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经典6篇】

时间:2018-08-03 08:39: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有的人》这首诗歌的基本意思。

2.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有的人》这首诗歌。

3.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有的人》这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教学准备:

1. 诗歌《有的人》的文本。

2. 课堂录音设备。

3. 课堂黑板或白板。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问答,引起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和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有的人》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有没有听过这首诗?它是关于什么的呢?”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朗读与理解

教师可以先自己朗读《有的人》,然后请学生跟读。在跟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关于诗歌内容的问题,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步骤三: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有的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诗歌情感的段落,并通过适当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方式来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然后与同组同学分享自己的表达方式。

步骤四:总结与反思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可以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个部分?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讨论,帮助学生巩固对《有的人》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有的人》这首诗歌的基本意思。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歌的词语和句子结构,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学生能够创作自己的诗歌,并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教学准备:

1. 诗歌《有的人》的文本。

2. 课堂黑板或白板。

3. 绘画纸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教师可以将《有的人》这首诗歌的标题写在黑板上,请学生尽量猜测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阅读诗歌的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步骤二:词语和句子结构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诗歌中的‘有的人’指的是谁?诗歌中的‘虽然’和‘但是’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通过这样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步骤三:创作与表达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有的人》为题,创作自己的诗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对《有的人》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情感。学生可以选择适当的语言和词语,通过朗读方式表达自己的诗歌。

步骤四:展示与分享

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并与同学们分享。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对《有的人》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们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

步骤五:总结与反思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创作的诗歌中有哪些部分与《有的人》这首诗歌相似?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通过这样的讨论,帮助学生巩固对《有的人》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设想

  《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参照“教学设计(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ǐ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习重点”“预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1、导入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习检测

  (1)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属于____一种人。(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场如何?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1)处理课堂练习第五题。

  (2)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五

  设计意图:

  《有的人》是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臧克家所作的一首高度凝练、句句闪光的诗,全诗语言质朴,采用强烈的对比与严密的照应相结合的手法,以鲁迅为镜,揭示“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深刻哲理,耐人咀嚼和回味。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略读课文要求,把阅读的核心、质疑的主人、积累的主体回归为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有能力自读自悟,在感悟到“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的开篇对比后,引导孩子从“对人民的态度”,“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来对照研读,渗透鲁迅的相关资料,丰富人物形象,拓宽感受的空间,也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表达、积累能力。同时在一“骑”、一“俯”,一“上”、一“下”间,反复朗读,读出鲁迅的高尚情操,读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读出所有像鲁迅这样的人都值得“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2、反复朗读,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搜集材料,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教学难点:

  从特写强对比中,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2、图片、课件(鲁迅的名言等)。

  课前谈话: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鲁迅。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入课

  1、鲁迅走了,但他留给后人的很多很多,十三年过去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臧克家仍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有的人》。

  2、读题,质疑

  梳理质疑:“有的人”指谁?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分节读诗,正音。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4、比较发现,现代诗的特点。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

  2、合作学习,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①(出示)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的:

  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A

  预习指导:

  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

  1、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三、导学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

  4、讨论以下问题: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点拨:

  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点拨: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点拨: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诗句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诗中为何要给我们刻画另一类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7、分组朗读(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8、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四、小结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速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练习册作业。

《有的人》教学设计【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