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教学案例 篇一
幼儿园教师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幼儿园是孩子们开始接触社会的重要阶段,良好的社交能力对于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作为幼儿园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首先,教师要提供各种社交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孩子们一起合作完成任务。例如,让孩子们分组画一幅画,或者一起完成一项手工制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可以互相交流、合作,并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例如,教师可以扮演一个商店的售货员,孩子们可以扮演顾客,学会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例如请、谢谢、对不起等,培养他们的社交礼仪。
另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游戏,让孩子们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并按照规则进行游戏。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可以学会互助互补,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最后,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友谊和友善意识。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组活动,让孩子们结成良好的友谊。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一起进行户外游戏,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歌曲等形式,向孩子们传递友善的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友好待人的重要性。
总之,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提供各种社交机会、培养沟通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友谊和友善意识,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教育教学案例 篇二
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那么,作为幼儿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
首先,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学习角,如艺术角、科学角、建构角等,为孩子们提供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如纸张、颜料、积木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图片等方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想象自己是一只小鸟,飞上蓝天,看到什么美景。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孩子们进行思考和想象。
另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折纸、粘贴等,让孩子们动手实践,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孩子们进行思考和解决。例如,教师可以给孩子们一些积木,让他们自己拼装成一个小房子。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可以锻炼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培养想象力、动手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们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潜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教育教学案例 篇三
幼儿教育教学案例
幼儿教育应该给幼儿以知识,应该发展幼儿的能力,应该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让幼儿感受到幸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教学案例,欢迎阅读。
案例背景: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下成长。因此,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也都不同,而且现在的父母也比较宠爱孩子。小班刚进来的孩子受家里的影响比较大,孩子们普遍依赖性很强,又考虑孩子们入园时有一定的焦虑的情绪,因而刚开始时孩子们遇到不会做时我总是安慰他们,没关系的,不会老师会帮你的,慢慢地孩子们养成了一种依赖的心里。经常碰到一点困难就说:“老师我不会。”随之原本打算自己做的孩子听到了之后也跟着喊:“老师,我不会。”我班里的甜甜小朋友就老是那样喊。以下呈现的是她在一次活动中的表现。
案例实录:
在一次主题活动中,我预设了一次在马路边上添画小花和小草的活动。我要求孩子们先涂个圆圈,然后再画上花柄。应该来说活动的难度并不大。可让孩子们自己来添画时自己动手的孩子比较少,有的就眼睁睁地看着老师不动手,眼中充满了求助的眼光。突然班上甜甜小朋友喊了起来:“老师,我不会做,帮帮我吧!”于是那些原本眼睁睁看着我的孩子也跟随着喊了起来:“老师,我也不会。”看到这种情况后,我就跟甜甜说:“甜甜,试试看老师相信你会的,动动看。”看到老师没有帮她,她就大哭起来了,还很伤心。
案例分析:
每个孩子遇到困难时采取的方式不一样,甜甜平时就是这样喜欢喊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在这次画小花、小草的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采取了喊的方式,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当时我采用了“冷处理”的方式,用平淡的语气对孩子们说:“自己试试看吧。”使其他幼儿觉得老师是不会帮助了,于是孩子们的注意力迅速再度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也暗示甜甜,遇到困难,“喊”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确实甜甜小朋友对画花、草集体教学活动的接受能力较差,注意力无法集中,我在《幼儿教育》中看到:“在培养目标一致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有变通的教学形式,方法等,可以运用个别的,小组的和集体的形式。”在此,我对甜甜采用了“一对一“的教学形式,甜甜能认真听讲并完成作业,由此可见甜甜对这天的画花内容并不是一窍不通,只是她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当时我看到甜甜完成作业后的表情,我很有成就感,我觉得自己这一次处理的很好。但当我从贝老师那里也得知甜甜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开始有点担心。
《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们对甜甜采取的“一对一”教学方式对于她能有多大的帮助?我们只是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如果甜甜以后依赖这“一对一”的.教学方式,那么她到了小学,初中,高中该怎么办呢?会有多少老师能给甜甜做“一对一”的教学呢?一系列问题出现在我脑海中,我查了很多资料,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讨论了这个问题,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具有教育机智。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权变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幼儿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而教学情景又是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其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教师面对变化的幼儿和突发事件时,要能巧妙地因势利导,要善于随机应变,果断的采取措施,作出适合、稳妥的处理。
首先,教师对教学情景要敏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幼儿的心理,敏锐的捕捉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细微的变化,不能照本宣科的进行下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做到实事求是,说话有度,分析到位,措施合理的得当,方式稳妥。第三,教学活动要灵活。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随时注意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第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力导。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因该正确的引导幼儿,激励幼儿,启发幼儿,而不是牵着幼儿走,强迫幼儿走。
二、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首先,要形成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不想、不能、不敢活动,任何正确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不只是管理者、指挥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其次,师生双方在师幼互动中要保持关注。任何行为如果得不到对方的注意和关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和余地都不会太大。第三,教师要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来保证师幼互动的积极有效。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在通过和甜甜不断的接近、沟通后,我发现甜甜有一个很独特的特点,他看过的图书很快就能复述出书里的故事内容,而且在看一些图文并貌的少儿读物的时候,他还能认识书中大多数的汉字。这一点让我颇为吃惊。在了解到甜甜的这个独特的特点后,我有意的在每天环节过度时安排幼儿自主讲故事时间,开展《故事大王》活动。当我主动邀请甜甜来为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的时候,出乎我的意料,他居然毫不犹豫的走了上来,用洪亮的声音生动、有趣的为大家讲起故事来。故事结束后,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为甜甜拍起了手。有的小朋友还羡慕的说:“甜甜,你讲的真好。”有的说:“甜甜,能不能在讲一个。”我回过头,看到甜甜小小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掌声过后,甜甜用询问的口气对我说说:“老师,我能不能再为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我连忙点了点头,第一个拍手为甜甜加油、鼓励。每个孩子由于性格、生长环境等的不同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方法上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激励每个幼儿都能主动地参与活动。
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对孩子来讲,是其将来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之一。尊重、赞许与鼓励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这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前提。现在她来到了幼儿园,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大可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不会轻易地说:“我不会!”
像甜甜这样喊原因之一也是孩子缺乏自信心,为了帮助甜甜树立自信心,我采用一些种方法:如:积极鼓励与帮助、合理赞许与表扬、等等。五、做好家园沟通,做到家园共育。
孩子上幼儿园以后,很多家长就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幼儿园的了,其实教育孩子光靠幼儿园教育是绝对不行的,家长依然是孩子教育最主要的影响者。所以,我们应把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产生合力,从而产生最大的教育价值。像甜甜这样的小朋友在家里也时时关注她的变化,如遇到类似情况要及时进行引导,努力做到家园针对同一问题要有一致地教育策略,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发展。
以上这个案例也许每个带小班的老师都会碰到,这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初浅的做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进一步跟进,努力让孩子们从喊不会到喊我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