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教案(经典6篇)

时间:2011-07-09 01:40: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长度单位”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常见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换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常见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换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如厘米、分米、米、千米等,并让他们思考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 概念讲解:通过课件或实物,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引导他们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利用尺子或其他测量工具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亲自测量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4. 讨论与总结:让学生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5.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提出问题或困惑。

6. 拓展延伸:提供一些拓展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和了解长度单位的应用领域,如地图测量、建筑设计等。

四、教学资源:

1. 课件或实物:用于概念讲解和实践操作。

2. 尺子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3. 练习题和拓展材料:用于学生的巩固练习和拓展延伸。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

2. 收集学生的练习题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3. 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测量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长度单位”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能够熟练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2.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房间的长度、计算跑步的距离等。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和使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与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并与学生一起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度等。

2. 拓展与应用: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选择和使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换算,如计算跑步的距离、测量物体的宽度等。

3. 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将自己的解决过程和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不同解决方法和不同解决结果之间的关系。

4. 拓展延伸:提供一些拓展材料,让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并让他们分享解决过程和结果。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学生的表现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四、教学资源:

1. 复习材料:用于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实际问题材料:用于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展开讨论。

3. 拓展材料: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解决过程和结果,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3. 鼓励学生分享解决过程和结果,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长度单位”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二、测量统一长度

  1、(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2、分组汇报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6、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三、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四、练习

  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五、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六、安排作业: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4.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5.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二、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二、展开认识米

  1.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

  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1)介绍米尺

  (2)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

  (3)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用米量

  (1).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

  (2).(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三、实践活动

  1.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2.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

  五、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教学具准备:

尺子、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吗?

  (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2、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

  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

  二.测量线段的长度

  1.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把两德的结果些在书上。

  2.线段与曲线的对比认识

  3.线段“直”的特征。

  三、屏显: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分组讨论

  ……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多线段有哪些认识?

  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

  四、指导线段的画法

  五、猜一猜游戏

  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

  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

  六、学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

  七、动手做一做

  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

  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

  八、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

  九、布置作业: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线段-第二课时反思:

  利用已学知识引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多种实践方式,只管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联系实际,提出生活中存在的线段问题,让小组进行自评、互评,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既抽象又实际,教学时要紧扎线段的两个特征,除了设计与生活情境结合的直观学习线段外,还应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从实物到想象,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引起质疑提出疑问.通过讨论来提高认识.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线段,进而画线段.

  整节课的设计可以从观察实物到想象、推理、讨论.如对线段"端点"的认识:"有尽头的""这些东西在两端有两个头""线段是细细的自来水、线"等.

  由于实践环节比较多,整节课应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与自主.

  (反思第一课时)

  长度单位是学生首次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替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打好基础,本节课在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直观感受上尤为重要。

  课的一开始就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测量长度单位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展开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多种实践方式,直观感受1厘米的长度,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

  我觉得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冲动和知识基础后,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逐渐加深认识并能懂得应用,尤其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观察、发现问题,整节课可以有估一估、量一量、看一看、做一做、比一比等多个活动,课后可以布置练习延伸。

“长度单位”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4-56页,P57页课堂活动第1、2、3题,P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直尺、纸杯、小棍(1cm)、吸管。

  教学重点:

  建立1c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会以cm作单位掌握用直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光明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双槐树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宽度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宽,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厂长课桌应做多宽吗?你准备选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

  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

  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

  学生自由量后汇报:课桌大约有2枝铅笔长,大约有3拃长,大约比2个笔盒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38厘米长。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

  2、导入揭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直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火柴盒长4厘米,墨水盒长7厘米,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板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1、探究一:认识直尺

  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

  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板:单位:厘米cm)

  2、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

  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cm的长度)

  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厘米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从纸杯里拿出1cm长的小棍感受。

  课件演示1厘米的长度。(板书:1厘米)

  在自己尺子上找到这一段。写厘米时,直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cm)

  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厘米长,从2到3也是1厘米长。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小手指一节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拉链头长大约是1厘米。牙齿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手机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3、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厘米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100厘米等大约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大致长度,与同桌的同学比一比、看一看、估一估看谁准确点。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课件演示例2:如何量铅笔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的宽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宽,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厂长。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课件出示)

  1、填空出示教科书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让学生填一填。

  2、判断下面量法是否正确。

  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

  五、总结

  师:孩子们,我们这节课量的吸管的长度,以及你们铅笔的长度,橡皮的长度,这些物体长还是短?(短)。

  师:对了,我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做工具?(直尺)。用什么作单位?(厘米)。但如果要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以及我们操场的长该用什么工具去测量,又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这个等孩子们以后学了更多的测量长度的知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六、板书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单位:厘米cm

  1厘米1cm

“长度单位”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

  【设计理念】

  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回顾梳理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厘米30厘米+6厘米=()厘米

  100厘米–40厘米=()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我们的身高约130()

  旗杆高15()橡皮擦长3()

  小红的手臂长约40()床长2()

  爸爸的鞋子长25()我们的房子高3()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设计意图】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三、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到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作单位,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长度单位”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

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长度单位”教案(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