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教案 篇一
标题:赤壁赋的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
导语: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闪耀的明珠,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艺术魅力的体现
1.1 诗意的描写手法:苏轼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将大自然与人物融为一体,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壮阔的气势。
1.2 深刻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刻画,苏轼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周瑜的果断和刘备的懦弱,使读者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1.3 浪漫的情感描写:苏轼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悲壮的战争与温馨的友情、爱情相结合,使整篇赋文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
二、历史价值的探究
2.1 反映历史事件:《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对于我们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2 体现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苏轼展示了他们的特点和行为,使我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这些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3 反映社会风貌: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文化资料。
结语:苏轼的《赤壁赋》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的作品。通过对其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的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字数:600字)
苏轼赤壁赋教案 篇二
标题:赤壁赋的诗意表达与时代精神
导语: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是苏轼文学风格的代表,更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本文将从诗意表达和时代精神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诗意表达的特点
1.1 婉约细腻的描写手法:《赤壁赋》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的语言更加唯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1.2 抒发内心情感的功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物的刻画,苏轼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融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与思考。
1.3 深邃的哲理思考:苏轼在《赤壁赋》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使作品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战争的赋文,更是一次对人生意义的思辨。
二、时代精神的反映
2.1 反对奢华浪费:苏轼在《赤壁赋》中不仅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还对当时的奢华生活进行了批判,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2.2 强调忠诚与友情:《赤壁赋》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以忠诚与友情为核心的,这体现了苏轼对于忠诚和友情的崇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这些价值的追求。
2.3 倡导智者与普通人的关系:苏轼在《赤壁赋》中对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描写,倡导了智者与普通人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时代精神中的平等与尊重。
结语:苏轼的《赤壁赋》不仅是一份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对时代的思考与表达。通过对其诗意表达与时代精神的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字数:600字)
苏轼赤壁赋教案 篇三
苏轼赤壁赋教案
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一
【教学目标】
赏析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教学设想】
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涵咏、探究的方法赏析这篇经典赋文,解读苏轼。
【教学过程】
一、放录音
(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
学生听,谈谈《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二、整体感知
板书:
景 情 理
乐 悲 喜
(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
三、赏析要点
1、赏景:学生用散文化的笔调改写第一自然段。
参考: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于是,羽化登仙、飘然世外。
2、品情:悲从何来?
参考:乐极生悲为人之常情。
⑴ 悲从“歌”中来:
明确:
赏析歌词的内容:
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
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写作背景:乌台诗案。
⑵ 悲从“箫声”中来:
明确:
赏析箫声: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
(联想音乐传情的篇章,例如《琵琶行》)
⑶ 悲从“怀古”中来:
明确:
赏析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
“月明星稀”的诗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苏轼的感叹实乃千古一叹,例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南华经》)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尤不能不以之为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3、明理:
宇宙变化哲理:
明确: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4、以“喜”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明确: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四、补充作结
……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摘自余秋雨:《东坡突围》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学设想】
1、把握这篇赋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2、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
3、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
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
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
《狱中寄弟子由》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
1、播放《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
2、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抑扬顿挫。
三、自读全文,直接体验
1、自由散读: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
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清节奏。
2、勾画圈点:勾画重要之处、欣赏之处及不懂之处。
板书:
情感线索:乐→悲→喜 三部分
四、细读课文,局部强化
1、乐(第一自然段):
⑴ 设疑:苏子因何而乐?
(景色之美,泛舟游玩)
从哪可以看出?
(精美语句)
⑵ 细读:反复诵读美言佳句,揣摩苏子的感情,体会景与情的初步联系。
⑶ 互问:提问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答。
2、悲(第二自然段):
⑴ 读:点名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中品味读中悟。
⑵ 讨论: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
(客人吹萧,萧生悲愁;主客问答,人生苦短)
⑶ 探究:学生会很快找出两层原因,但往往会忽略苏子由乐转悲的第一层心境。联系两次诵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苏子被贬,内心是不快的。泛舟赤壁,见景而乐却不是真乐,而是借此来排遣心中苦闷。所以吟诗也是原因。
多媒体显示: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译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细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桂木的啊,兰木的桨,抽打着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来了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3、喜(第四、五自然段):
⑴ 自由散读:学生可能意犹未尽,便再让他们自读。
⑵ 角色定位:若自己是苏子,会一直悲吗?为什么?
五、小结全文
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同学们,去欣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