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教师课题研讨 篇一: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一个重要课题。创造力不仅是幼儿的天赋,也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发展起来的能力。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创造力的定义和特点。创造力是指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有创意的想法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思维的灵活性、想象力、观察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我们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环境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例如,在幼儿园的角落中设置各种不同的主题区域,如科学实验区、艺术创作区、建构区等,供幼儿自由选择。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思考和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环境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此外,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伙伴和引导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和发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小组活动,鼓励他们合作、分享和交流。通过合作和交流,幼儿可以相互启发,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创造性的任务和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让幼儿有机会展示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重对幼儿创造力的评估和引导。评估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如绘画作品、手工制作品等,来评估他们的创造力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幼儿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总之,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课题。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环境,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及教师的有效引导和评估,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将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教育的教师课题研讨 篇二: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幼儿的社交能力是幼儿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社交能力不仅对幼儿的发展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幼儿走向社会和适应社会的基础。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社交能力的定义和特点。社交能力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的技能和行为。它包括与他人合作、分享、沟通、解决冲突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其次,要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来促进他们的合作能力。例如,在幼儿园的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如一起做手工、一起解决问题等。通过合作学习,幼儿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分工合作等,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此外,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榜样和引导者,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模仿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引导幼儿学会用友好的语言与他人交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幼儿有机会模仿和练习社交技能。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重对幼儿社交能力的评估和引导。评估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社交能力水平,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等,来评估他们的社交能力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幼儿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
总之,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课题。通过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合作,以及教师的有效引导和评估,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这将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教育的教师课题研讨 篇三
关于幼儿教育的教师课题研讨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创造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关键,让教师在课题研讨中获得教育策略。那么,如何结合教育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最新的理论研究表明,“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且“教师的学习也和儿童的学习道理一样,不是靠外部的灌输,而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究、研究、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信息,从而建构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据此,我们依托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改善在职幼儿教师培训过程与方式的研究”,尝试进行了结合课题研究,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背景开展研讨的探索,并初步建构了一套让教师在研讨中获得教育策略的活动方式。
一、课题班教师间的研讨
课题班教师的研讨旨在引导教师从教育的细微环节入手,尝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策略。以往各班的三位教师基本是各自完成份内的教学工作,很少进行以教学实践活动为背景的交流与沟通。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求课题班的教师作为一个研讨的小集体,应及时就本班的教育活动目标及活动进行情况进行沟通和小结。面对教师一开始出现的畏难情绪,我们建议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学会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开始,尝试从分析问题做起。以下是小班课题班教师的研讨记录:
开学两周了,我们发现情绪已稳定下来的幼儿又出现了波动。为什么会出现反弹的现象呢?为尽快让幼儿的情绪稳定下来,我们三位教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受委托的教师频繁进入班级;孩子的家长趴窗看孩子;提前接孩子的家长进入班内;教师情绪浮躁,工作条理不清。问题的症结找到后,我们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2.借助幼儿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取的组织方式、投放的活动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是否适宜,并在反思中寻求更为适宜的教育策略。以下是实验班教师的教学笔记:
开学快四周了,孩子们逐渐喜欢上了区域游戏,园长之友《让教师在课题研讨中获得教育策略》。可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在游戏中以自我为中心,习惯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看得很紧,想得到的东西伸手就抢。经我们三位教师研讨,确立了本周活动主题“我的玩具大家玩”,以帮助孩子学会从别人那里借东西的技能。比如,在一次活动中,对一位舍不得带玩具、但又总是抢别人玩具的幼儿,我们采取了以下引导策略:制止抢的行为,并告诉他这样做是得不到玩具的;帮他支“招”,让他试着和对方协商;示范救,即我们有意当着他的面向别人借东西,教他学习借东西的技能。在我们的鼓励下,他终于从伙伴那里借到了自己想玩的玩具。第二天,这位小朋友还主动带玩具开始与别人交换着玩。我想,这些做法得益于我们相互间的研讨。
课题班教师间的研讨,能促使教师更关注幼儿的行为,并能针对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幼儿的绘画作业为何千篇一律?怎样引导孩子支搜集信息?怎样引导小班孩子学习观察?怎样教中班幼儿学画支搜集信息?怎样教中班幼儿学画正面人?等都成了课题班教师研讨的主题,并在研讨中逐步获得了教育教学的策略。
二、课题组教师间的研讨
课题组教师的研讨旨在站在教改的前沿,解决课题研究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过去研究课题的教师往往“埋头”研究,缺乏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十五”课题研究期间,我们要求课题组的教师加强研讨,并在研讨中充分体现实践性与互动性。实践性表现在研讨的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并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互动性则表现在研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具体的研讨主要包括:
1.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反馈到课题组,在集体研讨中寻求教育教学策略。
在围绕课题进行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预想方案在实施中常常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大多是课题研究中的突出问题。比如,在进行“互动墙饰”研究时,大班课题组首先就“主题如何确定”进行了研讨。大多数教师认为,大班原来关于恐龙的墙饰主题远离现实生活,建议换一个新的主题,并预想了“多彩的夏季”、“科学探索”、“环保”等主题。有位教师带着课题组的建议准备给原来关于恐龙的墙饰重新布置,结果孩子们的反应出乎教师的意料:他们不仅喜欢恐龙墙饰,而且对恐龙的关注程度及有关恐龙的'相
关知识远远超出教师的预测。该教师将了解的信息反馈到课题组后,课题组教师在研讨中形成了新的认识,即主题的确定应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关注孩子生活中的真实反应,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新主题。类似的研讨活动,使课题组教师能站在理论的高度,辩证地看待问题,在彼此质疑和交流的过程中拓展思路,在探入的思考和分析中,最终获得教育教学的策略,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就共性问题组织课题组教师讨论,让教师在集体反思中改变教育教学策略。
在课题研究中,作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应及时捕捉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引发教师的思考。比如,在课题进行的初期,由于组织者对教师强调了记录和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忙于记录孩子在活动中的信息,却忽略对孩子学习的有效引导。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孩子学习时老师记流水帐吗?”的研讨活动。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教师的反响。通过研讨、反思,大家一致认为: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因此,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是必要的,记录信息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关键是要考虑记录哪些信息才是有价值的。同时,在研讨中大家还相互交流了记录和收集信息的有关方法和技巧。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题研究的效益,我们还要求非课题班或课题组的教师结合课题研究的成果,学会分析自身的教育行为,内化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策略。比如,结合研究,我们为每个班的教师都设计并提供了“自然角评价参照标准”“集体教育活动评价参照标准”“气象角评价参照标准”“互动墙饰评价参照标准”等,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行为进行自评。教师的自评不仅使他们看到了成绩,增强了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将教师从一个狭小的世界带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发现自己的不足,为教师的主动发展注入活力。
结合课题进行的研讨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每位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突出了在研讨中教师的主体性,教师间的合作性、互动性及研讨活动的实效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教师的成长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性,我们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