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案 篇一
开国大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件重要的事件,对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因此,通过开国大典教案的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
2. 探讨开国大典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1.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
2. 开国大典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深入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开国大典的场景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老师向学生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基本认识;
3. 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开国大典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 分享: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总结:通过教师的总结,对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括,强化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
6. 拓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扩大他们对开国大典的了解。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表现;
2. 学生对开国大典的理解和认识。
开国大典教案 篇二
开国大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场盛大的庆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通过开国大典的教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和伟大,培养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自豪感。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庆典活动;
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1.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庆典活动。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深入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庆典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老师向学生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3. 分析: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庆典活动;
4. 展示: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5. 总结:通过教师的总结,对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进行概括,强化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
6. 拓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扩大他们对开国大典的了解。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开国大典的理解和认识。
开国大典教案 篇三
一、读拼音,写词语。
diànniǔ dànshēng gǔwǔ wěiyuán zhānyǎng diǎnlǐ
( )( )( )( )( )( )
二、辨字组词。
秦( ) 檐( ) 融( ) 协( )
泰( ) 瞻( ) 隔( ) 胁( )
三、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旗帜飘浮( ) 翻天复地( ) 拖帽肃立( ) 忘加评论( )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坚强—( ) 光明—( ) 开始—( )
欢喜—( ) 高潮—( ) 汇集—( )
五、判断正误。
1、用部首查字法查“未”,既可查“一”部,又可查“木”部。( )
2、“诞”字的第七画是廴。( )
3、“完”是“皖”的同音字,都读“wán”( )
六、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1、共同商量,以求取得一致意见。( )
2、恭敬地看。( )
3、比喻力量强,声势大。( )
4、庄严而恭敬地站立。( )
5、郑重举行的仪式。( )
七、比较下列加点词与括号里的词有什么不同。
1、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热烈)的掌声。
2、群众的声音盖过了(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八、根据课文内容给一步到位句子排序。
①毛主席挥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国旗。
②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③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④群众游行。
⑤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受检阅。
⑦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确的顺序是:
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年 月 日,在 举行开国大典,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诞生,至今已有 周年。
2、毛主席亲自挥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长,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
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使 。
4、这篇课文是按照 顺序叙述的。
十、阅读短文,完成文后1~4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 )着红旗,有的( )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语。
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用“”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理解重点句子,选择正确答案。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A.“直奔”可以换成“走向”,都说明大家很急。
B.“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的心情。
天安门广场成了人的海洋。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形容人很多。
B.这句话是说天安门广场成了海洋,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开国大典》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开国大典教案 篇四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时,我们依据课文的叙述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乐曲激趣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
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那么,新中国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讨论,释疑解难
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
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四、探究领悟,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探究的问题,如:
⑴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⑵ 如果把流去的流字换成走字,表达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⑶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 你读了这句话,内心充满着怎样的激情。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究,领悟新中国的成立的确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总结探究的方法。
4、在课文中找出还需探究的句子,继续探究。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试一试,自己能找到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读一读,看一看吗?如果找到并读了,把篇名记下来。
2、写一写,依照课文的写法,记叙你喜欢的一个场面。
【设计特点】
本案例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现代教育传媒技术等手段,通过设疑、讨论、探究、释疑等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导学过程中,抓住课文重点,紧扣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自读自悟、升华情感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三维目标。
开国大典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的几个生活细节,了解一代伟人朴实平凡的品格。
2.结合剧情展开合理想像。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毛泽东的朴实平凡的品格。
2.难点:描写人物言行对人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想:
观看影片《开国大典》再对课文作简要分析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片
二、课文研读
1、剧中写了毛泽东的几个小故事?
讨论并归纳:主要写了四个小故事:
(1)观赏北平夜景
(2)吃羊肉泡馍
(3)会见程潜用湖南老乡
(4)与儿子交谈
2、从每一个故事中可以乍出生活中的毛泽东有哪些特点
讨论并归纳:建国初期,北平一片安居乐业的和平景象,主席要求司机慢点走,想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羊肉泡馍馆里人们轻松的风趣谈话深深吸引了他,令他忍俊不禁、这些都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反对标语表现了他反对个人崇拜、在圆明园的沉思,感到自己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在与程潜的交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风度,不计前嫌、在对待自己的湖南老乡问题上,他热情招待,但决不迁就他们的要求、在与儿子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感情,但对儿子要求严格,不搞特殊化。
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他站得高,看得远、他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跳出同期率的支配,他要找出一条新路,那就是民主、
3、剧中的“九叔”非常有特点。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写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他是一个纯朴又带有封建思想的农民形像。他以毛泽东为骄傲。但又带有狭隘的小农思想。
4、剧中写毛泽东在圆明园像在思索什么,你认为他在想什么。
提示:可能回想中国的百年耻辱,想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从此站起来了,历史将不会再重演,想到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
三、作业
开国大典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盛况,体会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演示《》情景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边看。
2.交流初步感受。
二、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
三、初读课文
1.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
2.说说课文重点写了的哪几个场面?(开会、阅兵、游行、宣布开国、升旗鸣炮、宣读公告)
3.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4.在组内讨论。
四、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片,体会人们听到主席的话后的激动心情和当家做主的自豪感)
2.“升”和“姑”(也说明了人们自豪、激动)
在品读了重点词句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品读描绘阅兵盛况的句子,要读出阅兵队伍的整齐、威武、雄伟、及群众情绪的热烈。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识记生字
2.交流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3.组词练习:
协()檐()钮()泽()宣()
胁()瞻()扭()择()喧()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总结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的盛况。作者先介绍了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然后介绍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的情况。接着介绍了进行的情况,最后介绍了典礼后的情况,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伟大的历史意义。更增添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四、写课文梗概
1.在小组内练习说说。
2.每组选一位代表在全班说说。
3.动笔写一写。
附:板书设计
4.教案点评:
课上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1、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的资料;
2、学生边读边勾画边思考,将自学体会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收听录音,观看资料片录像和情景朗读,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些方法和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盛况,
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同时,通过初读课文和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探究活动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编写“我爱中国”为主题的语文报。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