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数学教案 篇一: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线性方程组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3)能够运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线性方程组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2. 教学难点:
(1)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如:“小明买了苹果和橘子,苹果每个2元,橘子每个3元,他一共花了10元,请问他买了几个苹果和几个橘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线性方程组来解决这个问题。
2. 线性方程组的定义与解法
(1)线性方程组的定义:由若干个线性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称为线性方程组。
(2)解法一:代入法。通过将一个方程的解代入到另一个方程中,逐步求得未知数的值。
(3)解法二:消元法。通过变换方程组的形式,逐步消去未知数,最终求得未知数的值。
3. 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运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某商店举办打折活动,原价100元的商品现在打8折,原价200元的商品现在打9折,小明购买了这两种商品,一共花了180元,请问小明购买了几件原价100元的商品和几件原价200元的商品?”引导学生建立线性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得答案。
4. 小组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解决一些线性方程组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总结与拓展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必修一数学教案 篇二: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变化规律;
(3)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二次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
(1)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应用;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如:“某公司的销售额与广告投入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设销售额为y(万元),广告投入为x(万元),已知销售额与广告投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二次函数y=2x^2+3x-1表示,请问当广告投入为多少时,销售额达到最大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这个问题。
2. 二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1)二次函数的定义:y=ax^2+bx+c(a≠0)称为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的性质:顶点坐标、对称轴、开口方向、最值等。
3. 二次函数的图像变化规律
通过给定a、b、c的值,让学生观察二次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培养他们对图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某地的温度变化可以用二次函数y=2x^2-3x+5表示,其中x为时间(小时),y为温度(摄氏度),请问何时温度达到最高点?”引导学生通过解方程求得答案。
5. 小组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解决一些二次函数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总结与拓展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必修一数学教案 篇三
高中必修一数学教案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下文是有关高中必修一的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 的解;
(5)某校2007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 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 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例题讲解:
例1.用“∈”或“ ”符号填空:
(1)8 N; (2)0 N;
(3)-3 Z; (4) Q;
(5)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美国 A,印度 A,英国 A。
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 , 若3∈P且-1 P,求实数m的值。
(三)课堂练习:
课本P5练习1;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1- 2题;
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