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音乐教案 篇一
教案概述:
本教案针对小学音乐课程中的《牧童》这首曲目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本教案的引导,学生将了解《牧童》的背景故事、曲调特点,并学习演奏《牧童》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牧童》的背景故事和音乐特点;
2. 学习演奏《牧童》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10分钟)
1. 教师播放《牧童》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曲调和氛围;
2. 引导学生谈谈对牧童的印象和感受。
二、了解《牧童》(15分钟)
1. 教师简要介绍《牧童》的背景故事,如牧童放羊、草原风光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牧童》全曲,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变化和表现手法。
三、学习演奏技巧(25分钟)
1. 教师给学生示范演奏《牧童》的基本技巧,如指法、节奏等;
2. 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练习演奏,互相帮助和纠正;
3. 教师分组让学生进行小合奏,培养合作和团队意识。
四、表演和评价(1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小合奏表演,展示他们的演奏成果;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
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牧童》,可以尝试加入自己的创意和表现。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牧童》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会了基本的演奏技巧。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表演,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牧童》音乐教案 篇二
教案概述:
本教案是针对中学音乐课程中的《牧童》这首曲目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本教案的引导,学生将了解《牧童》的音乐结构和曲调特点,并学习分析《牧童》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教学目标:
1. 了解《牧童》的音乐结构和曲调特点;
2. 分析《牧童》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分析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10分钟)
1. 教师播放《牧童》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曲调和氛围;
2. 引导学生谈谈对牧童的印象和感受。
二、了解《牧童》(15分钟)
1. 教师简要介绍《牧童》的音乐结构和曲调特点,如主题的变化和重复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牧童》全曲,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分析表现手法(25分钟)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牧童》中的表现手法,如音色的变化、节奏的运用等;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情感表达和创作(15分钟)
1. 学生根据对《牧童》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人情感表达,如写下自己的感受或创作小段音乐;
2.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讨论其中的情感表达和创意。
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
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牧童》,可以尝试分析其他类似曲目的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牧童》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会了分析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方法。同时,通过情感表达和创作,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牧童》音乐教案 篇三
设计意图: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让大班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从而了解这种音乐结构的特点,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
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2、难点:教幼儿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师:“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则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xxx的节奏型,幼儿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xx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师:“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向幼儿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幼儿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活动反思:
《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曲。它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全曲共分三个乐段。第乐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二乐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递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风格的五声调式特点。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据《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编而成。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一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音乐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做律动进教室(第一段音乐学生做律动,第二段音乐学生加上奥尔夫的节奏乐器拍击)。
二、复习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来到了教室,春天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礼物,大自然它那风情万种、绚丽多彩的景色你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最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景色?
生1:我最喜欢碧波万顷的大海……
生2:我喜欢清晨的蓬勃红日……
生3:我喜欢美丽的黄昏……
师:假如你现在身临其境,你最想做什么?
生1:我很想拿起画笔,把美丽的黄昏画出来。
师:你的想法太浪漫了。
生2:我很喜欢田野的景色,因为它的绿、它的黄、它的静……
师:田野是这么美,让我们一起奔向田野吧!
学生随伴奏演唱《田野在召唤》(在演唱中,学生加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喜欢的动作)。
师:你们美妙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唱好吗?
生:好!鼓掌……
师生一起再次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在奔向田野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时教师将一幅牧童骑在牛背吹笛子的图画贴在黑板上)
生:在奔向田野时,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景色。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杜牧写的一首古诗《清明》。
师:你能背诵一下吗?
生:能(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生:老师,我还想到了袁枚的《所见》 。
师:你真聪明,你能为我们再背诵一下《所见》吗? (学生朗诵,其余同学会背诵的可以同时背诵)
师:你背诵的真有感情,能不能简单地为大家讲解一下诗意?
