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小牧民一》教案【精彩3篇】

时间:2012-01-04 07:11: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大班音乐《小牧民一》教案 篇一

标题:培养大班幼儿音乐兴趣的《小牧民一》教案

引言:

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以及社交交往能力。本教案以大班幼儿为对象,以经典儿歌《小牧民一》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活动的方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促进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儿歌《小牧民一》的歌词和曲调。

2.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3. 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

1. 儿歌《小牧民一》的音频或CD。

2. 清晰的歌词卡片。

3. 模拟小牧民的帽子和牧羊棒。

4. 小动物面具和动物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活动

- 老师向幼儿们介绍儿歌《小牧民一》,让他们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故事。

- 播放《小牧民一》的音频或CD,引导幼儿们跟随音乐的节奏拍手或摇摆身体。

2. 学唱儿歌

- 准备清晰的歌词卡片,让幼儿们看着歌词一起学唱。

- 老师带领幼儿们分段学唱,重复多次以确保他们掌握歌曲。

3. 动作配合

- 老师向幼儿们展示小牧民的动作,例如挥舞牧羊棒、走路等。

- 幼儿们模仿小牧民的动作,与歌曲配合起来。

4. 角色扮演

- 分发小动物面具和动物的图片给幼儿们,让他们扮演小牧民的小伙伴,一起跟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 老师可以扮演小牧民的角色,带领幼儿们一起唱歌、跳舞和做动作。

5. 创设情境

-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小草原的情境,用绿色的毯子铺设地面,摆放一些玩具动物。

- 老师带领幼儿们在小草原上跳跃、奔跑,模拟牧民的场景。

6. 结束活动

- 老师与幼儿们一起回顾整个活动过程,询问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

- 最后播放一遍《小牧民一》的音频或CD,让幼儿们跟着音乐一起唱歌和做动作。

四、教学评估:

通过观察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音乐的反应以及动作的协调性来评估教学效果。可以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对音乐的理解程度。

结语: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幼儿们能够在欢乐的音乐中学唱儿歌《小牧民一》,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艺术欣赏能力。同时,通过模拟小牧民的动作和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样的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还能够为他们今后更深入地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班音乐《小牧民一》教案 篇三

大班音乐《小牧民(一)》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歌曲。掌握歌曲旋律。

  2、通过欣赏歌曲,感受乐曲旋律及其欢乐活泼的性质,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3、努力保持自己声部的节奏。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

  1、欣赏歌曲小牧民。

  2、打击乐器:铃鼓、串铃等。

  活动过程:

  1、重复欣赏歌曲:小牧民

  

2、学习掌握//节奏型

  (1)听老师用铃鼓拍出//节奏型,说出是谁来了,怎么来的。(一位小牧民骑着马由远而近地跑来了。)

  (2)将自己听到的马蹄声拍出来。

  (3)随音乐拍马蹄声节奏

  (4)用嘴模仿马蹄声哒哒/哒哒/

  3、教师在哟额拍//节奏中唱小牧民歌曲。

  4、探索个小节月其他旋律节奏的不同。

  (1)体会小牧民来到一望无际的草原,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样表示。(如高声喊啊等)

  (2)用欢呼声表示小牧民激动的心情。

  (3)用动作表示小牧民激动的心情,教师斑竹幼儿归纳出节奏型。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非常动听的曲子,讲述的.是小牧民在大草原上骑马飞奔、高声欢呼的情景。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动脑,气氛活跃。对于音乐情绪的把握,音乐节奏的把握,孩子们有着较强的理解能力。不仅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还给予了孩子一个创造的机会,教育中提倡的不正是要多给孩子一些创造的机会吗?

  小百科:牧民,指放牧牲畜并以此为生的人。

大班音乐《小牧民一》教案【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