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3篇】

时间:2014-05-08 09:50: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并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

3. 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课文内容;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播放一段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螳螂捕蝉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猜测。

2. 学习课文:

(1)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和短语的意思。

(2)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例如:“为什么螳螂要捉住蝉?”“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等。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螳螂捕蝉的故事,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螳螂为什么要捕蝉?螳螂捕蝉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4. 提示写作:

根据课文内容和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写作提示,让他们以《螳螂捕蝉》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 作文交流:

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文,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和提出建议。

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够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分组讨论和写作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作文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二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并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

3. 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课文内容;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播放一段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螳螂捕蝉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猜测。

2. 学习课文:

(1)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和短语的意思。

(2)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例如:“为什么螳螂要捉住蝉?”“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等。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螳螂捕蝉的故事,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螳螂为什么要捕蝉?螳螂捕蝉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4. 个人思考和书写: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以《螳螂捕蝉》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 作文展示:

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文,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和提出建议。

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够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分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和书写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作文展示,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种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三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 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 讲述故事。

  2. 练习说话。

  3. 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23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

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三、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