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
在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学设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内容:
1. 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小数是指整数和分数之间的数,小数点的位置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2. 小数的比较:通过比较大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大小关系,包括相等、大于和小于。
3. 小数的运算:重点讲解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小数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一些特殊性质,如小数的乘法运算结果小数位数的规律性等。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小数的概念,如“小明买了一杯咖啡,花费了3.5元,那么这个数3.5是一个整数还是一个分数?”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探究:通过一些比较大小的练习,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小数的大小关系,如“比较0.3和0.2的大小,哪个更大?”引导学生发现小数位数越多,数值越大。
3.拓展: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数的运算,如“小明买了3.5元的苹果,他给了4元,需要找零多少元?”让学生运用小数的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小数的一些性质,如小数的乘法运算结果小数位数的规律性,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教学反思:
这种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运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同时,通过比较大小和运算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然而,这种教学设计可能存在的不足是对于学生的差异化教学不够充分,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可能需要额外的指导和辅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二
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实验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1. 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分割线段、比较线段长度等方式来理解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小数的比较: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小数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小数的运算: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发现小数的运算规律,如小数的加法运算结果小数位数的规律性等。
4. 小数的性质: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发现小数的一些特殊性质,如小数的乘法运算结果小数位数的规律性等。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实验操作引入小数的概念,如“将一根线段分成10等份,每份表示0.1,观察和比较不同小数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探究: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比较不同小数的大小关系,如通过比较两根线段的长度来判断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拓展:结合实验操作和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小数的运算,如通过将两根线段相加来观察小数的加法运算结果,让学生发现小数位数的规律性。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小数的一些性质,如小数的乘法运算结果小数位数的规律性,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进行说明。
教学反思:
这种基于实验的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发现小数的运算规律和一些特殊性质。然而,这种教学设计可能存在的不足是对于学生的时间安排和实验操作的要求较高,需要充分准备和组织,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安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
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三
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导语: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数的性质(课本第58-59页,例1—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能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3、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通过探索,发现小数的性质,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对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手套每双2.50元,毛巾每条3.00元。这里的2.50元、3.00元分别是多少钱?(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为什么能这样写呢?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的内容,并板书“小数的性质”。二、自主学习
1、研究小数的'性质
(1)(板书“1”)师:在“1”的末尾依次添上1个“0”、2个“0”,数的大小变化了吗?怎么变?你能不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1( )=10( )=100( )
得出:1元=10角=100分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三、合作探究
出示米尺,1分米是1/1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10厘米是10个1/1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米),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0.10、0.100是否相等?为什么?
(板书:0.1=0.10=0.100)
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2)出示:0.3元、0.30元师:这两个数相等吗?说出理由。(学生交流,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
(3)让学生在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上(其中一张均分为100格,一张均分为10格)表示出0.30、0.3,比较其大小,说明30个1/100就是3个1/10,0.30=0.3
(4)师:如果在它们的末尾添上两个“0”呢,三个“0”呢?相等吗?为什么?
(5)0.3添上“0”成0.03,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6)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的性质。
四、课堂展示
师: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
出示例6:提问:价格表上的哪些“0”可以去掉?
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0=2.8 4.00=4 10.50=10.5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2.5元=2.50元 3元=3.00元
(3)做“试一试”
0.4=0.400 3.16=3.160 10=10.000
练习:口答“练一练”第2题。
讨论小结: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想一想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练一练
第1题:学生先独立做,再校对,说说为什么。
第2题:先涂色,再比较。根据小数的意义说一说。
练习六
第1题:口答,说说为什么。
第2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
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3题(左边4题):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第4题(左边4题):先独立做再口答订正。
第5题: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两位小数。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评价鼓励。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后学习的,学生对于像0.4=0.40等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就理解得不是很透彻,所以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本节课内容,主要如下:
一、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提出0.3=0.30的猜想,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学生从表示的具体钱数;借助方格图,从他们所表示的意义和阴影部分大小;利用数位顺序表等多个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然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二、关注生成,让教学真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等等。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涂色表示0.5、0.50和0.05这三个小数,然后再比较0.5和0.50、0.5和0.05的大小。让学生发现,从0.5到0.50小数的末尾添上了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是,从0.5到0.05小数的中间添上了一个0,大小就变了。这是因为5所在的数位就变了,表示的意义变了,小数的大小就变了。这样,学生才真正体会到在小数性质中,“末尾”这个词重要性。
三、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
2、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