生:能(学生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三、学习歌曲《牧童》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教师用有感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习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习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2、学习歌曲旋律。
师:首先来学习高声部的旋律(教师指导学生唱高声部的旋律,特别提示要唱准1 3 2 及1—[插高音1]音高)。
学习低声部。
师:高声部的旋律你们已经学会了,再来学习低声部的旋律。首先,找一找在低声部中出现了什么音乐知识?
生1:我看到了一个小#字。
生2:我知道它叫升记号(老师表扬他说的正确)。
师: 那么,你知道它写在音符的前面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讲解)
教师在琴上范奏fa与#fa音高,让学生区别。
听琴唱一唱低声部旋律,随时纠正不准的音符。
把《牧童》的旋律完整地唱一次,重点提示难点乐句。
3、学习歌词。
师:旋律我们已经唱得不错了,现在我们来唱唱歌词,为了你们更好地学习,让我们一起再听一次录音范唱。
(1)随音乐伴奏完整地唱高声部歌词。
(2)唱准低声部歌词。
(3)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完整地唱《牧童》。
4、分组合作。
师:大家一起唱得很精彩,我想听听你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演唱,怎么样?
学生自组小组练习,并随老师伴奏演唱。
评价:对于小组的演唱,学生进行评价,老师小结。
师:最后,一起再完整唱一次《牧童》,用你们的歌声把牧童快乐的生活表现出来。
四、了解与牧童有关的歌曲
师:你们在感受斯洛伐克牧童的生活后,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两首歌唱牧童的歌曲,第一首是《牧童之歌》,老师唱给你们听(歌词: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骑着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唱上一支歌呀,心花开放)。
第二首是《小牧笛》(歌词:小牧笛,吹吹歌,哥哥放羊我放鹅,他把羊群赶上山呀,我把鹅群赶下河,两支歌儿一样美哟,伴着白云飘飘落哟)。
生:老师,这两首歌这么好听,我也想学。
师:想学的不止你一人吧,老师一定教给你们。
五、了解钢琴曲《牧童短笛》
师: 现在,老师请你们欣赏一首钢琴曲《牧童短笛》,它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作品。
学生听赏《牧童短笛》。
师:今天我们对乐曲只作了一次浏览,下次课将完整、仔细地听赏。老师今天给你们留一个作业,回去查找贺绿汀的资料,包括他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及生平,下一课将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最后,学生们伴随着《牧童短笛》的音乐走出教室。
《牧童》音乐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二声部合唱,并能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节奏。
2、培养学生三度音程的二声部演唱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牧童生活的歌曲,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民歌,名字叫《牧童》。
二、歌曲学习
1、欣赏《牧童》动画,说说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2、仔细聆听歌曲《牧童》音频,同学们听到歌中唱了什么?是用什么形式来演唱的? 学生回答:听到小牧童在吹笛子、放牛、放羊;歌曲采用合唱形式??
三、学唱歌曲高声部
1、教师弹奏高声部旋律。(高声部旋律谱例)
教师指导:完整弹奏第一段旋律,让学生加深对第一乐段歌曲旋律的记忆。
2、请学生单独演唱出自己记忆的乐句。
3、学生分句学唱旋律。
教师指导: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的音准外,还要指导切分节奏的准确,让学生把切分节奏唱得活泼、跳跃。第三句连续的切分节奏要让学生唱得有推动感。最后一个乐句旋律下行,声音的位置不要落下来,时刻保持高位置。
4、学习第一段歌词。
(1)学生自己熟悉歌词。
(2)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指导:学生轻快、有弹性地读歌词。
(3)跟琴演唱歌词。教师指导:用慢速演唱,声音要整齐、统一。
四、 学唱歌曲低声部
1、教师弹奏低声部旋律。(低声部旋律谱例)
提问:听辨哪个乐句和高声部旋律不一样?标在谱例上。
2、教师用琴带着学生练习第二、三乐句的旋律。 教师指导:重点指导第二乐句中出现的“”。多让学生练唱几遍这三个音。
3、完整演唱低声部旋律。
4、练唱低声部歌词。教师指导:指导学生把低声部旋律练熟。
五、二声部合唱
1、三度音程练习。
(1)教师指导:老师弹奏一个音,学生向上唱一个三度音程,对演唱的音准进行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慢速的两声部演唱,注意三度音程的和谐。
(3)按照书上的节奏演唱第三乐句的旋律。
2、合唱练习。
(1)教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
(2)教师演唱低声部,学生演唱高声部。
