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教案 篇一:观察大自然中的昆虫
引言:
观察大自然中的昆虫是小班科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孩子们可以增加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本篇教案将介绍如何进行昆虫观察的活动。
目标:
1.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昆虫的外形和特征。
2. 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功能。
准备材料:
1. 昆虫标本或照片
2. 放大镜
3. 显微镜
4. 纸和铅笔
活动步骤:
1. 引导学生观察昆虫标本或照片,让他们描述昆虫的外形和特征。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如:昆虫有几条腿?它们有没有翅膀?身体的颜色是什么?
2. 给每个学生分发放大镜,让他们仔细观察昆虫标本或照片,进一步观察昆虫的细节特征。他们可以用铅笔和纸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 引导学生讨论昆虫的生活习性。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如:昆虫是如何移动的?它们吃什么?它们有什么功能?
4. 给每个学生分发显微镜,并提供昆虫标本或照片下的昆虫体部分。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细胞结构和组织。他们可以用铅笔和纸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5. 结束观察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延伸活动:
1.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的公园进行野外昆虫观察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昆虫的生活。
2. 让学生绘制自己观察到的昆虫,并在课堂上展示和讨论。
3. 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昆虫,并构建一个小昆虫展览。
小结:
通过这个观察昆虫的活动,学生们能够加深对昆虫的了解和认识。他们不仅能够观察昆虫的外形和特征,还能够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功能。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小班科学教案 篇二:探索物体的浮沉性质
引言:
探索物体的浮沉性质是小班科学教学中的一项有趣的实验活动。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孩子们能够理解浮力和重力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本篇教案将介绍如何进行探索物体的浮沉性质的实验活动。
目标:
1.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2. 学生能够理解浮力和重力的概念。
准备材料:
1. 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如石头、木块、塑料球等)
2. 容器或水槽
3. 水
4. 尺子
活动步骤:
1.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并让他们预测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如:你认为哪个物体会浮在水上?哪个物体会沉到水底?
2. 在容器或水槽中注入适量的水,并放置在桌面上。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将不同物体放入水中,并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3. 引导学生观察浮在水上的物体和沉到水底的物体之间的区别,并帮助他们理解浮力和重力的概念。
4. 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每个物体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下来。然后,让他们预测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5.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延伸活动:
1.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浮沉性质的影响。
2. 带领学生观察其他液体中物体的浮沉情况,如盐水、油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船能够浮在水上而石头却沉到水底。
小结:
通过这个探索物体的浮沉性质的实验活动,学生们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理解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同时,学生们也能够学会预测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小班科学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探索蛋宝宝摔不破的方法,体验探索带来的乐趣。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蛋的能力。
4、培养幼儿清楚表述和大胆发言的能力。
活动准备:
熟蛋若干(并画出五官)、米、沙、海绵、棉花、泡沫套、铅丝、报纸、布头、袋子、橡皮泥、实物记录表1个、母鸡头饰1个、情景布置。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去鸡妈妈家做客,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引导语:我是鸡妈妈,我生了好多的蛋,太高兴了,想请小朋友们一起去我家做客。
2、幼儿随鸡妈妈,到家里。途中幼儿需经过一个门槛,师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从门槛的高处往低处跳。
二、引发思考并尝试保护蛋宝宝的办法
1、以游戏口吻:“我的蛋宝宝真淘气,也想从高的地方跳下去,可是我又害怕我的小宝贝会受伤,怎么办呢?”“小朋友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的蛋宝宝跳下去,且不会受到伤害呢?”师启发幼儿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
2、自由探索:在不让蛋宝宝受到伤害的情况下,让蛋宝宝从高处跳下去。
(1)第一次探索:激发幼儿小心翼翼地保护蛋宝宝,探索各种能让蛋宝宝跳下去又不会摔破的方法。
引导语:“请材料王国的朋友们来帮助蛋宝宝,让蛋宝宝也能跳起来。”介绍材料名称:米、沙、海绵、棉花、泡沫套、铅丝、报纸、布头、袋子、橡皮泥。
交待规则:
①拿材料时要声音轻,动作轻;
②注意安全,不将沙子弄到衣服上及眼睛里。
③听到老师拍手的声音,就要赶快做回来。
(2)幼儿操作,师观察并及时鼓励。在观察中,重点让幼儿用各种辅助材料让蛋宝宝跳下去且不会受伤。鼓励能力差的幼儿多试、多想、多观察,用多种方法去尝试,帮助其树立信心,体验成功乐趣。
(3)集体分享第一次探索的经验。
请幼儿讲述并演示刚才自己尝试的几种能使蛋宝宝跳起来且不会受伤的方法,并针对刚才发生的蛋宝宝不小心摔破了,以及同样的材料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蛋宝宝更安全,让鸡妈妈更放心等问题,激发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
(4)幼儿第二次探索:什么样的方法更安全?
