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通用3篇】

时间:2015-01-08 03:34: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四年级语文上《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给予是快乐的》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3. 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懂得给予他人是一种快乐。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掌握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准备】

1. 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的教材及教辅资料。

2. PPT演示文稿和投影仪。

3. 学生的作业本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文章《给予是快乐的》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给予他人会是一种快乐?你们有什么经历可以分享吗?”

二、讲解课文(15分钟)

1. 利用PPT演示文稿,呈现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 逐段解读课文,注重对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的说明和分析。

3.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三、讨论与练习(20分钟)

1.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分析,找出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效果。

2. 学生展示并讨论各自小组的分析结果。

3.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经历过的关于给予他人的快乐的事情,并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进行描述。

四、个人写作(15分钟)

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经历,写一篇关于给予他人的快乐的作文。

2. 引导学生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五、展示与反馈(10分钟)

1. 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文。

2. 教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教学延伸】

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更多关于给予他人的快乐的话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与分享。

2.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创作一份关于给予他人的快乐的诗歌或故事。

四年级语文上《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给予是快乐的》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3. 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懂得给予他人是一种快乐。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掌握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准备】

1. 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的教材及教辅资料。

2. PPT演示文稿和投影仪。

3. 学生的作业本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文章《给予是快乐的》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给予他人会是一种快乐?你们有什么经历可以分享吗?”

二、讲解课文(15分钟)

1. 利用PPT演示文稿,呈现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 逐段解读课文,注重对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的说明和分析。

3.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三、分组讨论与练习(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分析,找出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效果。

2. 学生展示并讨论各自小组的分析结果。

3.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经历过的关于给予他人的快乐的事情,并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进行描述。

四、个人写作(15分钟)

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经历,写一篇关于给予他人的快乐的作文。

2. 引导学生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五、展示与反馈(10分钟)

1. 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文。

2. 教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教学延伸】

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更多关于给予他人的快乐的话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与分享。

2.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创作一份关于给予他人的快乐的诗歌或故事。

四年级语文上《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给予是快乐的》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并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

  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学情分析:

  1、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着心胸狭窄、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他们往往从父母、长辈那里得到很多快乐,但是给予别人的快乐不多。他们理解的快乐几乎是自己得到了什么,而很少想到给予别人什么会有快乐之感。对本文的“给予”,多数人有一些类似的经验和经历,但肯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积淀,会给教学带来困难。

  2、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阅读和感悟文本的能力,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息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给予的快乐。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语文课犹如一条流淌的河,清晰简约,主流突出;流畅自然,思绪奔涌;情感细腻,浸润无痕;清爽甘甜,回味悠长。《给予是快乐的》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及引导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受到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篇简短朴素又情味浓厚的课文,只有真正在如水的课堂中去和她对话,才能体悟到“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的道理。

  设计思路:

  联系生活实际,从谈“快乐”说起,引出题目《给予是快乐的》。给学生引起探究的欲望,保罗为什么会认为给予是快乐的。接着初读课文感知,寻找答案。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进而品读课文,探究保罗因什么而感动,找出具体让保罗感动的句子,分角色朗读,走进人物内心深处,使学生通过对保罗的想法与男孩的表现引起的强烈反差,体会到保罗心灵受到的震撼及自己的感动。再通过对文本的深挖,围绕“(谁)把(什么)给予(谁)?他们因什么而快乐?”这个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说说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感悟到“给予是快乐的”从而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不应一味的索取,通过爱与爱的传递,明白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充实美好的道理,并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从“快乐”说起)

  1、师:(板书“快乐”)同学们,快乐经常萦绕在我们的周围,什么时候你觉得特别快乐?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师:是的,当我们认识一位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的时候是快乐的,受到表扬的时候是快乐的。老师发现同学们感受到的快乐,都是接受、得到带来的快乐。而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个叫保罗的人,跟你们理解的快乐不一样,他却认为给予是快乐的。(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并重点指出“给”的读音jí)

  2、“给予”是什么意思?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说“快乐”,把学生带入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然后,话锋一转,引出课题。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想要探究原因的欲望,为深入学习课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师:保罗为什么认为给予是快乐的,让我们在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用“心灵”体会)

  出示自学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找一找文章中的中心句。

  3、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屏幕出示词语过关:给予 圣诞节 炫耀 羡慕 礼物 轿车 愿意 懂得 兜一圈 残疾 湿润 难忘)

  (1)指名读词语。

  (2)全班齐读。

  (3)指名回答: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中心句在哪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根据自学情况交流,教师不做过多点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语言的学习,情感的提升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了解的就是学生的“第一印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体会会更丰富和深入。

  师:是什么事情让保罗强烈地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让我们用心去细细品味,默读课文,哪里让保罗感动,让你感动,最让你思绪万千,感到有一股暖流充满心间?

