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教学设计(推荐5篇)

时间:2019-06-04 08:27: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静女》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静女》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读《静女》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静女》的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

1. 《静女》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隐喻和象征意义的分析;

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课本和教学课件;

2. 黑板和粉笔;

3. 学生阅读材料:《静女》的全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

通过问学生一些问题,引起学生对《静女》的兴趣,如:

- 你们听说过《静女》这个故事吗?

- 你们对《静女》有什么了解吗?

- 你们认为《静女》是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

Step 2: 介绍《静女》的情节和主题

通过课件和讲解,向学生介绍《静女》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Step 3: 分析隐喻和象征意义

让学生阅读《静女》,并指导他们分析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一些关键词和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如:

- “静女”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静女为什么选择了自杀?

- 故事中的其他象征意义有哪些?

Step 4: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静女》的艺术价值。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 你认为《静女》是一部好作品吗?为什么?

-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是否真实可信?

- 故事中的主题是否令人深思?

Step 5: 总结和讨论

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和互相学习。

Step 6: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评价《静女》的艺术价值,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静女》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静女》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

2.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读《静女》中的人物形象;

3.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和表演,发挥想象力,表达对《静女》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

1. 《静女》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创作和表演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1. 课本和教学课件;

2. 黑板和粉笔;

3. 学生阅读材料:《静女》的全文;

4. 学生创作和表演材料:纸笔、道具和表演服装。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静女》的情感共鸣,如:

- 你们觉得这首音乐或这些图片和《静女》有什么联系?

- 你们对《静女》中的情感表达有什么感受?

Step 2: 介绍《静女》的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

通过课件和讲解,向学生介绍《静女》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情感转折和文学效果。

Step 3: 分析人物形象

让学生阅读《静女》,并指导他们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在黑板上列出每个人物的特点和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如:

- 静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 剑无双和白发老人分别代表了什么?

Step 4: 创作和表演

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场景或一个人物,进行创作和表演。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通过表演来展示对《静女》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 分享和讨论

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创作和表演,然后进行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给予反馈,相互学习和进步。

Step 6: 总结和反思

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反思。鼓励他们思考自己在创作和表演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以便提高自己的能力。

Step 7: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以及对《静女》的理解和感受。

《静女》教学设计 篇三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

  依据语文教学新课标。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整合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每节课的教学中能够做到合理安排、认真组织,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以生为主,丰富课堂教育教学内容。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分析:我所教的班级分属一、二层次,在语文学习上差距不是很明显。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高中生活,也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作为受教育者,容易进入客体意识,所以要重点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认识水平上,高一的学生能运用头脑,对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比较贴近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老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方式及手段: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式,通过提问及讨论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

  (三)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方面,所以我通过不断地思考以及向其他教师请教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和“其”、“有”的用法。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课堂上采取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勾连和对比,让学生在深入掌握本课知识的同时,对《诗经》中其它知识也有整体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

  1、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这句话说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心态、心境,不管身体多么劳累,人类总要诗意地栖居,就像我们的祖先,虽然生活艰辛,确能够诗意地生活,以歌舞为伴,从而创造出了被后人称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导出《诗经》后,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完成对《诗经》知识的复习。学生需要掌握的《诗经》知识包括:《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

  3、对《诗经》中的爱情诗有一个简单的介绍,从而引出学生初中时期学过的《诗经》中的爱情诗:从《诗经》开始,民间情歌成为诗歌的重要载体,《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奔放,清新而纯净,是

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之后通过对同学的提问让同学回答出初中时学过的《关雎》和《兼葭》,引出本课要学习的《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静女》。同学齐读: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子 好 逑……——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感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二)预习检测:《静女》中重点字词的解析俟:(sì )等待。 娈(luán ):美好。 怿(ì):喜爱。 荑(tí ):茅草芽。 洵(xún ):诚然,实在。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三)文本解析

  1、文意疏通:

  (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提问完成对文意的疏通。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其:形容词词头。姝:美丽。俟:等候。城隅:城上的角楼。爱:隐藏,遮掩。见:出现。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娈:美好。彤管:红色的管箫。管,也有人说是茅草。有:形容词词头。炜:鲜明有光的样子。说怿:喜爱。归荑:赠送荑草。洵:的确,确实。匪:通“非”。贻:赠送。

