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选3篇)

时间:2012-06-06 09:23: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 篇一

标题:《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设计与反思

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古代文人的书信文体,通过学习《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了解文人雅士的情怀和风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代文人的书信文体,学习如何写一封感谢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怀和风采。

教学重点:

1. 了解古代文人的书信文体;

2. 学习如何写一封感谢信。

教学难点:

1. 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怀和风采;

2. 运用所学知识写一封感谢信。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书信文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阅读课文

组织学生集体阅读《答谢中书书》,并进行语音语调的模仿和朗读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Step 3:理解课文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等要点。

Step 4:解读语言

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分析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Step 5:写作练习

分组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封感谢信给自己的老师、父母或朋友,体现古代文人的情怀和风采。

Step 6:展示与分享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互相欣赏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Step 7: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阅读《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书信文体,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导入新课、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解读语言、写作练习等,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和表达。他们通过朗读课文、讨论课文、写作练习等,不仅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还培养了感恩之心,了解了古代文人的情怀和风采。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古代文人的情怀和风采有较大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有些学生写作能力较弱,不知道如何写一封感谢信。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个别辅导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较高。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个别差异的处理,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 篇三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

  导语:为了让学生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难点:

  1、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美诗文,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解 题:

  谁来解释题目《答谢中书书》?

  明确:答,回;谢中书,即谢徵(掌朝廷机密文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这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过渡语:

  这封回信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精彩的山水诗,走进这富有诗意的画境中,让我们与作者共同欣赏这奇山异水吧!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思考:你们用什么感情读课文?

  明确:可用“赞美”“愉悦”“自豪”等感情来读课文。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如有质疑,或新的发现提出来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分析提示: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六、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七、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八、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特点,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吧!教师出示图片提示。

  九、结束语: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山水本是无情物,因古代文人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的交流对话,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热爱大自然,描绘大自然,让我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吧!

  十、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

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十一、板书设计: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