(3)两声部合唱。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低声部学生慢速演唱一遍,第二遍演唱时高声部轻声进入进行演唱。如果学生演唱歌词有困难可以让两个声部演唱歌谱进行练习。纠正学生的音准,要求二声部声音准确、和谐。提示学生演唱时注意聆听,在唱自己声部的同时不受另一声部干扰。音色保持统一,声部间平衡、和谐。在学生能够唱准二声部并保持和谐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活泼欢快、轻松的情绪。
(4)在钢琴的伴奏下多次练唱。
(5)练习结束句。
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单独练习歌曲最后的三个音,练习两声部和谐,最后一个音唱一拍,所有同学要唱整齐。
六、完整演唱歌曲(《牧童》歌曲学习)
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二声部演唱。
七、分组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
学生讨论,分组汇报。
教师指导:
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是领唱、合唱、二重唱等。还可以用不同的速度演唱,用打击乐器伴奏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
八、课堂小结
草地上的牧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欢乐的牧童,希望你们能够利用课余的时间多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牧童》音乐教案 篇六
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赏析-阅读-学唱-交流-表现等环节,从感知入手,理解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逐渐升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会欣赏、善交流、能创造的艺术能力。本课拟采用多科切入、横向渗透的形式,充分发挥艺术教师自身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使其更具人文性。
程序:
一、激趣
1、教师自我介绍。
2、为大家表演节目:老师唱一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3、对学生提出要求聆听音乐感受词曲之美交流感受初步感知主题(这一环节目的是活跃气氛)。
二、揭示课题
1、出示画面:李可染的《牧牛图》
2、教师弹奏三段音乐要求学生为画面选择合适的音乐片断并说出依据
3、过渡到主题《牧童短笛》看画面听音乐说主题
三、展开课题
1、钢琴曲《牧童短笛》旋律、曲式赏析。
2、介绍贺绿汀生平,引入人文化话题交流对钢琴曲的感受,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与因素的关系。
四、交流与技能表现
1、引导学生自行赏析李可染的《牧牛图》组画,挖掘作品内蕴,提升学生的情感。
交流:
1)画了什么?
2)你有些什么感受?
3)哪些字最能体现题意?
2、学生朗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段,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读散文,感悟艺术作品的魅力
3、引导学生
1)利用已有的材料运用自己擅长的艺术手法尝试创作一与主题有关的作品
2)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配曲。
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分组完成练习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认真分析突破尝试创作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本课主题的理解)
五、评价师生互动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或表演并进行评价
六、小结课题适当延伸
1、小结课题
2、适当进行延伸以深化课题的人文性
(通过小结进一步感悟课题的人文性。)
七、教学后记这是一节公开课,借班上课往往师生比较隔膜,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在开始时设计了一个环节,老师为大家表演节目,这样学生很快与老师熟悉起来。课堂配合也比较理想。这一节课老实说我们准备得并不是很充分,课前也未与学生接触,我们的目的是想让各位老师听一节原汁原味的艺术课,不带表演成分,因此我们一直和学生保持着一种神秘感。而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则动了一番脑筋。几易其稿,直至上课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调整课件,上课那天早上我们还加了两个环节:让同学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断。最后让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在座的听课老师,让听课的老师参与课堂评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
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我们基本达成了预设的目标,学生虽未提前铺垫,但配合还是比较到位的,显示了一定的艺术能力。当然,由于我们准备得不够充分,因此在时间的把握上,课堂节奏的调整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结题部分也显得冗长。再有,就是本节课的人文性的体现也略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