幼儿再次利用各种材料,深入探索。师重点引导幼儿用增加材料的量或结合2-3种材料为蛋宝宝提供更安全的跳的条件。
(5)集体分享第二次探索的经验。
师出示实物记录表,请个别幼儿讲述和演示自己想到的办法,并做记录。
共同讨论、对比哪种方法让蛋宝宝跳得更安全、更开心。
三、以“蛋宝宝送礼物”分小礼物,活动自然结束。
四、延伸活动:
拓展思维: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蛋宝宝的好朋友能帮蛋宝宝跳起来,让我们再去找找看吧。
小班科学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感知春笋的外形特征。
2、了解春笋与竹子的关系。
3、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剥笋、玩笋壳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两支春笋、一把刀(供教师用)、沙盘、色拉油、每组两个篮子、春笋挂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春笋的外形特征。
1、请幼儿猜谜语:“底粗顶尖像宝塔,层层衣服粘泥巴,衣服里面节节肉,做菜汤顶呱呱。”
2、分给幼儿每人一支春笋,让幼儿摸摸、看看。
3、请幼儿说说春笋是什么样子的?(长长圆圆,下粗,上尖)看上去像什么?什么季节长出来的?长在什么地方?(出示图片)春笋外面包着什么?是怎么包着的?
4、请幼儿将春笋的外壳一层一层地剥去,提醒幼儿不要把外壳剥破。
5、教师把剥好的笋竖着切开,让幼儿观察笋的内部。
6、请幼儿说说,笋肉是什么颜色的?
7、小结:春笋长在竹园里,“春笋娃娃”的妈妈是竹子,春笋长大以后也变成竹子,笋壳可以一层一层地剥去,里面是一节一节的笋肉,它可以当菜吃。
二、玩笋壳
1、再给幼儿一支笋,让他们剥,剥下的笋壳让幼儿玩。如把笋壳从小到大套起来看看像什么。
2、将幼儿的作品放在沙盘里,供幼儿欣赏。
三、品尝笋肉
教师将笋肉洗干净,切成数块。淋上色拉油,请幼儿品尝。
小班科学教案 篇五
活动准备
大小不一的瓶子若干,瓶口套有气球(如图所示),课件。
幼儿记录纸人手一份,哭脸和笑脸娃娃若干,教师记录纸,记号笔。
操作音乐、集中音乐。
活动目标
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通过猜测、探索得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在小瓶中吹气球的兴趣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气球。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吹气球呀?
幼:想。
2.分别请两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并将吹大的气球固定住。
师:请你来试试。气球怎么样了?
幼:变大了。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
幼:我是用力吹的。
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用力,才能吹得大大的。
3.教师继续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一个小瓶子,将气球塞进瓶子并记录幼儿的猜测。
师:气球装进瓶子里,还能吹得大大的吗?
幼:能。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纸,来认识一下,瓶子代表什么?问号呢?小手呢?
师:好,猜测能吹大的小朋友举手,用什么来表示能吹大呢?
幼:打钩。
师:这只是你们的猜测,到底能不能吹大,还要验证一下。请你轻轻地从背后的口袋里拿出装好气球的瓶子,试一试。
4.幼儿自由在座位上吹气球。
5.师幼讨论。
师:成功了吗?那“小手”标记下面怎么记录?
幼:打叉。
小结:原来,光靠猜测不一定正确,还要动手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第一环节中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调动幼儿已知经验,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幼儿通过实验发现,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为下一环节感悟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做好了铺垫。)
二、探索用大小不一的四种瓶子吹气球
1.根据幼儿需要,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猜一猜、试一试。
师:为什么一开始这两个气球能吹大,现在不行了呢?
