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优选3篇)

时间:2011-08-04 04:11: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探究传统文化中的儿女情长——《祭十二郎文》教案

导入:

作为一门人文科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文化素养的过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描写儿女情长的经典文章,通过教学这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关系的重视,并引发他们对亲情的思考。

教学目标:

1. 了解《祭十二郎文》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文章中表达的儿女情长和家庭关系;

3.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

4. 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情感认知和理解。

教学重点:

1. 掌握《祭十二郎文》的基本内容;

2. 理解文章中的儿女情长和家庭关系;

3. 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中的意象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情感认知和理解。

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亲情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2. 介绍《祭十二郎文》(10分钟)

向学生简要介绍《祭十二郎文》的作者、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心。

3. 阅读理解(15分钟)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引导他们理解文章中的儿女情长和家庭关系,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分析修辞手法(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让他们体会这些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5. 探究意象表达(15分钟)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意象表达,如“红孩儿”、“十二郎神”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对儿女情长的表达方式。

6. 情感认知和理解(15分钟)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情感认知,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7.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对今天的教学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留下问题,以便下节课继续探究。

教学延伸:

1. 给学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儿女情长;

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文化活动,如观看相关电影或舞台剧,参观相关展览等;

3.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写作,表达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和认知。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碰撞——《祭十二郎文》教案

导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然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却是我们当代人所需要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充满传统文化元素的文章,通过教学这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关系,并引发他们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教学目标:

1. 了解《祭十二郎文》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文章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表达和意义;

3. 分析文章中的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4. 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

1. 掌握《祭十二郎文》的基本内容;

2. 理解文章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表达和意义;

3. 分析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表达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2. 介绍《祭十二郎文》(10分钟)

向学生简要介绍《祭十二郎文》的作者、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心。

3. 阅读理解(15分钟)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引导他们理解文章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表达和意义,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分析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和价值。

5. 探究文化传承(15分钟)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认识,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对今天的教学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留下问题,以便下节课继续探究。

教学延伸:

1. 给学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关系;

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文化活动,如参观传统文化展览、体验传统文化活动等;

3.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写作,表达自己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认识。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三

人教版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

  1.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

  6.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具体研习课文。

  2.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4.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具体研习课文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3.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4.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学生集体背诵第5段,然后找出这些虚词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艺术手法的体现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

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这一教案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