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彩6篇)

时间:2016-04-08 04:36: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一

标题: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导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教育场所。本篇将从历史背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异同,探讨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历史背景

百草园起源于古代的草木实验园,是一个以观察、研究植物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场所。百草园以其独特的教育方法,培养了许多杰出的草木学家和草药专家,对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味书屋则是明清时期的一个私人图书馆,以收藏、研究和传承古代文献为主要目的。三味书屋注重对古代文化经典的解读和研究,为后来的文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学术交流平台。

二、教育内容

百草园注重对植物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学生在百草园中学习植物的分类、生长规律、药用价值等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植物的种植、养护和采集技巧。百草园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有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味书屋主要以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解读为教育内容。学生在三味书屋中学习古代文献的鉴赏、研究和解读技巧,培养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三味书屋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育方法

百草园的教育方法以实践为主,通过观察、实验和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百草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理论。

三味书屋的教育方法以阅读和研究为主,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三味书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观点,并通过学术交流和辩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教育场所。百草园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传承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三味书屋通过阅读和研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两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共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二

标题: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化

导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两个代表性场所。本篇将从现代转化的角度,探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如何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一、教育内容的创新

百草园在传统的植物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内容。学生不仅学习传统的植物分类和药用知识,还学习植物的基因工程、生态保护等现代科学知识。百草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三味书屋在传统的古代文献研究基础上,加入了现代文化和艺术的内容。学生不仅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解读和研究,还学习现代文学、艺术和哲学等相关知识。三味书屋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文化体验和创作实践,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融合。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

百草园在传统的实践教育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学生不仅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还利用数字化技术和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实践教学和远程交流。百草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味书屋在传统的阅读研究基础上,加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学生不仅通过传统的阅读和讨论,还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文献研究和学术交流。三味书屋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和分享知识,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两个重要场所。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通过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百草园注重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的培养,三味书屋注重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两者共同为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析、讨论,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写景时抓住景物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鲁迅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1—8段: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

  9—24段: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你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鲁迅为什么说百草园是他的乐园?

  从优美的景物(乐景)、美女蛇故事(乐闻)和雪地里捕鸟(乐事)三方面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延伸

  (1)利用多媒体展示百草园的图片

  (2)齐读第二段,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思考:这一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色彩——()的菜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的桑葚

  形态——()的黄蜂()的叫天子

  声音——蚰蛉在这里()蟋蟀在这里()鸣蝉在树叶里()

  (3)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3。思考: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

  4。阅读第七自然段,找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并探讨这一连串的动词在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扫开。。。,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而生动地记叙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以此表现百草园确实是“我”的乐园。

  (七)作业

  预习文章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对比百草园带给作者的“快乐”,思考三味书屋的生活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全国各地QQ交流群(点击进入加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鲁迅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

  1、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在播放歌曲时,老师在一旁解说: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9月18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二、巩固基础知识

  1.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确凿

  人声鼎沸轻捷

  鉴赏倜傥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题解: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a)“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b)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为何,哪一段又是过渡段,请探讨

  明确:(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段)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段)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2.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百草园:

  [1]有趣的动植物

  [2]神奇的传说

  [3]雪地捕鸟三味书屋: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六、布置作业,学生活动

  1、阅读1—8段,以“一个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2、阅读10—24段,以“的读书经历”说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感悟探讨:

  研读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1—8自然段

  指导与思考:

  ①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②勾划出景色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段落

  ③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2.根据上面的“指导与思考”分析第一部分

  ①明确:写“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②勾划出景色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段落

  3.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②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③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

  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找出色、形、声、味及春、夏、秋景的词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④提问: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⑤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⑥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排比句: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合作探究,蛇的故事(突出这节的难点问题)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5.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这两段写了什么?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提问: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提问: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二、小结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三、作业

  1.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2.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五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知识目标

  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重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重点)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我们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9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10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显示了文章的内容和层次。解答此题,可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入手。

  ‖教学提示‖

  给文章划分层次,要注意找过渡段。

  目标导学二:体会“百草园”之乐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 有什么作用?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学法指导‖

  景物描写顺序有三种:(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2) 按方位顺序写。方位包括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3)按景物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仿写句子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得歌唱,麻雀在喳喳的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 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教学提示‖

  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板书设计

  赏美好景物

  听神奇传说

  百草园“乐园”

  热爱自然、追求自由

  捕雪地之鸟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重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本文的主旨。(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有趣的百草园,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三味书屋”

  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对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但鲁迅并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

  目标导学二: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教学提示‖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目标导学三:体验与反思,畅谈童年之乐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在全班交流)

  三、板书设计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认识规律:先整体后局部。也注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

  不足之处: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

  2、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3、描写景物的方法: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即找出所要描绘的景物独特而又细微的地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

  景物描写的作用:对景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实际上多是为了寄托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4、记叙的顺序:学习一篇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可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分明,有头有尾。倒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这样的顺序可以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插叙是在记叙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5、对比:是将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从而突出优劣正误。

  6、认识鲁迅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

  1、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与学互动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在播放歌曲时,老师在一旁解说: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9月18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板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朝”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指晚上,这里指老年。原来的意思是早晨开的花到晚上凋谢了去拾,这里指老年回忆童年的事。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其中前文篇是鲁迅在北京期间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期间写的。《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自读感知。

  1、散文属于记叙文体,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2、解题:何谓“三味”?

