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巴鱼吃虾》中班数学教案 篇一
教案主题:数数和比较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地数出给定数量的物品。
2. 能够使用“多”和“少”这两个词来比较不同组物品的数量。
教学准备:
1. 教具:大嘴巴鱼和虾的图示卡片。
2. 材料:鱼和虾的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
1. 游戏一:数数比大小
- 教师出示一组卡片,上面分别有大嘴巴鱼和虾的图示,让学生数一数鱼和虾的数量。
- 要求学生用手指指向每一个物品,并大声数出数量。
- 之后,教师可以再出示一组卡片,让学生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说出哪一组多,哪一组少。
2. 游戏二:找鱼和虾
- 教师将鱼和虾的模型或图片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
- 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偷偷将鱼和虾的数量进行调换。
- 学生打开眼睛后,观察并找出有多少鱼和虾,说出哪一个多,哪一个少。
3. 游戏三:小朋友排队
-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队,每队站在一条直线上,面对面。
- 教师出示一组卡片,上面分别有大嘴巴鱼和虾的图示。
- 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图示,按照鱼和虾的数量排队,大声数数。
- 排队完成后,学生比较两队的长度,说出哪一队多,哪一队少。
4. 游戏四:数数比赛
-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一组卡片。
- 教师报出一个数字,比如“5”,每组的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相应数量的鱼和虾。
- 时间到后,学生将找到的鱼和虾摆在桌子上,教师点评并宣布哪一组找得最快,谁找得最准确。
教学延伸:
1.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品,进行数量的比较。例如,比较家里菜柜里的蔬菜种类和数量。
评估与反馈:
1. 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看是否能够正确数数和比较不同组物品的数量。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大嘴巴鱼吃虾》中班数学教案 篇二
教案主题:分类和图形认知
教学目标:
1. 能够根据给定的特征将物品进行分类。
2. 能够辨认和命名一些简单的图形。
教学准备:
1. 教具:大嘴巴鱼和虾的图示卡片,以及其他一些常见的图形卡片。
2. 材料:鱼和虾的模型或图片,以及其他一些常见的图形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
1. 游戏一:分类游戏
- 教师出示一组卡片,上面分别有大嘴巴鱼和虾的图示,让学生观察卡片上的图形特征。
- 要求学生根据图形特征将卡片进行分类,可以用手指指向不同的卡片,说出它们属于哪一类。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鱼和虾的特征,例如,鱼有鳍,虾有脚等。
2. 游戏二:找图形
- 教师将鱼和虾的模型或图片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同时也放置其他一些常见的图形模型或图片。
- 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偷偷将鱼和虾的位置进行调换。
- 学生打开眼睛后,观察并找出鱼和虾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3. 游戏三:图形配对
- 教师出示一组卡片,上面分别有大嘴巴鱼和虾的图示,以及一些其他常见的图形。
- 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图示,将鱼和虾与相应的图形进行配对,说出它们的名称。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例如,圆形有圆周,正方形有四条边等。
4. 游戏四:图形拼图
- 教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些图形拼图的卡片。
- 学生将卡片上的图形进行拼图,并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
- 学生可以尝试将不同的图形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图形。
教学延伸:
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不同图形,并尝试命名和描述它们的特征。例如,桌子是长方形的,窗户是正方形的等。
评估与反馈:
1. 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看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分类和辨认图形。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大嘴巴鱼吃虾》中班数学教案 篇三
《大嘴巴鱼吃虾》中班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嘴巴鱼吃虾》中班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数量的多少。
2、初步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了解其含义,并学习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表示两个数字的大小。
3、积极参与游戏,并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配合游戏使用的音乐。
2、不同颜色的粉笔或呼啦圈。
3、不等式题卡若干(正面写不等式,背面写答案)。
4、练习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大嘴巴鱼吃虾,学习数量多少的比较。
1、小朋友,老师今天想带你们玩个大嘴巴吃虾子的游戏,你们想玩吗?
2、游戏玩法:
①个人一组,选一个人当大嘴巴鱼,其他10人都当虾子。
②我们在地上画两个颜色不同的方框当虾子的家;两个方框之间画一个圆圈当大嘴巴鱼的家。(示意图见活动材料,方框的大小视本班幼儿人数而定,尽量画大一些,以免幼儿在圈内互相拥挤而发生其他状况。)
③规则:音乐响起,虾子们边游边说:“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到水面透透气吧”。这时大嘴巴鱼在呼呼大睡。音乐停止,大嘴巴鱼伸个懒腰,张大嘴巴做吃虾子的动作,这时虾子们边游边说:“大鱼来了,快回家啊!”(虾子分开跑回两个家里。)大嘴巴鱼跑进圆圈里说:“哈哈,让我来数一数,哪边虾子多,我就把大嘴巴对着哪边,就吃哪边的虾子”。大嘴巴鱼点数后,张大嘴巴对着虾子较多的一边,若比较正确,就做“阿呜阿呜真好吃”的动作,若比较不正确,就罚下场。一轮游戏结束后,换另一位幼儿当大嘴巴鱼,继续游戏。
3、幼儿分组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4、教师小结并表扬在游戏中表现较好的幼儿或其他方面有进步的幼儿。
二、操作练习册,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并了解其含义。
1、通过计数的方式比多少。
①打开练习册,数一数,上面一排,左边框子里有几只虾子?右边框子里有几只虾子?哪边虾子多?大嘴巴鱼要吃虾子数量多的一边,所以它的大嘴巴应该对着哪边?
②看下面一排,再来数一数左边框子里有几只虾子?右边框子里有几只虾子?哪边虾子多?大嘴巴鱼要吃虾子数量多的一边,所以它的大嘴巴应该对着哪边?
2、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
①3只虾子比2只虾子多,也就是3比2多(大);5只虾子比8只虾子少,也就是5比8少(小)。那我们怎么表示两个数字的大小呢?(启发幼儿思考。)
②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数字的大小(教师板书:>、<),观察这两个符号有什么不同?(开口方向不同。)
③教师小结:开口向左边的叫大于号,开口向右边的叫小于号。口子喜欢对着数字大的一边,所以哪边数大它的开口就朝哪。
④这个不等式表示的意思是:3大于2;下面这个不等式表示的意思是:5小于8。(请幼儿跟读两遍。)
3、练习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用法。
①请幼儿填写黑板上的不等式。
教师可在黑板上提供不等式,如:
4O6、7O5、2O8、9O6、10O9、8O7、3O1、0O1……
②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③请另一批幼儿批改黑板上的.题目,做对的打“√”;做错的请在旁边改正。
④教师公布答案,并带领幼儿一一读出每个不等式。
三、游戏:抢答案,巩固10以内数量大小的比较。
1、交代抢答规则。
①分为人数相等的3组,每组派一个固定的代表抢答,组内其他幼儿为智囊团,代表答不出来,可以请智囊团帮助。
②老师出示题卡后,喊开始,才可以抢答,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5分。
③最后获得分数最高的组获胜。
2、教师一一出示不等式的题卡,请幼儿抢答。
3、比赛结束,比一比哪组答对的题目最多!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