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精简6篇)

时间:2015-08-02 05:14: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 篇一

引言:

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性质中的基础内容之一。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

2. 掌握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

3. 能够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思考。

2. 概念讲解:介绍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并给出计算公式。

3. 计算练习: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三角形,让他们计算内角和,并相互检查答案。

4. 实际问题解决: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解决问题。

5. 总结:让学生总结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进行讨论。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法:通过讲解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2. 练习法:通过练习计算内角和,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3. 解决问题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练习评估:布置一些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掌握程度。

2. 实际问题评估:布置一些实际问题,检查学生应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教师准备:三角形图片、计算练习题、实际问题。

2. 学生准备:纸笔、计算器。

七、教学延伸:

1. 拓展知识:介绍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如三角形的外角和等。

2.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应用到其他几何形体的角和计算中。

结语: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学奠定基础。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 篇二

引言:

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性质中的基础知识之一。本教案将通过引入三角形内角和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

2. 掌握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

3. 能够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思考。

2. 概念讲解:介绍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并给出计算公式。

3. 实际问题解决: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解决问题。

4. 计算练习:给学生一些三角形,让他们计算内角和,并相互检查答案。

5. 总结:让学生总结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进行讨论。

四、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入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讲解法:通过讲解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3. 解决问题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实际问题评估:布置一些实际问题,检查学生应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练习评估:布置一些计算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

1. 教师准备:实际问题、三角形图片、计算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纸笔、计算器。

七、教学延伸:

1. 拓展知识:介绍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如三角形的外角和等。

2.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应用到其他几何形体的角和计算中。

结语: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学奠定基础。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7页。

  设计理念: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尝试着将数学文本、课外预习、课堂教学三方有机整合,在质疑、解疑、释疑中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交流、比较、评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具体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积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2. 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并会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一些图形中求角的问题。

  4.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

  5. 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互动式,谈话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1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确了,而且利用上述关系解决了一些几何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呢?

  问题2 你能用几何推理来论证得到的关系吗?

  对于问题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小学学过的),问题2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个证明需添加辅助线,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辅助线 ”。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板书课题)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从旧知识切入,特别是从知识体系考虑引入,“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关系怎样呢?”使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合理。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1)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一个平面图形。这里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显示具体情景。然后,围绕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问题1 观察: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

  什么角?问题2 此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转化为一个平角)

  问题3 由图中AB与CD的关系,启发我们画一条什么样的线,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

  其中问题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问题3学生经过思考会画出此线的。这里教师要重点讲解“辅助线”的有关知识。比如: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要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2)通过类比“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呢?

  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图表。

  (3)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

  ,那么对三角形的其它角还有哪些特殊的关系呢?问题1 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与其它两个锐角有何关系?

  问题2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何关系?

  问题3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其中的一个不相邻内角有何关系?

  其中问题1学生很容易得出,提出问题2之后,先给出三角形外角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书写证明过程。

  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三点:第一,理解定理之后的延伸――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模仿定理的证明书写格式,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三角形三个内角关系的定理及推论

  引导学生分析并严格书写解题过程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5页。

  设计思路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就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练习形式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第一个练习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这些题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顾及到智力水平发展较慢和中等的同学,第3个练习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在小组内完成。由一个同学出题,其它三个同学回答。先给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说出另外一个内角。有唯一的答案。训练多次后,只给出三角形一个内角,说出其它两个内角,答案不唯一,可以得出无数个答案。让学生在游戏中消除疲倦激发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兼顾到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同学。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一)认识三角形内角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

  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这里,有必要向学生直观介绍“内角”。)

  (二)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

  师: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

  生:能。

  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师:有谁画出来啦?

  生1:不能画。

  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

  生3:只能画长方形。

  师(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

  师: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揭示矛盾,巧妙引入新知的探究)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请看屏幕。(播放课件)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课件闪动其中的一块三角板)

  生:90°、60°、30°。(课件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

  师:也就是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怎样?

  生:是180°。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90°+60°+30°=180°。

  师:对,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演示另一块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这个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生:90°+45°+45°=180°。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

  生1: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生2: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二)研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180°。

  生2:不一定。

  ……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师: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

  生: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师:哦,也就是测量计算,是吗?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研究吧!

  师: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的三角形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完成这个任务。(课前每个小组都发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效率。)

  (2)小组汇报结果。

  师: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生1:180°。

  生2:175°。

  生3:182°。

  ……

  (三)继续探究

  师: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1:有。

  生2:用拼合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教材的小标题为“探索与发现”,说明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并发现有关三角形内角和性质。

  教材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探索活动。首先,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内角”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大多数学生会想到用测量角的方法,此时就可以安排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可以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填写在教材提供的表中。最后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正好等于180°呢?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因此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二是把三个内角折叠在一起,发现也能组成一个平角。每个活动都要使学生动手试一试,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体验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另外,教材还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是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二是直角三角形里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钝角三角形里的两个锐角和小于90°。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分类,并且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知道了平角是180°;学生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所以在学生具备这些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性质。

  要让学生明确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后,每个三角形内角和还是180°,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度,会求出第三个角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认识三角形内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有三个角,…。)

  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

  形的内角。(这里,有必要向学生直观介绍“内角”。)

  2、设疑激趣

  现在有两个三角形朋友为了一件事正在争论,我们来帮帮它们。(播放课件)

  同学们,请你们给评评理:是这样吗?

  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还有部分同学认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都是一样的。那么到底谁说得对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由于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所以能够很快求得每块三角尺的3个角的和都是180°)

  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2、探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可能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

  (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测量计算,是吗?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计算吧!

  老师让每个同学都准备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量出了每个内角的度数,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每种各选一个求出它们的内角和,把结果填在表中:

  (3)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3继续探究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

  (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大家的办法都很好,请你们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学生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剪拼、撕拼、折拼)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使学生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测量计算有误差。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有的180°。)

  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发现: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1)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2)在三角形中,已知∠1=98°,∠2=49°,求∠3。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90°、75°、25°。()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

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能找到最佳方法。

  学生汇报,在图中画上虚线,教师课件演示。

  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