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识别金币的外观特征和价值。
2.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掌握金币的使用和交换方式。
3. 学生能够培养金钱管理和价值观念。
教学内容:
1. 金币的外观特征和价值:介绍金币的形状、材质、重量和图案等外观特征,以及金币的价值和用途。
2. 金币的使用和交换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金币的作用,如购买商品、交换服务等,并讨论金币的使用规则和交换方式。
3. 金钱管理和价值观念: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金钱的管理和价值观念,如节约、理财和慈善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枚金币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2. 展示:介绍金币的外观特征和价值,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金币的形状、材质、重量和图案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金币的使用和交换方式,并列举一些实际例子。
4. 共享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比较。
5. 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金钱管理和价值观念的案例,让他们思考并讨论如何正确管理金钱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金币的外观特征、使用和交换方式,以及金钱管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7. 拓展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购买商品或交换服务的情境,加深对金币使用和交换方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观察和描述金币的能力。
2. 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对金钱管理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和反思。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金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演变过程。
2. 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想象力,创造并设计自己的金币。
3. 学生能够培养审美意识和创造力,欣赏和评价金币的设计。
教学内容:
1. 金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演变过程:介绍金币的起源、发展和不同国家或文化中的金币特色,如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的金币。
2. 金币的创造和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想象力,创造并设计自己的金币,包括图案、文字和材质等方面。
3. 金币的欣赏和评价:通过欣赏和评价不同金币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并让他们思考金币设计的目的和影响因素。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国家或文化中的金币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金币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2. 展示:介绍金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或文化中金币的特色和演变。
3. 创造和设计:让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想象力,创造并设计自己的金币,可以使用纸板、颜料和装饰材料等进行制作。
4. 欣赏和评价:让学生欣赏和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设计的金币,通过小组讨论或展示的方式,交流和比较金币设计的创意和价值。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金币的历史文化背景、创造和设计过程,以及金币设计的目的和影响因素。
6. 拓展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展览或比赛,展示和评选最有创意和价值的金币设计。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创造和设计能力。
2. 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3. 学生对金币设计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 导入
1.童话是智慧老人送给孩子的礼物,你们喜欢一枚金币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下面我们一起重温故事。
2. 放课件 、师范读。
3. 请孩子们说说故事讲了件什么事?
二 、 学习故事的经过
1. 过度:父亲要儿子去挣金币哪怕一枚也好,是希望他能改变现状,儿子最终有变化吗?这种变化是一次完成的吗?
2.默读9--28自然段,勾出父亲是怎样对待三枚金币的,感受下儿子的变化。
(1)学生勾画。
(2)找到后读一读。第一次:父亲扔,儿子笑;第二次:父亲扔,儿子笑;第三次,父亲扔,儿子抓。
(3) 同样三枚金币,价值相等,遭受同样的待遇,儿子的反映为什么截然不同,变化如此之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前两次儿子对待金币的态度。
(4)读9—13自然段,说说儿子为什么笑?他在想什么?这时父亲是什么
心情?
(5)读14—20自然段,儿子为什么会笑?父亲又是怎样?
师小结:这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儿子对待金币没有一丝触动,只是一笑置之,可当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儿子的反映完全不同了。
三、 学习故事的结果
1. 齐读句子。(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
2.从这一句找出动作的词语,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儿子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反映?
3.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体会道到的?(熊熊大火,非常心痛金币,以至于受不了)受不了是什么心情?为什么受不了?(整整干了一个星期活)
4. 想想这整整一个星期中他会受哪些折磨,会吃哪些苦头,想想儿子会有什么变化?
5. 这种变化归工于谁?
(父亲多残忍呀,让儿子去受这样的罪,还三次把儿子挣来的金币扔进火炉里去烧,你们的看法呢?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
四、 深化中心
讨论:那请你们想想许多年以后,父亲去世了,儿子靠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来到父亲坟前,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心理话。
五、 总结
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同时也做一个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
板书设计:
爸爸 一扔 二扔 三扔
一枚金币
儿子 笑笑 抓
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在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的学生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这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理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很好的理解人物心情。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的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A重点指导惰的书写
B认识多音字差
2、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受不了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两次,一次是老人受不了,一次是儿子受不了)
3、老人因为什么受不了了?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老人对儿子的失望之情。)
4、夫妻俩商讨的结果是什么?
5、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6、小组里读读这三次对话?找找儿子的表情、动作的句子重点读读
7、引导质疑;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8、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
⑴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⑵读读这次对话,有感情的朗读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9、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10、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12、小组间共同讨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作业 设计: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儿子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五
桐城市东关小学 朱际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前后的变化,理解父亲的做法。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懂得“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理解父亲的做法,学习通过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2.懂得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枚金币》(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懒惰省吃俭用挣钱当牛做马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对个性截然相反的父子,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深入课文,品读感悟
梳理三次“挣”钱的过程
1.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父子俩又是怎样对待这三枚金币的呢?
2.课件出示自学导航:自由朗读课文9--28自然段,小组合作口头填表格。
金币的来源
父亲的做法
儿子的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指名汇报。
4.请学生仔细观察表格,质疑,教师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
(1)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着走开了?
a. 分角色朗读课文9—20自然段。
b. 采访母亲、父亲这两个角色。
(2)儿子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
剖析儿子 “受不了”原因
1.儿子为什么第三次“受不了”了?他究竟受不了到什么程度?师生合作表演,学生评价。
2.齐读25和26自然段。
3.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比较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
儿子受不了啦,忙走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拿出来,大声说道。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4.指导朗读,教学反思》。
5.了解儿子受不了的原因。
(1)理解“当牛做马”和“苦差事”。
(2)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在这一星期里所受的苦以及他的想法。
(3)体会儿子看着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的心情。
(4)师引读:是啊,他受不了啦——(生接读: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6.联系实际,谈感受。
7.体会父亲此刻的心情,指导学生读老人的话:“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7. 指名说说老人坚持让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的原因。
8.分角色读课文第21--28自然段。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这一家三口说呢?请拿出笔,选择其中的一位写一写吧!
2.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学生识记: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
四、布置作业:
(二选一)
1.具体写一次自己的劳动经历,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围绕一件具体的事,写一段三人对话,注意写出人物性格,并写好提示语。
【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一课故事情节虽简单,内涵却相当丰富。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落实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提升能力。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同时,我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品读欣赏”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儿子“受不了”的句子,然后圈出关键词,写批注,最后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即“找句子——圈关键词——写批注——读体会”四部曲,让学生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真正实现“自主探究”。
二、抓住情感线和相关的词句体验情感,做到长文短教。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紧紧抓住学生提出的“儿子为什么前两次看到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笑着走开了?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并安排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思考,读中感受人物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
三、挖掘教材空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本课文质兼美,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琢磨,丰富内涵,细细品味。例如: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四、置换角色,深入体会。
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可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此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在整个教学中,我注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情,体会文本的内涵,使他们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建立起对金钱与劳动的正确认识。
五、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儿子挣钱的辛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他吃了哪些苦。在学文的过程当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父辈们劳动的场景,进行语言表达。在学文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劳动经历,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从而指导了他们的行为。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教师小结,随机板书
[板书]
儿子父亲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引导质疑;
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作业设计: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