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望洞庭》教学设计【优质3篇】

时间:2014-04-08 01:40: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刘禹锡的《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通过《望洞庭》感受诗人对自然的赞美

导语:刘禹锡的《望洞庭》是一首描绘洞庭湖景色的诗篇,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通过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感受自然之美,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洞庭》的背景和作者刘禹锡;

2.理解诗中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和赞美;

3.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望洞庭》中的诗意表达;

2.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和简要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2.分析课文: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望洞庭》,理解诗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了解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和赞美。

3.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望洞庭》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选择洞庭湖为描写的对象,以及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4.赏析欣赏: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优秀的朗诵或演唱版本,感受音乐和声音对诗意的增强作用。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朗读或演唱,体验诗歌的表达魅力。

5.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写一篇与《望洞庭》类似的诗歌作品。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或小组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6.展示分享:邀请学生将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让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通过展示分享,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自信心,培养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参与讨论和创作的积极性和表现情况;

2.评价学生对《望洞庭》理解的深度和对自然的感受表达能力;

3.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是否能够体现对自然的赞美和表达个人情感。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望洞庭》这首诗,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在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赏析和创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同时,通过分享和展示的过程,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达到全面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望洞庭》这首诗的内涵,增加对诗歌的喜爱和欣赏,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心。

刘禹锡的《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三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

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教学反思

  崇实·唯美·益智――《望洞庭》教后反思

  崇实。课堂教学着重体现“三实”。“三实”即真实、朴实、扎实。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学困生,课堂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如初读古诗,人人过关,全部达到正确、流利;组内交流古诗意思,让学困生先说等。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面向全体就要照顾到学困生,他们一般语言智能较弱,让他们“大声思维”,让他们意识到课堂是因他们而公平存在着的,必会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自然无须扬鞭自奋啼。

  唯美。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古诗是唯美的艺术,《望洞庭》堪称美的经典。诗中融入作者大量的想象,是现实与幻想的结合,正因如此,给这首古诗增添了一些神奇的色彩,美仑美奂,亦真亦幻,作者对洞庭山水浓浓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境。”闻一多也说,既然是诗,就得有“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在诗的王国里,宁可多一点贵族精神,也万不可提倡什么平民风格”。学生要想达到美读成诵,必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发挥想象,潜心涵咏,洞察诗人内心世界,感悟古诗的意境。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对比读、延伸读、布置多样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到课外,无不在循序渐进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

  益智。多元智能理论赋予了智能全新的定义,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地拥有8种智能,并至少拥有一项优势智能,优势智能可以带动弱势智能,实现全面发展。课堂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获得喜欢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看图,培养学生自然观察者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让学生到台前解说,培养语言言语智能;让学生想象画面,培养视觉空间智能……

  总之,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刘禹锡的《望洞庭》教学设计【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