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和掌握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中的生字词。
2. 能够理解并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
3. 能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冒险历程。
4. 能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能够理解并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
2. 能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冒险历程。
【教学准备】
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幻灯片、图片、实物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解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二、学习新课
1. 呈现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内容和图片,引导学生跟读课文。
2.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拼音和意思的讲解。
3. 分角色扮演小蝌蚪、鱼儿、青蛙妈妈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和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4. 引导学生讨论小蝌蚪找妈妈的冒险历程,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感受小蝌蚪的心情和经历。
三、拓展延伸
1. 通过观察真实的蝌蚪和青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描写。
2. 带领学生观察环境中的昆虫和小动物,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描述他们的外貌和生活习性。
四、课堂小结
1. 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回忆小蝌蚪找妈妈的冒险历程。
2. 总结课文中的生字词。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小蝌蚪找妈妈》的阅读理解题,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写作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观察和描写真实的蝌蚪和青蛙,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冒险历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并复述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基本内容。
2. 能够通过绘画和创作,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能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小蝌蚪找妈妈的冒险历程。
【教学重点】
1. 能够理解并复述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基本内容。
2. 能够通过绘画和创作,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
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绘画纸、彩色笔、实物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解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2.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
1. 呈现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内容和图片,引导学生跟读课文。
2. 分角色扮演小蝌蚪、鱼儿、青蛙妈妈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和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小蝌蚪和青蛙妈妈。
三、拓展延伸
1. 通过观察真实的蝌蚪和青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描写。
2. 带领学生观察环境中的昆虫和小动物,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描述他们的外貌和生活习性。
四、课堂小结
1. 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回忆小蝌蚪找妈妈的冒险历程。
2. 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小蝌蚪找妈妈》的阅读理解题,并要求学生继续完成绘画作品,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绘画和创作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蝌蚪找妈妈的冒险历程,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投入。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案 篇三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简析】
“我的发现”抓住了这组课文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交流: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阅读对联能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节奏美,体验句子的对称美。
“趣味语文”安排了两项有趣的语文活动。第一项活动是结合对联的内容,辨析“好”字的读法,将对联的意思表达正确
。第二项趣味活动是读回文句。【教学目标】
1.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2.积累对联。通过诵读诗句懂得大概的意思,想象画面,积累诗句。
3.能独立进行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
积累对联。
【教学难点】
1.学会边读课文边想画面的学习方法。
2.学会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2.读一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启发学生:他们在对话中谈的是什么内容?
3.说说自己的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教师另外提供一篇文章,让学生读读,说说读后头脑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二、日积月累
1.学生熟读
(1)自己读一读“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2)指名读,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每一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①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②引导学生发现对联中上下联的对偶关系。如:单个字相对,雾—天,锁—连;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对应,绿水—青山,皱面—白头;还有叠词的对应,处处—时时。)
2.读读背背
(1)赛读
(2)背诵诗句。
3.扩展
(1)师:本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第一、三副对联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的特点。
(2)选几则对联,让学生试着填字。
如:风吹杨柳千门绿, 润 万树 。(雨、桃花、红)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植树造林绿大地, 。(栽花种草美人间)
(1)相关链接
第一副对联出自福建厦门鼓浪屿,是一副典型的回文联。回文联是楹联中的特殊手法,其特点是既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这副对联正读、倒读字序不变,且有对称美。
第二副对联出自浙江宁波天童寺,对联的字面意思是说:绿水本来有何忧愁,只因风一吹,才愁眉苦脸;青山怎么会老,但是雪一下,愁啊愁,愁白了头。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人看来却是含意万千,用拟人手法写景,手法独特,别具一格。
第三副对联出自浙江杭州西湖,是叠字联,也是回文联。联句立意新颖,用字恰切,放在西湖这一特定的景观中,非常贴切、自然。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人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第四副对联是清朝学者俞樾做的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联,用叠字的形式,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丁冬、高下”做了特殊处理,景深语绝,读来余味无穷。
三、作业布置
背诵并抄写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