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篇一
教案名称:探寻《女娲造人》的神话意义
教学目标:
1. 了解《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的背景和内容;
2. 探讨《女娲造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的基本情节;
2. 分析《女娲造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探讨《女娲造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2. 分析《女娲造人》中蕴含的哲学思考。
教学准备:
1. 课文《女娲造人》;
2. 大幅《女娲造人》故事情节图;
3. 神话故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2. 提问:你认为《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讲解(15分钟)
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探讨《女娲造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并找出相关的证据和例子。
2. 大组交流: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三、活动(25分钟)
1. 观看相关视频素材,了解《女娲造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请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与《女娲造人》相关的话题(如女性地位、人类起源等),并进行深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
3.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形式(如海报、PPT、小品等)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总结(10分钟)
1. 教师总结:总结《女娲造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2. 提问:你认为《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有哪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启示和思考?
五、拓展(5分钟)
1. 分享:学生自愿分享自己在课堂之外了解到的与《女娲造人》相关的知识或故事。
2. 练习:请学生在家中自行阅读其他神话故事,思考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六、作业(5分钟)
1.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的理解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和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篇二
教案名称:探究《女娲造人》的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
教学目标:
1. 理解《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中所体现的文学价值;
2. 分析《女娲造人》对人类关系和人文关怀的表达;
3. 培养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审美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重点:
1. 分析《女娲造人》中所体现的文学价值;
2. 探究《女娲造人》对人类关系和人文关怀的表达。
教学难点:
1. 分析《女娲造人》中所体现的文学价值;
2. 探究《女娲造人》对人类关系和人文关怀的表达。
教学准备:
1. 课文《女娲造人》;
2. 大幅《女娲造人》故事情节图;
3. 与神话故事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2. 提问:你认为《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有什么与人类关系和人文关怀相关的表达?
二、讲解(15分钟)
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探讨《女娲造人》中所体现的文学价值,并找出相关的证据和例子。
2. 大组交流: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三、活动(25分钟)
1.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或诗歌:请学生阅读与神话故事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诗歌,探究其中对于人类关系和人文关怀的表达。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请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与《女娲造人》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诗歌,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中对于人类关系和人文关怀的表达。
3.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形式(如朗诵、演讲、心得体会等)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总结(10分钟)
1. 教师总结:总结《女娲造人》中所体现的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2. 提问:你认为《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和反思?
五、拓展(5分钟)
1. 分享:学生自愿分享自己在课堂之外了解到的与《女娲造人》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诗歌。
2. 练习:请学生在家中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或诗歌,思考其中对于人类关系和人文关怀的表达。
六、作业(5分钟)
1.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中所体现的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解和思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篇三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篇教学设计采用了“主问题”设计的理念。学生带着主问题对全篇课文进行研读,在教师的点拨下,为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人物形象而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及发言、讨论、辩析等表达活动。
教学步骤:
一、积累一组词语
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识别、积累词语。
1.雅词
2.四字短语
二、研讨一个问题
1.主问题: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并拟出发言要点。
·她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她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
·她是一个普通的“人”。她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
·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就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非常孩子气。
·她是一个勤劳的母亲。
·她是一个喜爱孩子的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
2.讨论:作者为什么把女娲塑造得更像一个“人”?
作者把女娲塑造得更像一个“人”,这正是这篇童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广阔的天地,莽莽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喜”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象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以及天伦之乐。“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三、发挥一些想象
1.这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是这两则短文的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
2.讨论、明确: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3.下面同学们再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象,写一段文字。
4.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这篇课文的内容较浅,可在教学中引进一点参读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从教学手法讲,这叫“插入式比较阅读”,比较的角度是“求同”。以此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习课文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自由读课文,识别生字难词
二
、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三、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
1.教师: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象的,大家比较一下,两则神话故事有哪些相同之处?
