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优选6篇)

时间:2013-05-07 09:17: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2. 帮助学生了解不列颠尼亚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掌握相关知识和概念。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和讨论,了解不列颠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 接下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可以根据故事中的事件和情节,分析不列颠尼亚的衰落原因,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3. 接着,进行文本解读,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列颠尼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探讨其中的价值观和思想。

4. 最后,通过写作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角色或事件,写一篇关于不列颠尼亚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解读故事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历史和文化进行思考和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研究和讨论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个人写作:通过写作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深入思考和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含义。

评价方式:

1. 参与度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讲授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写作评价: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观点论证等方面。

教学资源:

1. 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小组活动材料和讨论问题指导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了解不列颠尼亚的历史和文化,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同时,通过写作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这种综合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中的主题和情节,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

1. 首先,通过课前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和背景,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接下来,进行文本解读,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分析其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场景或角色,进行创作和表达,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 最后,进行文学鉴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故事中的文学技巧和艺术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解读故事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思考和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研究和讨论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个人写作:通过写作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深入思考和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技巧。

4. 文学鉴赏:通过分析和讨论文学技巧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理解水平。

评价方式:

1. 参与度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讲授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写作评价: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观点论证等方面。

3. 文学鉴赏评价: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包括对主题、情节和艺术手法的把握等方面。

教学资源:

1. 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小组活动材料和讨论问题指导

4. 文学鉴赏指导资料和案例分析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主题和情节,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理解水平。同时,通过写作活动和文学鉴赏,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这种综合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

  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以下是本人的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

  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⑴ when:何时。

  ⑵ where:何地。

  ⑶ who:何人。

  ⑷ what:何事。

  ⑸ why:何因。

  ⑹ 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⑴ 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⑵ 短:消息要求短。

  ⑶ 快:时效性。

  ⑷ 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⑸ 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⑴ 标题(正标、副标题)。

  ⑵ 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⑶ 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⑷ 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⑸ 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感悟

  (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四、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让学生找,学生齐读。)

  2、课文有哪些特色?

  (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 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学生齐读。)

  3、标题──新颖。

  分析:

  1、描写:

  ⑴ 描写细致(举例比较):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⑵ 细致的程度(举例比较。):

  (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⑴ 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⑵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3、标题:

  ⑴ 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

  ⑵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总结:标题⑴,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五、积累与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í zhì)掩映(yǎn yìng)瞩目(zhǔ mù)冉冉升起(rǎn) 凝重(níng)展拓(zhǎn tuò)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

  ⑵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

  ⑶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 )

  ⑷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性消息的特点,注意它和一般新闻的区别。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1、新闻特写、一般新闻、通讯的区别。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天,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下面,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3、消息的特点:

  真实性、概括性、时效性

  4、消息的结构

  标题(正标、副标题)——必有

  导语(必有):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主体(必有):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文本探究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本文是一篇特写性消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特写性消息的特点: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

法来反映事实。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一)梳理课文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标题虚实结合,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梳理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

  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第三段)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

  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非常多,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七)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可听性,动态感,色彩感。

  板书设计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梳理文本、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2、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准备】:

  剪辑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

  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二、梳理筛选文本内容

  筛选出文中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新闻事实:四个场景,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历史背景:总督府历史变迁,英军占领香港历史。

  作者评论:揭示仪式的意义。

  三、赏析文本精彩之处:

  过渡: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提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文章标题

  (2)、选材、取材的角度

  (3)、文学手法

  (4)、语言特点。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

  (1)题目:突出自豪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意蕴深远。

  (2)选材、取材:选材独到,别具一格。英方撤离的角度,选择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突出历史意义。对比突出意义。三降一升,对比鲜明。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3)文学手法:

  ①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如同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②细节描写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 “广场上灯光渐暗”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很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4)语言特点:含蓄庄重

  例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

  四、课文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答案:

  信息一:长江水将在2010年引人北京。

  信息二: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

  板书设计:

  1997.6.30

  下午4:30~40 港督府 降旗

  晚6:15~7:45 广 场 降旗

  子夜12:59 会展中心 降旗

  1997.7.1 0:01 升旗

  0:40 离开维多利亚港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研讨问题:

  ⑴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⑶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⑷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⑸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