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优秀教学设计(推荐3篇)

时间:2019-02-03 03:45: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乞巧》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设计名称:传统文化体验——乞巧节活动设计

适用年级:小学二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和意义。

2. 学习传统乞巧节的习俗和活动。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重难点:

1. 学生能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和意义。

2. 学生能够学习并参与传统乞巧节的习俗和活动。

教学准备:

1. 乞巧节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2. 乞巧节的手工材料,如纸、剪刀、彩纸、丝线等。

3. 乞巧节的传统游戏道具,如绣球、绣花针等。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乞巧节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和意义,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Step 2:学习习俗(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乞巧节的传统习俗,如女孩乞巧、制作绣球、绣花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对乞巧节的习俗有更深入的了解。

Step 3:手工制作(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颗绣球。教师提供纸、剪刀、彩纸、丝线等材料,引导学生按照示范进行制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意进行绣球的装饰。

Step 4:传统游戏(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乞巧节的传统游戏,如绣花针传递游戏等。学生分组进行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体验乞巧节的习俗和活动。

Step 5: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强调乞巧节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家庭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在家庭中制作乞巧节的手工作品,并与家人一起庆祝乞巧节。

2. 学生可以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等地方,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评价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不仅了解了乞巧节的由来和意义,还学习了乞巧节的习俗和参与了相关活动。学生通过制作绣球和参与传统游戏,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制作绣球和进行传统游戏时,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材料和道具的充足性。同时,在评价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游戏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态度。

《乞巧》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设计名称:传统文化体验——乞巧节绘画活动设计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和意义。

2. 学习乞巧节的习俗和活动。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 学生能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和意义。

2. 学生能够学习并运用传统乞巧节的习俗和活动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准备:

1. 乞巧节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2. 绘画纸、颜料、画笔、彩纸等绘画材料。

3. 乞巧节的传统习俗道具,如绣球、绣花针等。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乞巧节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和意义,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创造力。

Step 2:学习习俗(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乞巧节的传统习俗,如女孩乞巧、制作绣球、绣花等。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对乞巧节的习俗有更深入的了解。

Step 3:绘画创作(3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乞巧节的习俗和活动进行绘画创作。学生可以选择绘制乞巧节的场景、女孩乞巧的形象、绣球或绣花的图案等。教师提供绘画材料和乞巧节的道具,指导学生进行创作。

Step 4:展示与分享(10分钟)

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展示给同学和教师,分享创作的灵感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造进行交流。

Step 5: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感受和体会。教师强调乞巧节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在家庭中进行乞巧节绘画创作,与家人一起庆祝乞巧节。

2. 学生可以参观艺术展览、绘画工作室等地方,拓展对绘画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评价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不仅了解了乞巧节的由来和意义,还学习了乞巧节的习俗和运用习俗进行绘画创作。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造,培养了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创作和分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但在绘画创作时,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充足的绘画材料和道具,并在评价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创作过程和作品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创作能力。

《乞巧》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对比阅读,体会古诗的精炼和丰富的表达。

  3、 初步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乞巧节的风俗习惯,通过补充阅读,初步体会传统节日类古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运用注释、字典等学习工具自主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乞巧节的风俗特点。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体会古诗的精炼和丰富的表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古诗视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指导书写课题。

  1、师:同学们经常办节日小报,说说你都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2、今天啊,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陌生的传统节日,就藏在这个小故事里,请大家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到来了,到了晚上,人们抬头仰望,只见一轮圆圆的明月挂在浩瀚的天空。

  天上的牛郎和织女渡过了银河,在鹊桥上相会,互相诉说着一年的相思。

  在人间,各家各户的小姐、姑娘们在庭院里摆上水果,仰望秋月,向夜空膜拜,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希望上天能帮自己找一个如意郎君。

  同时女孩们还要对着月亮,把红丝线从七个或者九个针孔穿过去,穿得好的就叫“得巧”,穿不好的就叫“输巧”,女孩子们为了赢得比赛,对着月光穿了一条又一条,真是数也数不清啊!

  3、多种方式朗读故事。(自由读,每人一段合作读,生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

  4、师: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一个叫林杰的6岁的小朋友只用了28个字就概括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乞巧》。

  5、板书课题,指导书写“乞、巧”。

  师:“乞巧节”被称为“七夕节”,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也叫“女儿节”,为什么一个节日有这么多称号呢?相信学习了古诗,同学们就会明白其中的缘由了。

  二、朗读古诗、背诵。

  (一)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1、(自由读)翻开课文29课,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大声朗读古诗,至少读3遍以上。

  2、(读给同桌听,互相纠正字音)。

  3、(检查朗读)指名读,全班纠正字音。全班读。

  4、(师生合作读,体会节奏)现在老师和同学们合作读,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我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慢,有节奏。)

  5、(师范读,生练读)下面听老师完整地读一遍,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读,读出古诗的节奏)。请你像古人那样有节奏地读一读。

  (二)多种形式练习背诵

  1、(去掉一部分词语),这样可以读吗?

