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优质教案 篇一
标题:用《扬州慢》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导语:《扬州慢》是一首描写扬州人生活态度的诗歌,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学习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本优质教案将重点围绕诗歌的情感表达展开,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扬州人的生活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扬州慢》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掌握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情感表达。
3. 理解扬州人的生活态度,并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
4.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和品味《扬州慢》的情感表达。
2. 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 向学生介绍《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屈原。
(2) 提问:你们对扬州的印象是什么?你们喜欢快节奏的生活还是慢节奏的生活?为什么?
2. 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
(1)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阅读《扬州慢》,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作者用慢慢两个字重复表达?如何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
3. 感悟扬州人的生活态度。
(1)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素材,了解扬州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2) 学生小组合作,总结扬州人的生活态度有哪些?这些生活态度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4. 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
(1) 学生个人思考,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5.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有关扬州的文学作品,了解更多有关扬州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内涵。
(2)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创作文章、绘画或其他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扬州慢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其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2. 评价学生对扬州人生活态度的总结和反思。
3. 评价学生拓展活动的创意和成果。
五、教学延伸
1. 继续探究扬州人的生活态度,比较扬州慢和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优劣,引导学生思考快节奏生活带来的问题和影响。
2. 进一步了解屈原和他的其他作品,探究他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扬州慢》优质教案 篇二
标题:用《扬州慢》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导语:《扬州慢》是一首描写扬州人生活态度的诗歌,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本优质教案将重点围绕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展开,通过模仿和创作,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扬州慢》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学习运用意象和表达技巧写作。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帮助学生运用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 向学生介绍《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屈原。
(2) 提问:你们读过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吗?你们喜欢怎样的写作风格?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阅读《扬州慢》,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有哪些?这些意象和技巧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3. 模仿创作。
(1) 学生个人或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题材,模仿《扬州慢》的写作风格,运用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并提出改进建议。
4. 自由创作。
(1) 学生自由选择题材,运用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并提出改进建议。
5. 拓展活动。
(1) 学生阅读其他优秀的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或散文,分析其中使用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学生继续创作,尝试运用新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其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 评价学生的模仿和创作作品,包括意象的运用、表达技巧的运用和内容的丰富度。
五、教学延伸
1. 继续学习其他优秀的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或散文,拓宽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视野。
2. 引导学生运用意象和表达技巧写作其他类型的作品,如叙事、议论、说明等。
《扬州慢》优质教案 篇三
《扬州慢》优质教案
扬州慢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以下是cnfla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扬州慢》教案,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一起来欣赏扬州美好风光以及杜牧的诗词。
PPT展示扬州风光。
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二、 解题、作者、背景介绍。
1、姜夔简介及题解。见文章注释12
2、背景: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诵读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三、 整体鉴赏
一)、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分析鉴赏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明确:“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
”,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胡马窥江去后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三)、自由鉴赏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运用了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总结全文
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