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经典6篇)

时间:2013-05-05 03:19: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一

标题: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整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整数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正整数和负整数进行加减运算。

2. 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运用整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规则,能够熟练计算整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

1. 整数的概念和特点。

2. 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3. 运用整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数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整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整数加减法的教学素材和教具。

2. 学生准备好纸笔和计算器。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知

教师通过例题引入整数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图示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整数的正负性和大小关系。

Step 2:讲解整数加法和减法规则

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讲解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包括相同符号的整数相加减、不同符号的整数相加减等情况。

Step 3:练习与巩固

教师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整数加减法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逐步提高。

Step 4:运用整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整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Step 5:总结与归纳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整数加减法的规则和特点,让学生能够自主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知识。

Step 6: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练习所学的知识。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二

标题: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分数的认识和比较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准确读写分数。

2. 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分数的大小关系。

3. 学生能够熟练比较分数的大小,能够正确运用分数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

1. 分数的概念和特点。

2. 分数的读写和表示方法。

3. 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分数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熟练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分数的教学素材和教具。

2. 学生准备好纸笔和计算器。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知

教师通过例题引入分数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图示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和特点。

Step 2:讲解分数的读写和表示方法

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讲解分数的读写和表示方法,包括分子、分母的含义和读法。

Step 3:讲解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讲解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包括相同分母的分数比较、相同分子的分数比较等情况。

Step 4:练习与巩固

教师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分数的比较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逐步提高。

Step 5:运用分数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教师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分数进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Step 6:总结与归纳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分数的读写和表示方法,以及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知识。

Step 7: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练习所学的知识。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三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 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

  2.每人准备5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

  1/2×1/2=1/41/4×1/2=1/8

  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折一折,涂一涂3/4×1/4-=?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讨论:(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

  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2/3×1/55/6×1/3

  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

  试一试:

  1/4×2/33/52/97/8×5/14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二、课堂练习

  1.计算练习。

  教科书第8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计算后观察: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8--9页“练一练”第3、4、5、6、7题。

  学生完成后,说说解题思路。

  (2)教科书第9页数学故事“唐僧分瓜”。

  板书设计:

  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 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 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 12条棱 (长度相等)

  8个顶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