈:在我的听课实践中,我注意到很多老师很难把握一节课的要点,他们仅仅是就事论事,缺乏整体感和前后关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也很难找到展开教学的思路。所以我与中小学教师交流时常常谈到:我们要学会欣赏整个画面,而不是仅仅陷入某一个局部。我注意到你在此处特别强调谢谢,我很高兴,哪怕就这一个问题我们达成了共识,都是我们讨论的成果。
问题三:如何认识和处理文章的特色
陈:我以为这是一位舞蹈艺术行家的杰作。学习排比,是这节课的一个要点。通过这里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排比不是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展开(或者不断深入地迫近,此处是从不同角度展开)。学生要学习观察舞蹈艺术,需要从声、形、动态、眼神、整体感觉等方面入手。
任:关于排比,你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可能就是缘于教师的考虑肤浅。自己平时的分析也只是站在考试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一下:排比的使用有什么具体意义,增强了什么样的语言气势(有什么表达效果)而已。至于如何从哪些方面来增强语言气势、如何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写排比,还真的没有深入探索过。我想这也许是自己今后应该注意和努力的方向。
陈:另外,我在此受到的一点启示是,比喻首先应该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学习比喻是学习联想和想象。对于这个看法,是否有道理?不知道你怎么看?
任:对于比喻的产生,首先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之上的说法,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所以,先有联想,然后才能产生自己认为很贴切的比喻;至于想象,如果在此时有用武之地的话,换成比较好了!
陈:在这里,比较是一种方式,我是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考虑的,你说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对我认识比喻有好处。但我在想,有没有把比较熟知的东西想象成更美妙的大家不大熟悉的东西(这之中的心理活动可能是想象)?你能不能想到一个例子?
任:非要找一个例子的话,找张晓风的《行道树》好了。
陈:另外,你很注意抓住词、突破词、强调词,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但短句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短句怎样利用,在运用中体会短句的作用,我觉得还需要讨论或者引起重视。
任:对!自己在词语、短句、铺排句子组合的整体设计上,确实缺乏一个通盘的考虑,导致在语言的学习上缺乏整体性。
陈:在此,我更想向你请教:长句、短句表达的差异是什么,在此课中怎样处理更好。
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会:
(1)短句、长句、段落的交错使用、融合,与安塞腰鼓鼓点的急促与舒缓,沉重与轻盈,整齐划一的队伍行动与个体的舒展表现相结合的现场描摹是一致的。
(2)甚至可以用长句、短句、段落的重复交错使用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梳理和把握。
(3)可以放在文章的整体把握阶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深入理解和体会,以求得对这种舞台艺术的深入体会和领悟。
(4)在对这种表达方式的仿写和运用中加以体会。
陈:真好。我还体会,鼓点急促是用短句来突出、来表现的。我在想:关于词的教学是集中好,还是具体到句段赏析时再分散处理好?
任:我觉得是分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要好一些,让词语成为有家的词语、成为句子中、语言中活生生的词语。实际上,我在词语的设计上是想教给学生一种梳理的方法。但最后,还是少了这一环节。
问题四: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
陈:如你所说,对安塞腰鼓你不熟悉,学生也不熟悉。因此你在教后反思中所设想的一次视频的播放的意义和价值似乎不能低估。如何用更好呢?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和展开教学的核心。我设想:是否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样安排教学流程:
(1)引导:看了这一段,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用几个词描述一下。
(2)启发:我们来看一看某某作家的感受,他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
(3)体味:反复咏读、品味字、词、句,体味短句、排比、比喻的用处。
(4)运用:现在我们再看一遍视频,想一想,你对这段舞蹈有了哪些更深刻的印象。
(5)表达:想一想,面对这段舞蹈,你会写些什么?你将怎样写?
这样的线索会不会简单一些,会不会节约出一些时间来?
我没有语文教学经验,所以仅仅是一种设想,要请你思考和批评。
任:关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先由具体的现实录像般的视觉感受给大家一个印象,还是在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产生印象之后,再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例子予以现身说法?我还是希望:先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本身,将视频放在最后。原因很简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先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是很重要的,一是任何事情必须先有自己的判断,二是避免被先入为主的感性材料所左右,泯灭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这更符合语言文字理解的习惯吧!