  三、精读细品。(抓“意外”品读)

  师:同学们都为小男孩感动了,当保罗第一眼见到他时,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学习1、2、3小节,讨论。

  从衣着看:家境不富裕。

  从动作看:非常喜欢保罗的汽车。

  从表情、语言看:可爱、直率。

  师: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小男孩却两次让保罗感到意外,最终让他明白“给予是快乐的”道理。学习课文4——11小节,找到男孩两次让保罗意外的句子,反复读,想一想,他们两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意图:从保罗观察的角度,了解到男孩的普通,和后面的他带给保罗的意外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彰显其人格的伟大。

  交流体会。

  1、品读第一次“意外”。

  出示句子。

  “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当看到小男孩惊叹的表情,听到他说的话时,保罗是怎么想的呢?小男孩又究竟希望什么呢?

  (1)保罗: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2)小男孩:“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师:保罗想到的是“得到”,而男孩想到的却是“给予”,这是他们两人想法不同的根本所在。试着读读这几句话,把这种强烈的反差读出来。

  学生分角色朗读练习。

  2、品读第二次“意外”。

  师:出人意料的回答让保罗开始觉得眼前的这个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于是便邀请他乘车兜一圈。这时,男孩提出(出示句子)

  “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这一次,男孩又让保罗吃惊了,保罗是怎么想的呢?而小男孩呢?

  (1)保罗: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

  (2)小男孩:让残疾的弟弟坐在车里,亲眼看看好看的圣诞礼物。

  师:保罗以为男孩想到的是自己,而男孩想到的却是他人。

  设计意图:通过研究标点、体悟语言、合理想象、情感朗读等各种手段,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以对比的形式,感受男孩带给保罗的“意外”,体会“给予”的真谛。

  师:车子开到了男孩门口,小男孩背出了他腿有残疾的弟弟,对他许下了承诺……

  出示句子。

  “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师:反复读,你感

受到了什么?

  3、学生读、悟、交流感受,再感情朗读。

  师:多么坚定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愿望。相信小男孩会在多年后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为了别人的梦想。你们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

  (可以是弟弟得到礼物的快乐,更应是男孩能为弟弟付出而感到快乐,给予所带来的快乐)

  设计意图:由衷的羡慕、难以抑制的兴奋、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都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流露出来。这句话值得细细品味、推敲。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细琢磨,再整体通过朗读表现其中的种种含义。

  四、感悟升华。(以“练笔”表达)

  1、师:保罗为这一对兄弟感动了,他把小弟弟抱进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他们因什么而难忘?乘着想象的翅膀,描绘下这美好的一夜。

  学生补写“他们三人坐在车上,车子缓缓地向前开着。

  (反馈)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

  2、师:在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在这个故事里,谁给予谁什么?他们因什么而快乐?

  围绕(谁)把(什么)给予(谁)?他们因什么而快乐?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学生讨论,交流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给予”的含义和小男孩的高尚情操有了一定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补写三人夜游的情景,相信“给予”所带来的快乐和美好一定会出现在学生的笔端,这一环节,是情感的升华。讨论不同人之间的给予,是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给予的能力,也要善于感受到别人的给予。体现“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的真理。

  3、师: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侯,我真的很感动,她让我想到一句格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联系生活实际,练说句子。

  五、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谁的话让你感动了。(小男孩)那么你现在有什么话要对小男孩说呢?请大家准备一下,把你最想对小男孩说的话写下来。

  六、作业布置。

  1、搜集关于快乐的名人名言。

  2、推荐阅读《给,永远比拿更愉快》和《一个苹果》。


四年级语文上《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