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教案 篇一
景泰蓝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于世。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
2.掌握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所需材料。
3.培养学生对景泰蓝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
2.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所需材料。
三、教学难点
1.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所需材料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学生对景泰蓝艺术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景泰蓝的作品图片,引起学生对景泰蓝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讲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15分钟)
通过课件和教材,向学生详细介绍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景泰蓝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3.分组讨论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所需材料(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所需材料,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4.展示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所需材料(15分钟)
通过展示制作景泰蓝的视频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所需材料。
5.展示景泰蓝的作品并进行鉴赏(15分钟)
展示一些景泰蓝的作品,并向学生解读其中的图案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和理解力进行鉴赏。
6.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教案 篇二
景泰蓝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于世。通过学习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这项工艺的历史渊源,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以下教学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景泰蓝的作品图片,引起他们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好奇心。
二、讲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15分钟)
通过课件和教材,向学生详细介绍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景泰蓝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三、分组讨论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所需材料(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所需材料,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实践操作景泰蓝的制作过程(15分钟)
通过提供一些景泰蓝的制作材料和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件小型的景泰蓝作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五、展示景泰蓝的作品并进行鉴赏(15分钟)
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景泰蓝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创作过程,大家一起欣赏和评价。
六、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深入了解景泰蓝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教案 篇三
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教案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检查出勤。
2、学生演讲锻炼,并给予点评。
3、检查作业情况,抽查背诵情况。
二、复习旧课
【中心思想】:作者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了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地记住。
品味散文朴素、简约的语言风格。
1.首句落笔点题,用凝练的语言准确地对托墓作了评价。
2.对托墓的描写都是白描,淡淡几笔便揭示出墓地景物的特征。
3.平淡的叙述之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味。例如:“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三、讲授新课
(一)课文导入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体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臧克家《有的人》)这首诗通过对比歌颂了鲁迅的人格,如果用之歌颂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极为恰当。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到俄国旅行,拜谒了托尔斯泰墓,他有感于托墓的逼人的朴素,称颂它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今天,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托墓之“美”。
(二)托尔斯泰介绍
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称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躁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等。
(四)课文研读
1、用一句话概括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及作者的感受。
明确:朴素,满怀敬意。
2、文中描写托尔斯泰墓的'文字有哪些?
明确:引导学生在书本上划记。
第一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
