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设计【精选4篇】

时间:2011-04-09 07:12: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论语》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探究《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论语》,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孔子的人生智慧。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品质,使其能够运用《论语》中的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

教学内容:

1. 学习《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如《学而篇》、《为政篇》等,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2. 分析《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如孔子、颜回等,了解他们的品质和行为,思考他们对我们的启示。

3. 通过对《论语》中的案例分析,探讨孔子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教学方法:

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阅读和讨论《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论语》中的人物形象,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体验他们的思想和智慧。

3. 案例分析:选取《论语》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对人生智慧的思考和探索。

2. 学习《论语》中的经典篇章: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指定的篇章,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分析人物形象: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学生的讨论,了解《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品质和行为对自己的启示。

4. 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论语》中的人物形象,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体验他们的思想和智慧。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几个《论语》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6. 总结:通过学习和讨论,总结出《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论语》中人生智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学生的思考和反思: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中的思考和反思能力,评估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的思考程度。

《论语》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发现《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论语》,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孔子的教育智慧。

2. 培养学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使其能够运用《论语》中的智慧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学内容:

1. 学习《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如《学而篇》、《为政篇》等,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智慧。

2. 分析《论语》中的教育案例,如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思考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3. 通过对《论语》中的教育原则和教育观点的剖析,探讨孔子的教育智慧,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读,《论语》中的教育智慧,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理念。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阅读和讨论《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分享自己对教育智慧的理解和思考。

3. 案例分析:选取《论语》中的教育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思考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育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对教育智慧的思考和探索。

2. 学习《论语》中的经典篇章:教师讲解和解读《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向学生传授孔子的教育智慧。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阅读和讨论《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分享自己对教育智慧的理解和思考。

4. 分析教育案例:选取几个《论语》中的教育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思考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5. 思考教育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论语》中的教育原则和教育观点,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6. 总结:通过学习和讨论,总结出《论语》中的教育智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智慧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论语》中教育智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学生的思考和反思: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思考和反思能力,评估他们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思考程度。

《论语》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

  复习

  一、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白板,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论语》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理解诗歌《过华清宫绝句》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

  教学内容:

  学习《过华清宫》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1、导入

  (1)齐诵《泊秦淮》

  (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牧的诗?

  2、出示古诗,听录音

  3、介绍【写作背景】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

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过华清宫》七绝,这是其中的一首。

  4、小组学习

  (1)读通全诗

  (2)师出示诗意,生对照理解诗意

  【注释】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渡县骊山北麓,唐玄宗造。《长安志》载“骊山上下,益治汤进(即温泉),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

  ②绣成堆:骊山左右有东西绣岭,因当时林木花卉繁盛类锦绣,故名。

  ③千门:汉武帝起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后因称宫殿重门为千门。

  ④一骑红尘:《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志京师。

  二、交流讨论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

  经过华清宫来到长宫,回首向锦乡堆城般的骊山望去,只见山顶华清宫那紧闭的大门,一扇一扇缓缓地打开;山脚下,风尘仆仆的骑手拼命鞭打着跨下飞驰的骏马,身后扬起了一溜浓密的尘烟;华清宫中的杨贵妃高兴地笑了。唉!没有人知道,这是皇上派人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了她爱吃的新鲜荔枝。

  学生自读

  3、教师指导诵读。

  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三、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四、诵读诗歌。

  1、自读感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音韵美,都能给我们美的熏陶。优美的诗歌,需要优美的朗读,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竞赛,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读得好,感情读得美。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点: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学生进行个人朗读练习。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朗读,互评。

  4、组织朗读比赛。小组推荐的选手上台朗读。每一组推选一个代表作为评委。

  5、师生评价,评选最佳选手。

  五、作业

  1、诵读本节课学习的《论语》内容及《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2、积累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其他三首,自已诵读。

  3、积累学过的《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诵读。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