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通用3篇】

时间:2019-08-08 07:19: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一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一

标题:大自然的语言:了解四季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了解四季的变化并能够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

2. 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不同季节的喜爱和感受。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变化,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变化和不同季节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不同季节的喜爱和感受。

3. 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1. 课件或图片展示四季的变化。

2. 一些与四季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四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论图片中的不同季节。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季节?季节有什么特点?

Step 2: 学习新知

1. 教师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四季的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如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炎热、秋天的凉爽和冬天的寒冷。

2.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并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对不同季节的喜爱和感受。

Step 3: 拓展练习

1. 教师出示一些与四季相关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喜欢的季节,并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和感受。

Step 4: 总结归纳

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四季的特点和学生对不同季节的喜爱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大自然?

Step 5: 小结

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四季的理解和感受。

小学一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二

标题:大自然的语言:发现身边的美景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 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身边的美景,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欣赏,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身边的美景,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3. 通过观察和欣赏,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1. 课件或图片展示身边的美景。

2. 一些与自然景物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论图片中的美景。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有什么美丽的自然景物?

Step 2: 学习新知

1. 教师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身边的美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美景的特点,如花朵的颜色和形状、阳光的明亮和温暖等。

2.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身边的美景,并表达自己对美景的感受。

Step 3: 拓展练习

1. 教师出示一些与自然景物相关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Step 4: 总结归纳

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身边的美景和学生对美景的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身边的美景?

Step 5: 小结

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欣赏身边的美景。

小学一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三

小学一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6、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难点

  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我们人类用语言说话,可你知道吗?大自然也有语言。

  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

  注意:要指导学生读准声母是平舌音的“仔、诉、粗”,读准韵母是后鼻音的“永”。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三、四小节。

  (1)自由读,想想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①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可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大鱼鳞等的图片帮助理解。)

  ②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为什么说蝌蚪在水中游,就知道春天来了?(青蛙春天排卵,小蝌蚪一般出现在春天的河塘里。)

  b、什么是“三叮虫”?为什么找到“三叶虫”化石的地方,可以推断那里曾是汪洋一片?

  (出示“三叶虫”化石的图片,介绍三叶虫: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两亿多年以前已经灭绝。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如今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它的化石,可以推断出喜马拉雅山巅曾是汪洋大海。)

  (4)这三节写了大自然中谁的语言?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或者使人想到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等。)

  (5)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一、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你还了解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齐读第一、五小节。

  (3)议答:如何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

  (4)小结: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如果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动脑,你就会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四、朗读指导。

  读句子时,要注意读出句子的节奏和语气。同时应做到边读边想象,如读到“你看那水里的蝌蚪,多

么像游动的‘逗点’”,就要想象出蝌蚪的样子,蝌蚪在水中游动的情景。

  本课是诗歌,要注意读出韵味来。每一节的二、四两行末尾都押“an”韵。韵脚要读清楚,有的可以拉长一点声音,如第二节中的“逗点”的“点”,“人间”的“间”都可以比别的字读得长些。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卡片,认读生词。

  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方格中的生字,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的?

  在字形上,要让学生注意到“诉”共七笔,最后一笔是“点”;“永”字第二笔是“”,不是“亅”;“告”字可用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记忆字形。

  2、小组交流。

  3、重点指导。

  就:左右结构,右面没有“撇”。

  告:上边的“牛”字竖不出头,口诀“一口咬掉牛尾巴。”

  诉:左右结构,右面“斤”上加一点。

  4、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

  本课有五个生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化、语、诉、现”左窄右宽,“就”字的左右两部分大致相等。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后再写,并养成边写边对照的习惯,这样,就容易看到自己写字上的进步,提高写字的兴趣。

  三、做找朋友的游戏。

小学一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