陈:你的意见很有道理。我也说说我这样考虑的理由,它实际上涉及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的问题。我的考虑是:安塞腰鼓舞蹈艺术是源,这篇作品是流,先有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或者艺术活动,然后才有这篇文章,我想的就是先回归本源,而不是首先用文本约束。这样的教学进程就是:直观地回归艺术本身,自己先感受、体悟;然后用文章做参照,体会文章的特色与创造;再回到艺术,提升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这样,学生将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容易出现。我个人的感受是,音乐艺术、形象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比文学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更大,所以《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当然,这种讨论和实践都可以继续深入。
《安塞腰鼓》课文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知识目标: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工作环境暴风影音工作组件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
四、结束浏览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五、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本文记述了一个的过程,描述了一个的场面。注意,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
(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六、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又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板书设计见附录)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谁能区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明确:
1、安静一般形容有生物而保持安静的状态,寂静一般用来形容环境的安静。例句如: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教室十分安静。
2、我在田野中漫步,四周一片寂静。
七、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八、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
(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九、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大家展示。朗读之前我把个人的一个朗读心得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幻灯片内容:四部朗读法: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前三步的阅读,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读出的课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该高亢的高亢,该低沉的低沉;该欢快的欢快,该悲伤的悲伤。
好了,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
十、学生片段朗读展示,老师及同学点评。人数控制在3~4人,如没有学生朗读静态段落,教师可进行提示。如有能力,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示范。
(至此用时不超过25分钟。)
十一、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互联网上有寒风朗诵并制作的本文配乐配表演朗诵,非常精彩,总长7分36秒,建议使用。)
十二、通过读课文,看场面,听朗诵,设想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或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它?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
教师提示:劲也好,自由也好,实际上都是生命的跃动。我认为用生命去概括最好,安塞腰鼓诠释了生命,激情与张扬,放纵与自由;生命的激情也支撑着安塞腰鼓,刚劲与活力。
十三、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明确:什么也没想,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他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观众,有没有人关注,他在用“敲起来”和“跳起来”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我们崇尚专注一生的事业,我们更赞赏自由奔放的灵魂”,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啊,你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感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
十五、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安塞腰鼓》课文教学设计 篇六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层次:通过感受模仿,训练朗读能力,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过程和方法层次:通过自主选择——捕捉关键——品读感悟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探究和鉴赏能力。
3、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和媒体辅助,让学生阅读实践中体会声音的艺术美,感受安塞腰鼓壮美的一面,从中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二、教学重点:
通过模仿比较学习朗读的方法,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在自主阅读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品味语言中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
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中疑难的句子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品读感悟
五、教学思路:
情境引入、激兴趣——预习交流、展成果——整体感知、理思路——自主选择、学朗读——合作探究、找问题——品味语言、感受美
六、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激兴趣
小小的白蝴蝶、日夜飘洒的树种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动、思索、领悟……
小小的腰鼓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呢?
1)出示课件:腰鼓
2)点拨: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简介安塞腰鼓
3)板书课安塞腰鼓
4)视频展示:安塞舞姿
5)说感受:安塞腰鼓给你什么印象?
(雄壮、热烈、火爆……)
2、预习交流、展成果。
1)掌握的字词:忘情、狂舞、闪射、火烈、亢奋、晦暗、羁绊、碰撞、搏击、烧灼、奔突、辐射、翻飞、淋漓。
2)了解的内容(安塞腰鼓的响声……特点……)
3)有感受的语句(读懂了的、觉得写得好的、令你感动)
4)说出你不懂的问题。
3、整体感知、理思路
自主阅读课文,建议完成以下要求:
思考:文中关键句是哪一句?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何特点?
4、自主参与、学朗读。
1)寻找你最喜欢的一段话用符号作出朗读有关要求的符号:重音(……)音量(<>)语速(——>)语调(ˊˋˇ)情感基调(平和、高仰、雄壮、悲伤、低沉、哀怨)
2)根据自注的符号自读
3)小组内交流
4)个别试读,说理由(为什么这样读)
重点引导阅读:第七段和第21——25段领会文章主题(生命伟大的力量)
5、合作探究、找问题
就课文内容或语言,展开探究。
1)要求:
A分组:全班分两大组,大组内各分三小组(即6~8人为一组)
B、自主发现、寻找问题(3分钟)
C、小组内流(2分钟)
,每小组推荐最好两个问题至大组。
D、大组间,相互提问、解答。
6、品味语言、谈感受。
找课文你认为值得品味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已的感受和理解。
例:
①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明确;也许很多人认为。黄土地的农民已经被岁月的风霜、土地的贫瘠折磨得丧失了生气。
②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江南的流水已经蚀消厂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③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
明确,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
7、课外延伸,求创新。
模仿第七段,围绕一个主题(一次表演、活动等),写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语段
8、结课语。
9、作业。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