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互动策略 篇一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有效的互动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探索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一些有效的互动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与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互动。
首先,教师应该采用开放式问题来引发幼儿的思考和讨论。开放式问题是那些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例如,在一个数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问幼儿:“你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你怎么知道这个答案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思维。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游戏和活动来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小组活动或合作游戏,幼儿可以一起解决问题,分享思考和策略。例如,在一个数学游戏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幼儿需要合作讨论,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具和实物来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触碰和操作教具,幼儿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一个数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具体的物品代表数学概念,让幼儿通过触摸和操作来理解。教师可以问幼儿:“你用这些物品可以代表什么数学概念?”或者“你能用这些物品解决这个问题吗?”通过这样的互动,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最后,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教师应该及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教师可以表扬幼儿的努力和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和探索。同时,教师也应该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
总之,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采用开放式问题、利用数学游戏和活动、使用教具和实物以及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探索数学世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互动策略 篇二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策略对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以下是一些有效的互动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与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互动。
首先,教师应该通过积极倾听和回应来建立与幼儿的良好沟通。教师应该耐心地倾听幼儿的观点和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反馈。例如,当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分享一个解决方法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继续思考和探索,同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师可以建立起与幼儿的信任和尊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和情境来引发幼儿的数学思考。通过讲述有趣的数学故事或者创造有趣的数学情境,教师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在一个数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数学的故事,然后提出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师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反思和评估来引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在数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回顾和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问幼儿:“你在这个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者困惑?”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巩固学习成果,发现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水平。
最后,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在一个数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的数学任务,让幼儿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任务进行探索。通过这样的自主选择,幼儿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之,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策略对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积极倾听和回应、利用故事和情境、引导反思和评估以及给予自主权和选择权,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探索数学世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互动策略 篇三
数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互动策略
在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多为单方面的讲授或指令,即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预定的数学教育目标,而大大忽略了幼儿的反应和思考,致使幼儿在枯燥、无趣的数学活动中感到被动、压抑和约束,对数学活动缺乏兴趣和操作的愿望。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点明了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承担的角色。“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师幼关系的深刻含义,它形象地指出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就应该像抛球、接球的过程一样,一方把球抛出去,另一方把球接住,然后又把球抛给对方。这是一个根据情况以不同方式不断回应对方的、充满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回应幼儿,与幼儿建立起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才能调动幼儿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思维,为幼儿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创设和谐、愉悦、宽松的互动情境,激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问题型情境
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发生的。当幼儿对所提供的数学操作材料感到困惑或无趣时,教师若能巧妙地创设问题型情境,让幼儿与环境互动,就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小班幼儿使用橡皮筋在“方形钉板”上认识平面图形时,露出十分没劲的神情,认为一点都不好玩。教师借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皮筋朋友要在这块‘体操板上跳舞’,你们来试试看,皮筋朋友会跳出什么样漂亮的舞呢?”这个问题一抛出,孩子们脸上无趣的神情立刻消失了,同时兴致勃勃地操作起材料,高兴地说:“瞧,红色皮筋在跳三角形舞呢!”“绿色皮筋像模特儿在走直线呢!”等等。这就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幼儿通过积极的富有创意的自主操作,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
(二)创设故事型情境
