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多少》中班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引言:
在中班阶段,孩子们开始对比多少进行认知和理解。通过比较数量的大小,他们能够培养出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概念。本教案将围绕比多少的概念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和活动,帮助孩子们掌握比较数量的方法和技巧。
一、目标:
1. 学习认识数字1-10,并能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2. 学习使用比较词汇(大、小、多、少)进行数量的比较。
3. 能够用手指和眼睛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1. 数字认知:
- 制作数字卡片,每个卡片上写一个数字(1-10),让孩子们认识数字和数字的大小。
- 引导孩子们按照数字的大小顺序将卡片排列起来,并反复练习。
2. 使用比较词汇:
- 准备一些不同数量的物品(如球、积木等),让孩子们观察并比较数量的多少。
- 引导孩子们用比较词汇(大、小、多、少)描述物品的数量差异,如“这堆球比那堆球多。”
3. 数量比较游戏:
- 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如“猜数字”和“数量比大小”等,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来巩固比较数量的概念和技巧。
4. 手指和眼睛比较:
- 引导孩子们用手指和眼睛进行数量的比较,如通过比较手指的数量来判断哪边的手指更多,或者通过比较眼睛看到的物品数量来判断哪边的物品更多。
三、教学评估:
通过教学活动中的游戏和练习,观察孩子们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比较词汇进行数量的比较,以及能否正确地按照数字大小顺序排列数字卡片。
四、教学延伸:
1.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们进行数量的比较,如比较两种水果的数量、比较不同颜色的积木的数量等。
2. 制作一些数量比较的教具,如用纸板制作的量杯,让孩子们通过倒水的方式进行数量的比较。
《比多少》中班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引言:
在中班阶段,孩子们开始对比多少进行认知和理解。通过比较数量的大小,他们能够培养出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概念。本教案将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和活动,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比较数量的方法和技巧,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目标:
1. 学习认识数字1-10,并能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2. 学习使用比较词汇(大、小、多、少)进行数量的比较。
3. 能够用手指和眼睛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
4. 能够应用比较数量的方法和技巧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际操作。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1. 数字认知:
- 制作数字卡片,每个卡片上写一个数字(1-10),让孩子们认识数字和数字的大小。
- 引导孩子们按照数字的大小顺序将卡片排列起来,并反复练习。
2. 使用比较词汇:
- 准备一些不同数量的物品(如球、积木等),让孩子们观察并比较数量的多少。
- 引导孩子们用比较词汇(大、小、多、少)描述物品的数量差异,如“这堆球比那堆球多。”
3. 数量比较游戏:
- 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如“猜数字”和“数量比大小”等,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来巩固比较数量的概念和技巧。
4. 手指和眼睛比较:
- 引导孩子们用手指和眼睛进行数量的比较,如通过比较手指的数量来判断哪边的手指更多,或者通过比较眼睛看到的物品数量来判断哪边的物品更多。
5. 实际应用:
-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们进行数量的比较,如比较两种水果的数量、比较不同颜色的积木的数量等,并帮助他们从中得出结论。
三、教学评估:
通过教学活动中的游戏和练习,观察孩子们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比较词汇进行数量的比较,以及能否正确地按照数字大小顺序排列数字卡片。同时,观察孩子们是否能够将比较数量的方法和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延伸:
1. 继续引导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数量的比较,如比较家里不同房间的玩具数量等。
2. 制作一些数量比较的教具,如用纸板制作的量杯,让孩子们通过倒水的方式进行数量的比较,并记录下比较结果。
《比多少》中班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5个以内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重点和难点
让幼儿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说明:
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一一对应,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因此,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中自己“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材料和环境创设
1、材料:诱发对应性材料——碗和调羹、杯子和杯盖、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自发对应性材料——雪花片和木珠、红积木和绿积木、苹果和香蕉、汽车和飞机等等。以上材料可用实物,也可用图片。
2、环境创设:将以上材料按难易程度编号放暨在数学活动区内供幼儿操作摆弄。
设计思路
一一对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重叠,另一种是并放。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区内应该先投放可供幼儿进行重叠比较的材料,然后再提供并放对应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可供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诱发对应性材料,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另一种是自发对应性材料,那两种材料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很显然,前一种材料容易引发幼儿的对应行为,因此,应该先让幼儿操作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当幼儿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后,则应多提供自发对应性的材料,使幼儿能自觉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从而真正形成通过一一时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一一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这种理解的一个基础。因此,在活动中教师不要向幼儿传授一一时应的方法,而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才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活动—>讨论归纳活动—>巩固操作活动
1、通过操作探索活动让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多、少和等量关系。
说明
各种操作材料应按难易编号后放置在数学活动区内。教师引导幼儿按次序开展操作活动。
2、通过讨论归纳活动及幼儿确立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l)出示可重叠比较的诱发对应性材料,如小朋友和椅子,让幼儿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说明
教师出示教具时,一组物体可排列整齐,另一组物体应放成一堆,然后通过提问,如“怎样才能知道小朋友多还是椅子多?启发幼儿提出对应的方法,并请幼儿操作验证。
(2)出示可并放比较的自发对应性材料,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出示有一定间隔距离的一排积木,让幼儿用另一种颜色的积木做一个等量集合,并讨论为什么这两组积木是等量的。
(4)出示两头对齐,中间间隔距离有异的两组物体的图片,让幼儿辨别其是否等量。
3、通过巩固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对应的技能。
说明:
教师可在数学活动区内提供数目超过5,或各种排列形式的材料,以增加对应。
反思:
这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数少,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程度。在操作规则上对幼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多数幼儿基本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幼儿还不能理解如何换组操作,今天的活动只进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阶段的活动,可能比较适合同一游戏,提供不同类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比多少》中班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同时也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教育目标的的实现都为后续学习准备的,所以为了我们班在今后能把数学能力发展的更好,我设计本次活动《比多少》,让幼儿通过操作学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活动目标:
1.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在四个以内的两集合间元素的多少。
2.能够一个接一个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能运用一 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活动准备:
相应的图片若干、“比多少”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等量判断”操作卡等。
活动过程:
一、经验准备
游戏:抢椅子
让幼儿分组上来玩抢椅子的游戏,幼儿人数和椅子的数量在4以内,并相差一个。提问:刚才玩抢椅子游戏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坐几张椅子?椅子多还是小朋友多?为什么?你有办法变成一样多吗?