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谈谈你对这句描写所体现的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的理解。
明确:坟墓极为普通,逝者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也无意让人凭吊,托墓美在朴素!
2、作者为什么要叙述托尔斯泰的儿时的故事?
明确:揭示托尔斯泰对美和幸福的追求,使托墓的朴素之中有了一种不平凡的内涵。
第二段:
1、“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如何理解这句描写所体现的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明确:四个“没有”使死者生前淡泊名声的品格和坟墓的外观和谐统一,缀以鲜花,形成一种朴素美。
2、托尔斯泰“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了”,这一正面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正面对比,进一步强化突出了托尔期泰墓的平凡普通,正因如此,人们对他的感情才愈加深沉。
3、作者把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与托墓进行比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意在衬托出托墓逼人的朴素中所蕴含的不平凡。人物英名盖世,坟墓却平凡普通,在这个似乎不相称的统一体中,人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4、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
明确:“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5、如何理解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明确:托尔斯泰的坟墓极普通、极朴素,作者却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其所以美,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极不相称,对比中让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正是作者的立意所在,普通蕴含着伟大。
四、课堂小结
【中心思想】:作者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了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地记住。
品味散文朴素、简约的语言风格。
1.首句落笔点题,用凝练的语言准确地对托墓作了评价。
2.对托墓的描写都是白描,淡淡几笔便揭示出墓地景物的特征。
3.平淡的叙述之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味。例如:“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2、完成《习题册》中的“基础知识”和“语段精读”部分。
3、体会本文在写法及语言方面的点。
4、预习《景泰蓝的制作》。
相关资料
一、拿破仑
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流放于意大利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病逝,终年52岁。四天以后,岛上的人为这位征服者举行了葬礼。在礼炮的轰鸣中,棺木徐徐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在这幽静的峡谷深处,几棵垂柳掩映着一条流水,秋海棠、海芋和美人蕉竟相开放。拿破仑这位一度叱咤风云、有功也有过的盖世英雄,便长眠在这些绿叶鲜花之下。19年后,法国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力浦派军舰到圣赫勒拿岛接回了拿破仑的遗骨。
1840年12月15日,巴黎人民满腔热情地举行了隆重的接灵仪式。数不尽的人群冒着严寒,迎着风雪,护送着灵柩前往塞纳河畔的废兵院,安葬在废兵院一个大理石墓穴里。废兵院规模宏大,建筑物是十八世纪宫廷设计的样式,富丽、精美、雅致,并设有两座小教堂。
二、歌德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纪德说,歌德的荣耀已经大大超出了魏玛公园,超出了整个德意志。拿破仑用武力铸就的统一的欧洲,歌德用精神来统治它。他是可以令人类骄傲的那种人,那种可以堪称伟人的伟人。
1774年,魏玛公国的军侯在墓园里添建了自己的“公侯陵”,陵墓分地下和上面两层,是一幢带有拜占廷时代风格的古典主义建筑,建筑物前后左右古木森森,令整个陵寝地区气度不凡。歌德的陵墓就位于魏玛公爵的墓园内。陵墓门首是罗马式圆柱,进去是一厅堂,屋顶是蓝色的拱形盖,灵堂在地下室。歌德、席勒的灵柩并排摆在中央。两旁还放着魏玛王公家族的棺木。
三、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夫德镇,是典型的英国南部古镇,循着清幽的布仑河水步入镇中,仿佛走进一个古远的童话。紧靠河边的“圣三一”教堂,建于文艺复兴时期,是镇上最宏伟的建筑,其外表披一层深厚的苔藓。教堂内安葬着莎士比亚的陵墓。沙翁的陵墓是用汉白玉做成的方形高台,高可盈人,莎翁的遗体就埋在高台之下。
多年
之后,为了追认莎士比亚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以衣冠碑像在西敏寺占有了一席之地。西敏寺坐落在太晤士河畔喧嚣的闹市区,它成为英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教堂之一,整座建筑金碧辉煌。西敏寺是教堂,但更是一千年来英国王室的象征。英国皇室的重要正式场合几乎都在西敏寺。西敏寺还是一个国葬陵墓。几百年来,英国的帝王百年后无不安葬于此,胄室宗亲、豪门权贵、高僧大侣,文臣武将、圣哲贤达,巨匠名流乃至布衣百姓者,都以别世之后能归宿此地为荣。莎士比亚的雕像镶于墙上的壁碑,壁碑以莎士比亚的雕像为中心,上有雪莱和济慈,左右是作家奥斯汀和夏洛特三姐妹。它位于西敏寺的“诗人之耦”,是一部大理石刻的英国文学史。这三位对世界有深远影响的伟人,百年之后,依据个人的身份、地位都受到了应有的尊崇,供后人景仰,永远怀念。
四、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葬于具图拉30公里,一个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地方,它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祖传家园。在俄语里,雅斯纳亚波良纳是“明亮的林中草地”的意思。我找到了一些托尔斯泰墓的教学图片,画面上是有着明媚阳光的夏天,正如茨威格描写的那样。比起三个伟人墓地奢华的装饰,托尔斯泰墓确实很朴素。素,即本色,就是自然;朴,是没有任何装饰。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不容易让人记起这是一个坟墓,托尔斯泰墓已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会让我们相信托尔斯泰真的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吗?不,他真的没有消失。你看他静静地、孤独地在森林的一角,在亲手栽种树木的地方继续着他的平等、博爱的思考,实践着他回归平凡、回归自然的追求,我们从墓地的一草一木中不是已经看到了托尔斯泰的身影吗?那生生不息的追求精神难道不震撼人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