  (2)按照“信、达、雅”的要求对全诗进行翻译。静女多么美丽啊,在城角等我。但你却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静女多么美好啊,赠给我彤管。彤管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丽。你从野外采来荑草送给我,这荑草真是美丽而且与众不同。并不是荑草本身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赠送的。

  2、对全诗的整体把握,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实现。以谁的角度写? 青年男子在什么环境下所写? 苦苦等待的时刻写出什么情感? 互相倾心采用什么手法? “赋”

  3、分节对文本解析:(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请同学为这一小节加小标题:男子赠物思考:在等不到情人的时候, 《氓》 和《静女》中主人公的反应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从中可见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怎样?由同学讨论得出结论。同是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 关于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关于赠物的例子之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思考:静女两次赠物,男子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一次:彤管 说怿女美 外在美第二次:荑草 洵美且异 内涵美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折梅逢驿使,赠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延伸: 手如柔荑:荑,嫩芽去皮后洁白细软,所以用来比喻女子的手。

  (4)对静女和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总结,让同学通过诗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总结得出,从而加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爱而不见 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 天真活泼、 调皮可爱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情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娴静、美好男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搔首踟蹰 憨厚、可爱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倾慕、赞美 洵美且异 真诚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爱屋及乌。

  (5)请同学齐读《诗经》中其它的爱情诗,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整体的感知。《诗经》爱情诗集锦:

  诗经·国风·周南·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国风·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诗经·国风·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6)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总结,请同学齐读。《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我主要采取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实现的,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这节课的反应很好,所以我也感到非常欣慰。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同时非常注意前后知识的勾连,让同学们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对知识进行彻底、有效的掌握。

  回顾我的`这节课,优点主要是:1、板书设计精当。2、教学环节紧凑、完整。3、师生互动好,课堂气氛活跃。4、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比较。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的缺点,主要是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引导和分析,急于敢教学进度。以后一定要克服这样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我一定要更加努力,讲好每一堂课!

《静女》教学设计 篇四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学习风格:

  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略)

  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 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

  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

  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这涉及到对诗歌的情节的理解。可作多种假设。一,女主人公走出来了,并且赠送男子彤管,而且两人一面说笑一面散步到了野外,女子又送了荑草。二,这只是男子等待女子的一个场景,因为“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不知女子心意,于是前思后想,回忆种种情事,以揣测女子“不见”的因由,揣测女子对自己的心意。三,这是三个恋爱场面,感情一步步加深。)

  小结:“诗无达诂”,所以成就了诗歌的朦胧美、含蓄美。这也体现了诗歌情节的跳跃性,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情节连贯起来,于是也就引发了不同的联想,诗歌了就因此而有了无穷的魅力。

《静女》教学设计 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分析、再现艺术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静女》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

  《诗经》的艺术特色。

  《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导入新单元,介绍《诗经》。

  二、《诗经》概况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一)《诗经》的编纂者

  孔子删诗说、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师编定

  (二)《诗经》的分类:

  1、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2、从内容上划分: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 怨刺诗、 战争徭役诗、 婚姻

  爱情诗(老师关键字词板书)

  (二)《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表现手法)

  2、《诗经》的句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 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史上永恒的母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子衿》) 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邶风?静女》(板书)

  二、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躇(chí chú)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洵(xún)

  三、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老师范读。

  五、全班再齐读一次,用3~5分钟背诵全诗。

  六、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板书: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

  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七、介绍新诗:

  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现抄录如下供你参考: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虚词积累:

  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作定语。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的,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又,其中的。例: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③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命令等。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论语?宪问》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④形容词词头。例: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于:

  在文言文中,“于”最重要的用法就是介词用法。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于”字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这个名词是地名)则此时为“在”、“到”的意思。“游于三辅”、“舍于其址”;如果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表示人名的名词,此时句中的“于”是“向”、“对”的用法。“言于孙权”,“赵氏求救于齐”;如果“于”的前面是形容词,他往往又是“比”的意思,如“王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值得注意的是,“于”用作介词时,还可以作为被动句的形态标志,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如:

  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实践活动:表演

  具体要求:一人旁白,两人(一男生一女生)表演

  根据诗歌内容,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九、布置作业:

  1、 回答课后问题

  2、 背诵课文

  3、预习《氓》

  附:课堂扩展(第一课时)

  ※ 《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德国艺术大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 “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 。马克思也说,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静女》教学设计(推荐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