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精彩5篇)

时间:2014-07-02 05:38: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篇一

标题:探索数与代数的关系——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与代数的关系,认识数的结构。

2. 掌握数的分类和数的表示方法。

3. 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数的分类和数的结构。

2. 掌握数的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具、学生练习册。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练习。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课

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类。

2. 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物体有什么规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分类的规律。

Step 2 学习数的分类

1. 利用课件展示数的分类图,向学生介绍整数、正数、负数、零的概念。

2. 结合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分类的数的含义和特点。

Step 3 学习数的结构

1. 利用课件展示数的结构图,向学生介绍数的结构。

2. 引导学生发现数的结构中的规律和特点。

3. 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数的填空练习,巩固数的结构的理解。

Step 4 学习数的表示方法

1. 利用课件展示数的表示方法图,向学生介绍数的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学习用不同的表示方法表示数,如用数轴、有向线段等表示。

Step 5 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1. 利用教具或课件,给学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2. 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运用刚才学习的数的分类、结构和表示方法。

Step 6 小结与作业布置

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数与代数的关系。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练习,并要求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篇二

标题:数与代数的运用——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与代数的运用,掌握数与代数的运算规则。

2. 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数与代数的运算规则。

2. 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 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具、学生练习册。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练习。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课

1. 利用课件或教具,向学生展示一个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猜测这个数是多少。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和推理确定这个数的值。

Step 2 学习数的运算规则

1. 引导学生回顾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

2. 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数的运算练习,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Step 3 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利用教具或课件,给学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2. 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运用刚才学习的数的运算规则。

Step 4 学习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

1. 引导学生回顾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

2. 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练习,巩固运算规则的掌握。

Step 5 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给学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2. 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运用刚才学习的数的运算规则。

Step 6 小结与作业布置

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数与代数的运用和运算规则。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练习,并要求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篇三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教学内容跟生活密切相关,五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设计利用课件出示例题,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2.放手让学生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尽量放手让学生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本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取值方法。之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的例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说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应用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直接引出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1),学习“进一法”。

  (1)理解题意,列式计算。(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引导学生交流题中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并独立列式计算。

  2.5÷0.4=6.25(个)

  (2)设疑:我们求得的结果是6.25个瓶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找到6.25个瓶子吗?符合生活实际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用什么方法取近似数?

  (3)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这里需要准备几个瓶子?为什么?

  (4)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瓶子不能有6.25个,应取整数。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应是6个,但是6个瓶子不能装下2.5kg香油,只能装2.4kg,剩下的0.1kg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

  (5)小结: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时,不管省略部分首位上的数字是多少,都向前一位进1的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

  2.教学例10(2),学习“去尾法”。

  (1)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并列式解答。(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王阿姨用一根25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m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5÷1.5=16.666…(个)

  (2)设疑:礼盒数能用小数来表示吗?

  (3)小组讨论: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是17个礼盒,但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并向全班汇报:因为1.5×17=25.5(m),丝带不够,所以这里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取整数16,即只能包装16个礼盒]

  (4)小结:在这道题里,出现了满5也要把尾数舍去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3.回顾反思,明确方法。

  (1)观察例10中的两道题,小组讨论一下:对于取商的近似数,你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小组讨论后选代表汇报,互相补充。

  ①第(1)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1取整数。

  ②第(2)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尾数取整数。

  (3)师生共同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

  4.举例升华。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数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幸福小学有382人要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2.一根长10.5米的木料,先截取等长的5段,共8.5米,剩下的要截成0.8米长的小段,最多还能截出几段这样长的木料?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41页7、8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10 (1)2.5÷0.4=6.25(个)≈7(个)(进一法)

  (2)25÷1.5=16.666…(个)≈16(个)(去尾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

  理解红球和黄球的个数相等时,任意摸一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会是相等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红球3个 黄球3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装有3个红球的袋子

  (1)谈话:如果从中任意摸一个球,结果怎样?(一定摸出红球)

  (2)往口袋里加入3个黄球,如果从这样的口袋里摸一个球呢?(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黄球)

  2、揭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会不会发生难以确定,只能说具有可能性。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探索新知。

  1、摸球。

  (1)猜测。

  (出示上述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透明口袋)

  谈话:不看球从这个口袋中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出以后把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猜一猜,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

  学生自由猜测

  (2)验证。

  谈话: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摸一摸)

  ①明确活动要求。

  谈话:摸前先把袋中的球搅一搅,然后不看球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出后进行记录,把球再放入口袋中,如此,一共摸40次。

  ②明确统计方法。

  提问:怎样能记住每次摸球的结果呢?