  七夕( )看碧霄,牵牛( )渡河桥。

  家家( )望秋月,穿尽( )几万条。

  (再去掉一部分词语)女生一句,男生读一句。

  2、七夕( )看( ),牵牛( )渡( )。

  家家( )望( ),( )红丝( )。

  3、真了不起,我感觉同学们都会背了,是吗?想挑战一下自己吗?来,我们一起背。

  ( ),( )。

  ( ),( )。

  三、初步理解诗意。

  (一)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宵”和“霄”,运用儿歌区分记忆字形。

  1、在这首古诗中,有两个读音相同的字,你们找出来了吗?圈出来。

  板书:宵和霄。

  2、你们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读音相同,都是形声字,读“肖”的音;

  不同:偏旁不同,说明了两个字意思不同。

  3、查字典,看看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汇报字的意思。

  4、(运用儿歌区分记忆)老师这里有一首儿童可以帮助大家区分这两个字: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透是云霄。

  (点评:抓住“宵和霄”的形的区别来进而理解字意的不同,以及在诗句中的意思,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交流初步感知,质疑不懂词句。

  1、(交流初步感知)读了古诗,你大致知道了些什么?(只听学生交流,不做过多点评)同学们知道的真多,看来诗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质疑词句)默读古诗,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你不明白呢,把不懂的字词用“___”画出来,打上“?”学生勾画,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3、同学们交流,哪些字词是不懂的?学生交流,老师勾画。

  4、(交流学习方法:)你平时的学习中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上网、手机查

  问老师

  查看手中的资料

  查字典。(字典是最好的老师)

  (三)学生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目标:

  l 利用你喜欢的学习方式,理解打“?”的字词意思,写在书上。

  l 借助注释说说诗意。

  2、学生自学。

  A、利用资料袋学习。(老师提供)

  老师这里有一些我提前准备的资料,说不定能帮上大家的忙,哪些同学需要?

  B、利用上网或者手机查资料。(可利用电子白板或者学生自己的手机)

  C、查字典、词典。

  D、学生手上已有的《小学生必背古诗》等资料。

  3、交流汇报。

  (1)明确交流方式:发言的同学先说我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学生汇报交流,解决字词的的疑难问题)

  (2)说说诗句的大意。同学们解决了字词的疑难问题,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得好不好没关系,只要大家敢于开口说。也可以结合开课前老师带给大家的小故事来说。(学生交流诗句大意)

  四、对比阅读,体会古诗的精炼和丰富的表达。

  1、同学们,还记得老师送给大家的故事吗?学了古诗,我们来对比着读一读。

  师生合作读。PPT出示:左:古诗(老师读) 右:故事(学生读)

  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联系?

  一句古诗就是一段话。

  一首古诗就是一个故事。

  古诗是故事的浓缩,故事是古诗的拓展。

  比字数:一百多字和28个字的古诗,你发现了什么?(古诗就是用很少的字高度概括丰富多彩的内容,这就是叫精炼。古诗一般有四句,每句有7个字,称为七言诗,也有的古诗每句有5个字,称为五言诗。)

  五、观看视频,升华古诗内涵。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了《乞巧》这首古诗,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奖励大家,老师邀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点评:运用《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动画画面再现情境,借助视频朗读示范资料充实对乞巧节的了解和对吟诗的深层次要求,同时,配上主题相符的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

  六、积累传统节日的古诗,体会此类古诗的特点。

  1、出示:寒食节、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端午节、乞巧等节日

的古诗,学生读一读背一背,说说这类古诗的特点:跟24节气有关;描写了古人的一些活动和风俗习惯。

  七、板书设计:

  乞 巧

  七夕节 女儿节 中国情人节

  对月穿针

  《乞巧》课堂练习

  1、考考你(出示两个练习题)

  (1)试一试,连一连

  端午节 农历九月初九 闹花灯,吃元宵

  重阳节 农历正月十五 乞巧,对月穿针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包粽子,赛龙舟

  元宵节 农历七月初七 插茱萸,登高

  乞巧节 农历五月初五 祭月,吃月饼

  (2)填一填

  林杰根据 (七夕节 )(节日)流传的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创作了古诗(《乞巧》)。这首诗表现了人们过节时( 喜悦 )的心情和 (乞取智巧、追求幸福) 的心愿。

  2、区分形近字组词。

  乞( ) 宵( ) 渡( )

  气( ) 霄( ) 度( )

  3、积累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2.《詹天佑》优秀教学设计

3.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

4.2016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5.《满井游记》教学设计精选

6.《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精选】

7.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乞巧》优秀教学设计(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