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滁州西涧》导读
教学目标:
1. 了解《滁州西涧》这首古文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滁州西涧》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件:包括《滁州西涧》的全文、作者简介、诗歌分析等内容;
2. 录音设备:播放《滁州西涧》的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展示一幅描绘滁州西涧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景,并提问:“你们觉得这幅图片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
二、诗歌朗读(10分钟)
播放《滁州西涧》的朗读录音,让学生闭目静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三、诗歌分析(15分钟)
1. 分享作者简介:介绍杨万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对于理解诗歌有何影响。
2. 解读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美感和深意。
四、诗歌欣赏(20分钟)
1. 学生朗读:让学生轮流朗读《滁州西涧》,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滁州西涧风景的感受。
五、课堂讨论(15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对滁州西涧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古文诗的兴趣和创作潜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强调学生对古文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古文诗,并写作对其的感受和理解;
2. 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杨万里和《滁州西涧》的相关资料。
评价方法:
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朗读和写作活动;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滁州西涧》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滁州西涧》写景赏析
教学目标:
1. 理解《滁州西涧》中描绘的滁州西涧风景;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滁州西涧》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件:包括《滁州西涧》的全文、作者简介、诗歌分析等内容;
2. 音频设备:播放《滁州西涧》的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展示一幅描绘滁州西涧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景,并提问:“你们觉得这幅图片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
二、诗歌朗读(10分钟)
播放《滁州西涧》的朗读录音,让学生闭目静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三、诗歌分析(15分钟)
1. 分享作者简介:介绍杨万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对于理解诗歌有何影响。
2. 解读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美感和深意。
四、诗歌赏析(30分钟)
1. 学生朗读:让学生轮流朗读《滁州西涧》,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 合作创作: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通过合作创作绘画、摄影或其他形式,表达他们对这段诗句的理解和形象呈现。
五、课堂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创作作品,并向全班讲解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意义。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强调学生对古文诗的欣赏和鉴赏能力的提升,鼓励他们多读、多欣赏古文诗。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古文诗,并写作对其的感受和理解;
2. 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杨万里和《滁州西涧》的相关资料。
评价方法:
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朗读和创作活动;
2. 创作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对他们的创意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滁州西涧》教案 篇三
《滁州西涧》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滁州西涧》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讲课人:唐聪单位:四川省东汽中学[教学目标]
一、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1、体味诗歌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准备]CAI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FLASH《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急、)
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