二、集体探索
1、出示教具:数数,花园里开了几朵花?(4朵),蝴蝶飞来了,请小朋友帮助蝴蝶找朋友,一只蝴蝶找一朵花做朋友。(幼儿个别操作)蝴蝶多,还是花多?你怎么看出来的?我们给多的放个花片做标记。有办法让蝴蝶和花一样多?
2、这里还有小鸭子和小鱼,谁来喂小鸭子吃小鱼?(幼儿个别操作)
比一比,小鸭子多还是小鱼多?小花片放在哪里?
三、分组操作
1、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方法。
我们先来玩“比多少”的游戏,小朋友把小筐里的两样卡片对齐排好,比比哪个多,用小花片做记号。
玩好后举手让老师检查,把卡片放回小筐,再到后面桌子上玩“哪两排一样多”的游戏。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此活动的第一次试教,由于材料的准备过于仓促,使活动没有达到预计效果,为了保证幼儿学习数学的效益和更高的兴趣,我就修改了整个活动,包括材料的准备,活动环节的设计我都加以了修改,这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数少,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程度。在操作规则上对幼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多数幼儿基本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幼儿还不能理解如何换组操作,今天的活动只进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阶段的活动,可能比较适合同一游戏,提供不同类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比多少》中班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感知和比较事物数量的多少。
2、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插卡板一块;硬纸皮做的红、蓝花各六朵;1―8数字一套;大骰子一个;场地布置:红、绿两个大圆圈;录音带、录音机;幼儿学具:红蓝胶花各六个,小骰子一个共五套;1―8的纸牌五套。
活动过程:
1、数数游戏:1―30。
2、游戏:滚骰子
两个幼儿为一组,每个幼儿六朵胶花。游戏开始,两个幼儿猜“剪刀石头布”,凭输赢幼儿先后掷骰子,并根据骰子上的点数取出相应数量的胶花,比一比谁多?谁少?
3、游戏:翻纸牌
两个幼儿为一组。游戏开始,把1―8的纸牌反放在桌面上,两个幼儿猜“剪刀石头布”,凭输赢幼儿先后翻一张纸牌,比一比谁多?谁少?
4、游戏:占圈
每次请8―10名幼儿游戏。游戏开始,幼儿听音乐绕着地上的两个圆圈走,
音乐一停,马上站到圈里(引导幼儿分别站到两个圈里),比一比哪个圆圈的幼儿多?哪个圆圈的幼儿少?
活动反思:
每一环节都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以游戏化的口吻,使整节课循序渐进,在重点与难理解部分重复数数,让幼儿加深理解数字与数量间的关系。特别在操作探索与游戏中,我们都能看到幼儿好学、乐学的表情,对我来说,看着孩子这样的表现,能够达到这种程度,我已经很开心了。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孩子们也笑得更加灿烂。
《比多少》中班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2、能进行简单的数量推理,发展数理逻辑能力。
3、感受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我会讲故事》幼儿用书第18-19页。
2、每名幼儿10个小猪纸偶。
【活动过程】
1、出示电子用书第18-19页,请幼儿数一数图中椅子的数量。请幼儿猜猜图中的椅子可以坐多少只小猪。
2、请幼儿把10个小猪纸偶放在自己书中的椅子上,看看一共有多少只小猪可以坐下来吃东西。
3、教师任意说出椅子的数量(1-10),请幼儿推测并回答可以请几只小猪来吃东西。
4、教师任意说出椅子的数量,但不直接给出数字,请幼儿推测并回答可以请几只小猪来吃东西。如:有比6多1把椅子或比8少1把椅子,可以请几只小猪来吃东西。回答后,请全体幼儿用小指偶摆放,进行验证。
5、游戏:排排坐
·两名幼儿合用一本书(第18-19页),每名幼儿10个小猪纸偶。
·轮流猜拳,胜利的一方可将1个小猪纸偶放在书中的椅子上。
·当书中的椅子上放满了5个小猪纸偶后,请两名幼儿各自数数手上剩下的纸偶数量,然后比较两人纸偶的数量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当书中的椅子上放满了10个小猪纸偶后,请两名幼儿各自数数手上剩下的纸偶数量,然后比较两人纸偶的数量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6、操作完成后,老师可即时创编一个小故事作为总结。
评价
·能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愿意合作进行游戏。
·能从椅子的数量推算出可以坐下的人数。
活动建议:
·教师可依据幼儿用书《排排坐》制作相应的游戏玩具,投放于活动区中,请幼儿自由地游戏,在反复的操作体验中,感知物品的数量关系。
·活动后,教师将此游戏玩具投放于益智区中,使幼儿在反复操作体验中发展数量和物品的一一对应,并在活动中感受到合作游戏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