2.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无论东方西方,古人早都思考过人类起源问题。
·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是被创造出来的,都有创造人的神,不过一则设想为女娲,一则设想为上帝罢了。
·制造人的材料都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
·两则神话又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的差别。
……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创世神话魅力永恒的原因何在?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创世神话故事。
2.了解有关神话的常识。
一、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讲神话故事比赛
三、问题探究:
1.教师:同学们刚才讲的这些故事引人入胜。我们明知这些故事发生的事情不存在,可这些故事我们听起来还是津津有味,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这类神话都描写了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的情景,这是引人遐想的。
·这类神话都有奇妙的想象,这是非常有趣的。
·这类神话无非是现实的人类繁衍历史的改造,非常富有人性,这是令人感觉亲切的。例如,现实世界中,是母亲怀孕生育子女,孩子使母亲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女娲造人》不过是想象女娲用泥土造成孩子罢了,女娲的形象分明是母亲的形象,完全是人性化的,她的辛苦和快乐是让人共鸣的。
【资料整合平台】
●作者简介
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新繁人,神话学家。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把中国汉民族片断的古神话资料熔铸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提供了一部具有汉民族古神话特色与风格的文学作品。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①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设计。
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①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三、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教师: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2、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3)讨论:
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②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4)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设计》。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①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关于神话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探究品味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拓展运用: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①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词语解释
揉(róu):
1、用手来回擦或搓:~擦。~搓。~眼睛。
2、团弄:~面。~泥球。
3、使木弯曲:~轮(使木弯曲制作车轮)。“~木为耒”。
4、古同“柔”,使降顺。
荒凉(huāng liáng):荒芜冷落。形容旷野无人的景况。
寂寞(jì mò):冷清孤单;清静
莽莽(mǎng mǎng):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莽莽群山
蓬勃(péng bó):繁荣,旺盛。
澄澈(chéng chè):清澈,水清见底。
掺和(chān huo):掺和,混杂。犹言参与、插手。
非凡(fēi fán):、出色的或突出的
气概(qì gài):名词,意思是正直豪迈的态度,或者在某种活动中或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
灵敏(líng mǐn):1、具有容易受影响或受感动的能力;能够显示微小差别2、头脑机敏
泥潭(ní tán):通常为暴风雨所留下的小污水坑。
绵延(mián yán):有连续不绝和弥漫延续等义。一直延续到完结,中间未曾间断(多用于形容山,如:绵延的山径/群山绵延千里)。
神通广大(shén tōng guǎng dà):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褒义)
灵机一动(líng jī yī dòng);灵机:灵活的心思。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褒义
眉开眼笑(méi kāi yǎn xiào):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课后反思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此,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了神话《女祸造人》作为本节课材料,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力的训练。
成功之处:
有教育机智。当天,全年级学生都欢欢喜喜去财大看话剧,仅留下上课的这个班不能去,学生们老大不高兴,又加上突然下雨,天气很冷,学生冒雨跑到阶梯教室。我一下想到学生昨天刚兴高采烈地学习吟唱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即让语文科代表黄伊伊领唱。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1、点击了学生的兴奋点。
首先,选的文章是神话传说,是六年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
其次,课前唱歌让学生情绪由阴转晴,进而让学生讲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课堂上晴朗起来,再由师以“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的祖先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几个问题将学生阅读欲望撩拨到极致。
2、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讲故事,创编神话故事等比赛形式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点带面,全体参与,让学生在竞争中各有所得。
3、联想、想象能力的迁移。最后环节让学生创编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七嘴八舌,更有几个小组提出创编课本剧,并当堂表演,将整个课堂气氛拉向高潮,学生潜能得到极大挖掘。
不足之处:
1、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几个教学环节皆在老师主观引导下进行。尤其当下课铃响起,而学生课本剧的表演正浓,学生们和听课老师们也正听得如痴如醉时,我却因为是公开课而打断学生的表演。后来虽然又让学生继续表演,但已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贯彻“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观念。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学生刘莫的点评非常不错,可我没能充分赞赏。
3、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