皮亚杰曾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师可以尝试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中,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及年龄特点创编一定的故事情境,从而使幼儿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萌发操作材料的愿望。例如:在中班活动“积木找家”中,教师创编了故事――《积木旅行记》。在积木坐火车旅游这一情节中,孩子们通过与教师玩 “点名上车”的游戏,复习了各种“等积异形板”的名称;在遇见5只小蚂蚁的情节中,幼儿在扮演“蚂蚁妈妈”的教师的引导下,自然地建构出了面积守恒的概念;在积木回家的情节中,孩子们与教师扮演各种形状的积木,在游戏中锻炼了对不同图形的记忆能力。实践证明,创编有趣的故事情节能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互动情境,触动幼儿的心灵,诱导幼儿主动探求新知识。
(三)创设生活型情境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幼儿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幼儿接纳知识的自觉程度就越高。教师应尽量创设与幼儿生活实际有关的互动情境,让幼儿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大班幼儿学习“三度立体空间”时,一开始,孩子们对各种原木色的立方体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无法与材料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师适时提出了“让我们都来当小小建筑工人”的建议,得到了孩子们一致赞同。于是,孩子们开始了名为“我们生活的社区”的建构主题。在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幼儿初步发现了柱体和椎体在建筑中的不同用处,也就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一些立方体,感受了数学的实际意义。
二、创设交流合作的互动学习条件,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有效性
(一)在融洽的师幼互动关系中构建数学知识
情感交流是一种心灵的交汇,人们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幼儿同教师之间也是如此。可以说,融洽的师幼交流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催化剂”。例如:在大班幼儿操作六形六色积木时,教师提出要求,让幼儿用8块积木拼出教师提供的飞机模型。孩子们的操作结果未能达到这一要求。正当教师想要“纠正”时,发现幼儿不仅对自己拼出来的飞机自信满满,而且还在相互评价谁用的积木最少、谁用的颜色最好。于是,教师改变自己的想法,及时接受孩子们的建议,开展“谁用的积木最少”的比赛,并让幼儿比较、总结原因。结果孩子们发现:原来一个六边形的积木不仅可以分成2个梯形、3个菱形,还可以分成6个三角形,谁用了最多的六边形,谁的积木就用得最少。可见,只有当教师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时;才最容易与幼儿沟通,也才最容易被幼儿接纳,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
(二)在平等的幼幼交流互动中构建数学知识
在新型的师幼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是相互促进的合作伙伴,但这并非表示,教师在智力和能力上完全等同于幼儿,更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都不能介入幼儿的活动,相反,教师应当提供隐性指导,包括创设条件引发幼幼之间的互动。例如:在引导大班幼儿运用“四色比例熊家族”材料,初步学习分类、集合概念时,教师创造了“小熊做客”“小熊跳舞”“小熊找房间”等游戏环节,使幼儿在
每一游戏中都能产生与材料互动的愿望。特别是在“小熊找房间”的游戏中,孩子们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于是,孩子们开始了十分有价值的互动交流活动。以下是两个小朋友的一小段互动交流:明明说:“瞧!我的小熊房间住了2只熊爸爸和2只熊妈妈和它们的2个孩子,一共住了6只熊”;而慧慧则神气地说道:“我的小熊房间住的全部都是各种颜色的小熊宝宝,这是小熊幼儿园,有10只一样大的小熊,我的小熊房间颜色比你多,住的小熊也比你的多!”此时,教师觉得除了给两个小朋友以赞扬的掌声外,还应给予更进一步的帮助,于是又给了他们每人一个“新的小熊房间”,鼓励他们再想想怎么让其他不同的小熊也住进去,孩子们由此开始了新的操作之旅。总之,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都在快乐地学习 ――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交流,同时也在不断地自我建构相应的数学概念,而此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维护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游戏情境,维持幼儿与材料、与同伴互动的兴趣。
总之,师幼之间、幼幼之间这种交流合作式的互动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幼儿的思维和学习;这种学习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了解,发展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交流合作式的互动也使幼儿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处理分歧意见,学会了分享学习成果。
三、创设开放式的互动空间,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一)借助数学操作活动,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
皮亚杰认为,对儿童来说,逻辑数理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得到的;而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从自身内部构建的。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应创设开放式的互动空间,让幼儿在亲身感知、主动探索的操作过程中学习和构建数学知识,从而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比如:在中班幼儿学习分类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六形六色积木,启发幼儿观察、比较、发现各个图形的不同特征,多角度地概括这些图形的共同本质特征,然后自定相应的标准进行分类。这种训练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又比如:利用七巧板这种材料,让大班幼儿拼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时,教师要求幼儿用两块、三块甚至多块七巧板来拼合,同时,看谁想出来的方法多。幼儿在摆弄、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反复地观察、求异、再观察、再求异,促使幼儿改变原有的组合,进行新的尝试,以不断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而使思维更具独特性。
(二)借助各种有趣的数学智力游戏,提高思维的敏捷
数学智力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游戏可以借助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并通过情境式、语言式、操作式等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比如:在幼儿操作活动之前,为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串珠、图形等材料和孩子们玩桌面互动游戏――“猜多少”“什么不见了”“像什么”等等;在日常生活的间隙时间,如散步、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和孩子们玩“上下楼梯”“抱大树” “躲猫猫”“找小熊”“侦察兵”等体验式互动游戏。这些游戏看似简单,却很受孩子们的欢迎。还有语言式的互动游戏,例如对于4和5两个数字,可以从数的组成、数的加减、相邻数、应用题等多个角度引发幼儿思考,如“4和5比较,谁多谁少?”“4和几合起来是57”“5可以分成4和几?5去掉几等于47”“小红今年4岁,比小明大5岁,小明今年几岁?”等等。通过这样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动脑,使幼儿的思维活动一环紧扣一环,势必引起幼儿的连锁反应,争先恐后要求发言。这种方法对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很好的效果。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造潜能,但都隐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如果没有适当的条件,没有激发它变为现实的催化剂,它就不可能释放和表现出来。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提供给幼儿创造的时空,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同时,还要给幼儿添加释放潜能的“催化剂”,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包括情境创设、情感支持、平等交流等,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与愿望,让幼儿在尝试中学会建构、理解,甚至生产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