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语文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土地的誓言》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动机;
2.理解《土地的誓言》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土地的誓言》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土地的誓言》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准备
1.复印《土地的誓言》的课文;
2.准备朗读材料和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土地的誓言》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15分钟)
让学生朗读《土地的誓言》,并回答以下问题:
a.《土地的誓言》的主题是什么?
b.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和承诺?
c.你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什么?
3.朗读与讨论(20分钟)
学生分组朗读《土地的誓言》,并讨论以下问题:
a.你对土地的理解是什么?
b.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情感和承诺?
c.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些共鸣吗?
4.个人思考(10分钟)
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对土地的誓言,可以是对家乡土地的承诺,也可以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承诺。
5.展示和分享(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土地誓言,并与同学分享。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土地的誓言》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了朗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七、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土地誓言写成文章,可以加入一些描写和感受。
土地的誓言语文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土地的誓言》,了解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思考;
2.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土地的誓言》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土地的誓言》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
1.复印《土地的誓言》的课文;
2.准备讨论问题和写作指导。
五、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土地的誓言》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15分钟)
让学生朗读《土地的誓言》,并回答以下问题:
a.《土地的誓言》的主题是什么?
b.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和承诺?
c.你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什么?
3.课堂讨论(2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a.你对土地的理解是什么?你认为土地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b.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情感和承诺?
c.你认为如何保护土地和环境?
4.写作指导(10分钟)
教师给学生提供写作指导,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一篇关于土地的文章。
5.写作(15分钟)
学生根据指导写作自己的土地文章。
六、展示和分享(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土地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土地的誓言》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了思辨和表达能力,同时提升了想象和创作能力。
八、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土地文章写成完整的作文,并准备分享给全班同学。
土地的誓言语文教案 篇三
土地的誓言语文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方式: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再来欣赏一组图片:
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订正字音:端木蕻良炽痛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嗥鸣山涧斑斓碾丰饶污秽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
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要求:
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句。
五、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的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六、问题讨论: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小组讨论: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七、归纳主旨: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八:欣赏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九: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