  以前我们用过哪些方法来记录?(画“√”、涂方块…)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记录数据的方法?(引导说出画“正”字

的方法)

  怎样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呢?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相---出示“摸球结果记录表”,向学生介绍。

  讲解示范:一画“一”表示1次,1个“正”字表示记录5次。

  红球

  黄球

  ③明确分工。

  谈话:活动时我们要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这样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活动。

  ④活动体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归纳。

  ①各小组交流汇报统计结果,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

  ② 提问:统计的结果和你的估计差不多吗?我们再将各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到黄球的次数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有的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到黄球的次数同样多,有的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一些,有的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少一些)如果继续摸下去,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到黄球的次数会怎样?

  讲述:这就说明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会和摸到黄球的---会是相等的,也就是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提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摸球结果的?你觉得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好不好?(记录简便、整理迅速)记录之后我们又对数据作了怎样的处理?(填入统计表)可见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实验和统计得到了什么结论?(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三、玩中交流,内化交流。

  1、抛小正方体。

  教师出示小正方体,问:知道小正方体有几个面吗?在6个面上都写有数字,小组成员仔细观察有哪些数字?各出现了几次?

  如果把小正方体抛30次,那么“1”“2”“3”各字朝上的次数会怎样呢?

  验证。

  明确活动要求:小组成员按顺序轮流抛小正方体,并记录朝上数字的次数。

  在小组内明确分工。

  活动体验:学生先分组实验,再统计结果,填写下列表格。

  朝上的数字123

  次数

  归纳。

  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教师将数据填入下表。

  朝上的数字

  123

  合计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提问:仔细观察统计表,统计的结果和你估计的差不多吗?你发现了什么?

  反思。通过这一活动,你又明白了什么?为什么1、2、3朝上的次数差不多?

  讲述:根据合计栏里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抛的次数越多,数字1、2、3朝上的次数就越接近。那么抛一次,向上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这三种可能性的大小怎样?(相等)

  四、拓展深化

  谈话:如果要在装有红球和蓝球的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和蓝球的可能性相等,可以怎样放球?

  学生各抒己见

  谈话:为什么可以这样放?(因为红球和蓝球的个数相同,所以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和蓝球的可能性相等。)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小组讨论,再展示交流,说说想法。

  五、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统计与可能性

  3个红球 3个黄球

  当口袋里红球与黄球一样多时,摸到红球与黄球可能性是相等的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5页主题图、96页例3、第96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体会转化的`思想。

  考点分析:

  会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游戏引入——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课件、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的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在图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梯形。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

  二、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吗?

  1、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师揭示转化方法:拼合法、割补法

  3、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三、揭示课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四、新知探究

  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看看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教师提出要求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梯形把它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②想一想,拼成怎样的图形,利用怎样的方法拼成的?

  ③它们的高与梯形的高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联系?

  ④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生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转化前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准。

  3、(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教师逐一配以课件演示。)

  师引导得出如下几种推导思路:(师边利用课件演示边讲解)

  思路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平行边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从而推出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思路二: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一个三角形面积之和,从而推出

  梯形的面积 =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思路三: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从而推出

  梯形的面积 =上底×高÷2+下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的推导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上底用字a来表示,下底用b来表示,高用h来表示,那么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公式可表示为什么?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

  五、巩固提升

  1、(出示课件),三峡水电站全景图及第89页例3并读题。同时出示水电站的横截面的简图(梯形)。提问,实际求什么?

  S =(a+b)h÷2

  =(36+120)×135÷2

  =156×135÷2

  =10530(㎡)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六、总结结课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要计算梯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几个条件?还要注意什么?

  2、我们是怎样得出梯形面积的公式的?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利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梯形的面积 =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梯形的面积 =上底×高÷2+下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精彩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