幼:没用力。
幼:瓶子太小了。
师:那我再给你们几个大的瓶子,猜猜能不能吹大。
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
师:你们的猜测记录好了,轮到你们要去实验了。请小朋友记住:一个小朋友有一个筐,里面有四个瓶子,每个瓶子都试一试,听到音乐就回到座位上。听清楚了吗?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师幼讨论,教师指名幼儿说说有没有成功。
小结:原来,能不能吹大瓶中的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什么关系。
(评析:《纲要》指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原来,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是没有关系的。)
三、幼儿再次探索,寻找成功的秘密
1.激发幼儿成功的欲望。
师:两次都没成功,你们失望吗?别急,老师这里有好办法。
2.出示幼儿记录纸,交代要求。
师:这是你们的记录纸,我再请你们去实验一下上面的这四个瓶子。记录纸的`背后有笑脸娃娃和哭脸娃娃,如果哪个瓶中的气球吹大了,就在旁边贴上笑脸娃娃,如果没成功就贴上哭脸娃娃,好玩吗?
在实验之前,我有三个小要求:
①还是每个瓶子都试一下;
②认真做好记录;
③如果成功了,别忘了找一找瓶子宝宝身上有什么秘密(四个瓶子中的一个身上有洞,并贴有标志)。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师幼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原来,瓶子的身上有洞就可以把气球吹大。
(评析:两次尝试下来,激起了幼儿“怎么还是不能成功”的思考及“我还要试”的渴望,教师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信心,再次让他们尝试。观察法是科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方法,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
四、总结提升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教师总结科学道理。
师:为什么气球放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起来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吧。
原来,这里藏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因为瓶子里装满了空气,吹气球的时候慢慢变大的气球就把瓶子里的空气从小洞里挤出去了,没有洞的瓶子里的空气排不出去,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2.寻找日常生活里与此有关的发明。
师:科学家们还根据这个科学道理发明了许多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用的东西,我们来看看。(播放PPT:打气筒、吸盘、针筒等)
总结:今天,我们用开小洞的方法成功地在瓶子里吹大了气球。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吸管,把它竖在瓶子里,再吹气球,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我们回教室去试一试吧。
(评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也生动形象地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此外,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拓展,也让幼儿明白: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最后,教师给幼儿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在放了吸管的瓶子里吹气球,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将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幼儿进一步尝试、探索、发现。
家园共育:带幼儿了解更多关于空气压力的科学小道理。
小班科学教案 篇六
科学活动:
水果宝宝
活动目标:
1、创设情景,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水果。
2、通过触觉、视觉、味觉等方面,让幼儿感知水果的外形特征和味道。
活动准备:
1、苹果、香蕉、桔子、梨子各若干个,并用布袋包好。
2、切成片的水果,并用牙签插好。
3、西瓜宝宝图,水果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
1、出示西瓜图。
小朋友你们看,他是谁啊?(西瓜)
对,西瓜宝宝今天要过生日,谁想去啊?还可以带一个宝宝去,就是布袋里的宝宝。请你们摸一摸布袋,猜猜里面是什么宝宝。
2、幼儿摸布袋,猜猜里面是什么。
二、认一认
1、请小朋友打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呢?幼儿说出自己布袋中水果的名称、颜色、形状。
2、请手中是红色宝宝的举起来给我看。
请手中是圆圆的宝宝举起来给我看。
请手中是香蕉宝宝的举起来给我看。
3、请小朋友把你的宝宝放在桌子中间。这些宝宝合起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水果”。
你们还吃过哪些水果呢?老师出示水果图,幼儿根据图片回忆。
三、说一说
1、现在请小朋友带着你的宝宝到西瓜宝宝家去。可是,西瓜宝宝不认识你的宝宝,你应该怎么介绍呢?请个别幼儿尝试。(老师当西瓜宝宝:“你是谁啊?你的宝宝叫什么名字?他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
2、大家一起来。
四、尝一尝
1、小朋友,欢迎你们。我准备了好多好吃的,请大家尝一尝,尝好了还要过来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它是什么味道的。
2、幼儿品尝。
3、组织交流。
五、小结。
今天我很高兴和小朋友一起认识了许多水果宝宝,知道了它们的颜色和形状;还品尝了许多水果,知道了他们的味道。谢谢你们。欢迎你们下次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