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一
标题:探索数字的奥秘——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数字1-10,并能正确书写;
2. 能够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3. 能够用手指和计数棒进行简单的数数操作;
4. 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游戏和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1-10;
2. 手指模型;
3. 计数棒;
4. 数学游戏道具。
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活动(10分钟)
老师向学生们展示数字卡片1-10,并教授数字的书写和读音。通过让学生们互动参与,帮助他们记住每个数字的形状和名称。
Step 2: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10分钟)
老师用手指模型和计数棒向学生们展示不同数字的大小关系。例如,让学生们比较数字1和数字5的大小,学生们用手指模型指向不同的数字,并说出比较结果。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们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Step 3:数数操作(15分钟)
老师使用手指模型和计数棒,引导学生们进行数数操作。例如,老师用手指模型指着数字卡片1,学生们跟着老师的指示,用手指和计数棒进行数数。然后,老师指着数字卡片2,学生们继续进行数数操作。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们巩固对数字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数数能力。
Step 4:数学游戏和问题解决(15分钟)
老师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和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解决。例如,老师把一些物品放在桌子上,让学生们数数并说出数量。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们将数字应用于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Step 5:总结和评价(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评价学生们的表现。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二
标题:数字的探索之旅——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数字11-20,并能正确书写;
2. 能够理解数字的组成和分解;
3. 能够用计数棒进行组合和拆分操作;
4. 能够进行数字游戏和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11-20;
2. 计数棒;
3. 数学游戏道具。
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活动(10分钟)
老师向学生们展示数字卡片11-20,并教授数字的书写和读音。通过让学生们互动参与,帮助他们记住每个数字的形状和名称。
Step 2:认识数字的组成和分解(10分钟)
老师用计数棒向学生们展示数字的组成和分解。例如,老师用计数棒组成数字15,并向学生们解释数字15由数字1和数字5组成。然后,老师用计数棒拆分数字15,并向学生们解释数字15可以拆分为数字1和数字5。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们理解数字的组成和分解。
Step 3:组合和拆分操作(15分钟)
老师使用计数棒,引导学生们进行组合和拆分操作。例如,老师用计数棒组合数字12,学生们观察并说出组合结果。然后,老师用计数棒拆分数字12,学生们观察并说出拆分结果。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们巩固对数字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组合和拆分能力。
Step 4:数字游戏和问题解决(15分钟)
老师设计一些数字游戏和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解决。例如,老师给学生们一些数字卡片,让他们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组合和拆分。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们将数字应用于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Step 5:总结和评价(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评价学生们的表现。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组合形式的方块拼出九方格图案。
2、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多种组合,寻求多种答案。
3、能在记录单上记录并拼出多种组合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三)九方格图案1张,各种颜色,不同组合形式的方块拼图板若干,图板上有不同的数字。
2、幼儿用书的操作材料。与幼儿人数相等的九方格图案若干,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比较各种方块拼图板。
1、教师出示各种方块拼图板,引导幼儿观察每块拼图板上的正方形是否相同?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教师出示九方格图底板。
3、请个别幼儿运用图形重叠的方法,证明就放个图上的每个正方形与拼图板上的每个正方形大小相同。
4、引导幼儿讨论:你能用这些方块拼图板拼出九方格图案吗?
二、幼儿操作活动,尝试拼出九方格图案。
1、与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拼法。请一名幼儿运用方块拼图板,在大家面前尝试拼出九方格图案。
2、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
3、请全体幼儿在小组操作活动中尝试不同组合,寻求多种答案。
三、尝试运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每种拼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记录自己用那几块图板拼成九方格图案的。
2、请幼儿操作后在记录单上记录自己想出的每种拼法。
四、交流、分享各自的拼图方法。
1、展示个别幼儿的拼图及记录单,集体进行验证。
2、请幼儿将自己的所有拼法和相应的记录单展示在桌子上,引导同伴间相互欣赏学习。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四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
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