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精简3篇)

时间:2015-04-09 01:23: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组织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理解文本中的细节信息,抓住关键点;

2. 学生能够运用推理和判断能力分析文本,理解隐含的意义;

3.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学准备:

1. 电子版或纸质版《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小说;

2.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10分钟)

通过观看小说封面和简介,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小说的标题有什么猜测?为什么?”

Step 2 阅读与理解(20分钟)

1. 学生个人阅读《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小说第一章。

2. 学生分组讨论第一章的关键点和主要人物,并回答导读问题:“你认为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3. 学生再次个人阅读第一章,整理自己的阅读笔记。

Step 3 分析与推理(20分钟)

1. 学生小组讨论第一章的隐含意义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并展示自己的推理过程。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关系、背景设定和情节发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叙事手法。

Step 4 写作训练(20分钟)

1. 学生个人根据第一章的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看法和期待。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

3. 学生将修改后的作文提交给教师。

Step 5 反思与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提出问题:“你觉得小说的标题与第一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收获?”

第一篇内容结束。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组织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理解文本中的细节信息,抓住关键点;

2. 学生能够运用推理和判断能力分析文本,理解隐含的意义;

3.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学准备:

1. 电子版或纸质版《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小说;

2.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10分钟)

通过观看小说封面和简介,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小说的标题有什么猜测?为什么?”

Step 2 阅读与理解(20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小说第一章,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2. 学生个人阅读第一章,并整理自己的阅读笔记。

Step 3 分析与推理(20分钟)

1. 学生小组讨论第一章的关键点和主要人物,并回答导读问题:“你认为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2.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关系、背景设定和情节发展,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叙事手法。

Step 4 写作训练(20分钟)

1. 学生个人根据第一章的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看法和期待。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

3. 学生将修改后的作文提交给教师。

Step 5 反思与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提出问题:“你觉得小说的标题与第一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收获?”

第二篇内容结束。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 篇三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

  难点:感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关于“9.11”事件的相关资料。

  学生:搜集写亲情的名言或名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

  1.电脑情景导入,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事件的大致情况。并询问学生:看了图片、报道,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四人小组交流)

  (亲情重要、世间充满爱……)

  2.揭题。

  在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那一刹那,一段母子亲情的故事在这危难时刻演绎,这便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齐读课题)

  3.看题质疑,导入课文: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遇难者打了三个电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交流识字、学词情况

,重点指导“废墟”“婚姻”“悲恸”等词语,并让学生分辨“悲痛”与“悲恸”的异同。(悲痛:伤心。悲恸:极其悲哀伤心。)

  (2)分小组分部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1.学生反馈思考情况:遇难者给助手、律师、母亲各打了一个电话。

  2.课文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感受那份人性中至纯至真的感情。

  (1)情况危急。

  ①什么是“生死关头”?(指关系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哪些词句让你看到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抓住“第五十六层”“熊熊的大火”“爆裂声”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危急的气氛。

  ②小组讨论:生死关头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在生死关头你会想到什么?

  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

  (2)情感对比。

  ①你觉得爱德华打电话给他的助手、律师是为了什么?(财产、事业)并相机板书:助手、律师(事业、财产)

  ②然而在这生死关头,他却没等电话接通,又拨打了第三个电话,因为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这是拨给谁的电话呢?(母亲)(相机板书:母亲)

  ③想象一下,他可能会在电话里给他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并作答)

  ④爱德华的助手与律师也推断,第三个电话很可能与他的遗产归属有关。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推断。(因为一个腰缠万贯的银行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的话要说,特别是遗产的问题。在只可能打出一个电话而且说的话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推断这个电话应该与遗产归属有关。)

  ⑤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这句话?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人的'“生命留言”?

  师总结:对于一位拥有巨额遗产的人,临终不是忙着处理自己的财产,也不是向下属交代工作,在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母亲。电话传去的那一声“妈妈,我爱您”道尽了母亲的辛劳,也道尽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道尽了儿子对母亲的牵挂……短短的五个字,蕴含其中的爱的力量没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儿女对母亲的深情不也是伟大的吗?这种超出一切世俗与金钱的纯真的感情怎能不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呢!“妈妈,我爱你!”简短的五个字,是爱德华最后一次向母亲袒露心声,最后一次向母亲表达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板书:爱),这一句看似平凡的话是儿子用生命来书写的。相机板书:妈妈,我爱你!(生命留言)

  ⑥朗读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通过情感朗读,将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

  3.反馈说说你还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4.学生质疑:为什么文章一开始不揭示电话留言的内容而是放到最后?作用是什么?(设出悬念,增添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突出重点。)

  文章出现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适当渗透本课在表达上的特点。(本课围绕“第三个电话”的内容是什么而展开,并层层设悬念。)

  四、学习生字及词语

  抄写令你感动的句子(表达作者论点的句子)。

  五、小结本课

  1.在这篇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说出你们关于生命的看法吗?小组交流。

  六、拓展阅读,交流资料

  1.人最需要的是爱,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爱是需要建立在相互付出的条件下的,特别是亲情之爱。)

  2.学习小组交流汇报,阅读课外资料。

  你做过孝顺父母的事情吗?交流一下。

  3.说说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