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的应用实例;
3. 平均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例如,假设有5个人共有100元,让学生计算每个人平均分得多少钱。
步骤二: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5分钟)
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利用白板或幻灯片展示相关公式和计算步骤,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步骤三:应用实例(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例如,某班级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0、90、85、95、75,请计算他们的平均成绩。
步骤四:讨论平均数的性质(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性质,例如平均数与数据的大小关系、平均数对数据的影响等,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步骤五:巩固练习(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平均数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的难度等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运用平均数的知识。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检查学生在实际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问题中的解答是否正确;
3. 收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观点和思考。
《平均数》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的应用实例;
3. 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如何平均分配资源。例如,假设有10个苹果和5个人,请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将苹果分给每个人。
步骤二: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5分钟)
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实际例子和图表展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三:应用实例(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某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别是150cm、160cm、155cm、165cm、170cm,请计算他们的平均身高。
步骤四: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例如中位数、众数等。通过实例和图表的对比,让学生理解不同统计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步骤五:探究性学习(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运用平均数解决。学生需要自主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计算平均数。最后,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和解决方案。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同时,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检查学生在实际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问题中的解答是否正确;
3. 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平均数》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三
《平均数》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用来操作的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论
师:今天的数学学习咱们从一个故事说起,话说一个老猴子在桃树上摘了12个桃子,回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子分桃子给他们,猴一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问:对于老猴子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不公平 师:为何不公平?板:不一样多
师:如果我们用小圆片代替桃子贴图:7、4、1个圆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用哪
些方法可以使每组个数一样多?方法:移多补少。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引出计算方法:(7+4+1)÷3=4(个)
小结:同学们挺聪明的,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平均数,研究它的意义。
板书:平均数
二、寻求方法,探索新知
说到平均数,老师想起前不久学校举行的篮球赛的时候,五(2)班男女生之间发生的一场争执,五(2)班男子篮球队,要替换一名队员,7号和8号都要求参加,争执不下,为了在关键时候找准队员,老师找出了它们俩在一场小组赛中的成绩统计:
第1场 第2场 第3场 第4场 第5场
7 9 11 13
8 7 13 12 8
师:观察统计表,从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能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帮老师作出决定吗?派谁上场?
讨论交流:
生1:比总分。 生2:场次多的。
引出:比总分和场次均不公平 师:比什么呢? 生:比平均每场得分。
总结:由于场次不同,不能比总分,就像刚才××说的,比两个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也就是它们各自得分的平均数比较合理。
2、动手操作,求两个队员的平均每场的得分
(1)在小组长带领下,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移一移,或用其它更简捷方法,求7号队员的平均得分。
(2)展示交流方法
生:我们用移动小圆片的方法,求出了7号队员平均每场得分,从第4场拿出来2个小圆片补给第一场,这样每场得分就一样多了。
师:通过移动学具方法,你们得出了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是多少?
师: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移动一次,就求出了7号得分的平均数,这个办法简捷清楚,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他们?)
生:为什么要把第4场得分移动起来补给第一场呢?
生:把多的补给少的,就能使他们结果趋于一致。
师:不仅操作好,说得也好,大家知道吗?你们刚才运用的就是咱们数学上用来研究平均数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 课件:动态演示一次。
方法二:计算方法
师:我刚才看到有不少同学有纸笔在写,谁用计算方法了?
板书:(9+11+13)÷ 3=11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除以3?
师:在这个过程中先把多的和少的合在一块,再平均分成3份,这样能使每份一样多吗?是多少?这和我们刚才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同吗?
3、自主探索,求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的得分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一求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展示方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课件展示)
方法二:计算方法(7+13+12+8)÷ 4=10(分)
分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现在能帮五(2)班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
师:解决两个队员平均得分时,我们都用到了计算方法,这两个计算方法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先求总分,再求平均每场得分。
引出:求平均数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小结: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是移多补少还是计算方法,我想这要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如果数据小,可用移多补少,如果数据较大,可以用计算方法。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10”是8号运动员哪场比赛得分?
“11”是7号运动员哪场比赛得分?
生:不是哪一场得分,而是将它的得分平均之后的得分。
师:好极了,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而是我们经过移多补少或者是合再均分之后,算出的一个理想的数。
师:仔细观察,将10、11与它们原来每组数据中的数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独特发现?(课件演示)
引出:平均数介于最大和最小数之间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你能勇敢闯关吗?
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
(1)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