  宋代李淑《邯郸书目》有“书三味”的说法:“诗书,味之太羹(gēng),读史为折俎(zǔ),读子为醯(xī)醢(hǎi)。”

  意思是:读《诗经》《尚书》等经书如吃未加作料的原肉汁;读史书如吃大块的肉;读诸子百家的书如吃调好味道的肉酱。

  三味书屋柱上有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证此说。

  3、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桑椹shèn皂荚树jiá油蛉líng蟋蟀xīshuài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豁huō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觅食mì竹筛shāi传授shòu书塾shú渊博yuān蟋蟀shuài宿儒rú蝉蜕chántuì窦dòu厥士jué秕谷bǐ金叵罗pǒ盔甲kuī绣像xiù锡箔xībó

  倜傥tìtǎng洒脱,不拘束。拗(ǎo):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确凿(záo):确实。菜畦(qí):菜地。轻捷(jié):轻快。

  臃肿(yōng)(zhǒng):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相宜:适宜。方正:正派。博学:学问丰富。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人迹罕至(hǎn):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敛(liǎn)收拢。

  人声鼎沸(dǐng):形容人声喧闹。沸,水开。系(jì)打结。消释:溶解。

  长吟:长声鸣叫。机关:这里是秘密的意思。无从:没有办法。

  4、结合语境理解上面字词的含义,根据你的理解至少用上上面的四个词语说一段话。

  四、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a)“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b)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第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第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第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第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第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第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第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第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3、结合全文内容,简述题目所包含的变化。

  时间:从______童年____到_______少年_______。

  空间:从______家____到_______三味书屋_______。

  生活内容:从_____玩_____到________读书_______。

  五、布置作业,学生活动。

  1、阅读1—8段,以“一个xx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2、阅读10—24段,以“的读书经历”说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与学互动步骤: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对鲁迅的这篇散文做了整体把握,我们在上节课布置了两个作业题,下面我们来探讨第一题,请大家踊跃参与。

  明确: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讨:

  1、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怎样理解这一句子?

  “似乎”表示不肯定的语气,因为“距离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印象模糊,所以用“似乎”;“确凿”是确实的意思,表示肯定的语气,因为“我”对儿时在百草园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所以用“确凿”

  勾划出景色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段落。

  2、学生赏读第二段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②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③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

  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找出色、形、声、味及春、夏、秋景的词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④提问: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从详略的角度看,两个“不必说”写的景物属于略写,泥墙根一带的景物属于详写。

  ⑤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⑥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排比句: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⑦除此之外,你还有何感悟?

  善于运用联想。

  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又如:深圳真美啊!不必说美仑美奂的世界之窗,也不必说一碧万顷的小梅沙,单是绿树成荫的深南大道,就会让你流连忘返。)

  3、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由赤练蛇而写到美女蛇,这是什么表现手法?能否从学过的文章中再举出一两个使用这种手法的地方?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这是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天上的街市》也运用了联想,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了天上的明星,再到天上的街灯和街市。

  4、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5、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实际上百草园其实很普通,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提到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点拨: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可见童年的鲁迅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好奇、天真幼稚的孩子。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6、齐读过渡段。

  ①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这样写符合儿童心理,富有儿童情趣。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③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我的”表示与“蟋蟀”、“覆盆子”、“木莲”的亲密关系;加“们”是拟人手法,说明把这些动植物当成了朋友,且表示数量多,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④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称为”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不可。称为:据称是这样,但实际上不一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讨:

  1、学生活动,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你能用平面图画出来吗?为什么中年的鲁迅还记得这样清楚?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你认为他是一味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3)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4)作者在这里读书快乐吗?我们第一节课提出的第二替你应怎样说?

  为完成上述四题,八人小组展开讨论。

  明确:(1)学生根据第10段的叙述来画。他记得这样清楚,可见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2)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鲁迅对先生的态度是: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3)鲁迅对他进行了A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B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4)“我”问“怪哉”遭拒绝一事,从“我”的角度看,表现了孩子_生性天真和兴趣广泛_,从先生角度看,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表现了先生的_为人极严厉,从教育角度看,反映了旧教育_对孩子天性的压抑和对孩子志趣的束缚.

  (5)学生认为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或者认为这里的生活也让人难忘也有欢乐的,只要紧扣文章内容来谈,言之有理都可,应给于肯定。如,认为枯燥无味,可从繁琐的礼仪、教学方式的单调、不允许学生提问、不准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等方面来谈。认为欢乐,可从老师较为开明、老师知识渊博、有机会便跑出去玩、老师读书入神可在座位上做游戏画画等角度来谈。

  (6)作者回忆了“三味书屋”的哪些有趣的生活?

  提问“怪哉”;溜到后园去玩;师生读书的情景;作戏、画画。

  (7)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8)写这段是想表现什么?

  表现同学们对那些难懂的书并不感兴趣,趁老师读书入神干各自喜爱的事,表现他们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这段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私塾生活的情景。

  2、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三、资料补充:

  ①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湖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指:读经典像吃主食;读历史像吃菜肴;读其它像加调料。关于“三味”:鲁迅的私塾老师(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的后人说,“三味”是指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菜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②“早”字故事

  鲁迅的书桌右角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亲手刻的。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③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学生都尊称他为寿老先生。这个“老”不但指年龄大,还包括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意思。

  寿老先生年轻时,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极为不满,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所以他20岁考取秀才后就再没去参加乡试,一直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60年之久。

  寿老先生热爱学生,也严格要求学生。放学时,他必定亲自送学生到大门口,看到学生过了石桥,他才放心。有的学生三天不来读书,他就会拄着拐杖上门访问。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早上教的课,当天傍晚必须背出来。写字强调注意姿势,翻书前还要检查手指是否干净。但寿老先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

  寿老先生于1929年7月30日以82岁高龄谢世。

  正是这样一位老师深得鲁迅的尊敬,在后来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师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寿先生逝世后,鲁迅还和他的家属保持联系。

  四、拓展延伸

  1、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们在一天天的长大,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见解和思想。你有自己的烦恼吗?把它说出来,让我们来给你化解化解。

  2、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哪些方面需要改革?试谈谈你的看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